6.2 《密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6.2 《密度》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8-15 10:1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 《密度》说课
一、教材分析
《密度》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内容。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不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进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让学生思考,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本节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铜铁铝块(等体积)各1、不同体积的铝块1组、托盘天平(砝码)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一个古老的故事”;
1.如何去鉴别王冠是否是纯金制成的?
2.抗洪抢险的战士穿的救生衣的材料是什么?
3.配制鸡尾酒,为什么可以区分出美丽的颜色和层次?
4.气球中为什么要充有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4个问题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初步认识到本节知识对生活有帮助,达到引入的目的。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和正方体铜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体积。请各个小组的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通过数据比较很容易得出应得的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再出示体积为10m 、20m 、30m 的铝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这部分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书本中的提示进行。可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完成下列过程:
(1)导学生进行猜想,
(2)设计实验: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各个组的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实验中同学们会认真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
完整的探究过程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环节: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
1、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2、教师引导学生从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 和v=m/ρ
3、学生自主认识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 =1×103Kg/m
4、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 的意义是:1m 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同时观察密度表,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如:
1.一般:ρ固>ρ液>ρ气
2.一些物质密度相同: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
3.同种物质物态不同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
4.固体和液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都表示为“×103 ”的形式,如ρ水=1.0×103 kg/m3 ;
气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没有“×103”,如ρ空气=1.29 kg/m3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学生自已谈收获。
整节课的设计尽量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只起到点拨、示范、组织作用,过程设计合理调整知识的梯度,避免知识衔接的跳跃性过大,让学生在“顺理成章”的感觉中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