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2.社会状况:
(1)战争特点:
(2)著名战役:
(3)战争结果:
(4)影响: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兼并战争
①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②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③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北到南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问题思考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魏国遭重创
桂陵
之战
马陵
之战
长平
之战
魏(庞涓)
赵、齐(孙膑)
魏(庞涓)
齐(孙膑)
秦(白起)
赵(廉颇、赵括)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前4世纪中期
★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前4世纪中期
战国后期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战争特点
军队数量
称霸方式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时间短、规模小、
次数少
时间长、规模大、
战争频繁
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战争胜负
几十万大军,持续
几个月,死伤几万,
甚至几十万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
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吃掉弱者,
进而统一中国
铜冰鉴
铜冰鉴是我国先秦时期所使用的一种用于对食物防腐保鲜的用具。最早在《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中也有"祭祀共冰鉴"的记载。"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就出土了一件"铜冰鉴"。它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冰箱了。
国宝︱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战国形势图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2.目的:
3.时间、人物:
①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②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政治
经济
军事
4.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③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强兵)
战国商鞅方升,又称商鞅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战国商鞅方升出土于晚清时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战国商鞅方升是国宝级文物,是中国度量衡史不可不提的标志性器物,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是秦统一六国后造量器的标准器具,此器是研究秦国量制的极重要的资料。2013年8月19号,“战国商鞅方升”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5.作用: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具有的品质:
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勇于创新,为改革不怕牺牲。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正无私,严格执法。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
2.构成:
3.功能:
4.影响: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②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防洪、灌溉、水运等。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示意图
左臂刻字“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右臂刻字“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镇)水万世焉”;胸前刻字“故蜀郡李府君讳冰”。
1974年岷江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
材料研读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1.查一查下列成语故事,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
春秋
战国
战国
春秋
战国
春秋
春秋
春秋
战国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要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1.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夏商时期
A
2.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B
3.“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兵救赵,军师孙膑说:魏国主力攻打邯郸,其都城大梁空虚,如果直接攻打大梁,魏国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围魏救赵”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诸侯兼并争霸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B
4.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确立县制
D
5.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土地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D
6.《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C
7.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C
4.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不如长城的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的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请你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灵渠 D.都江堰
D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