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复习课件(共3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复习课件(共3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21: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课
复习内容
1.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复习要点
1.夯实基础与整体理解:《陋室铭》《爱莲说》。
2.托物言志手法的分析与拓展阅读。
3.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
《陋室铭》:夯实基础
文章体裁:铭。
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特点: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的铭文不足10个字。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陋室铭》:夯实基础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带有文学文化含义的词汇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陋室铭》:夯实基础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活用
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上。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乱。
《陋室铭》:夯实基础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活用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
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
《陋室铭》:整体理解
写作背景
刘禹锡被贬官后,居住在一间斗室里,因为被势利的县官接二连三地欺负,于是愤然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整体理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以类比的方式开头,暗示自己的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就能够芬芳馥郁,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陋室铭》:整体理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二层:“苔痕”和“草色”写出了居室环境的清幽宁静,“鸿儒”“素琴”“金经”写出了日常生活的情趣高雅,又以“丝竹”“案牍”作对比,写出陋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这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真实写照。
《陋室铭》:整体理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第三层:作者连续写到诸葛亮、扬子云、孔子这三位古人,将自己的居室与他们的居室或言论进行类比,不仅有以之为楷模的意思,而且有同道中人的意味。《论语·子罕》中提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截取后一句,暗含自己以“君子”自居的隐隐自豪。
小结:刘禹锡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夯实基础
文章体裁: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较为相似。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爱莲说》:夯实基础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蕃:多。 独:只。 濯:洗。 妖:艳丽。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爱莲说》:夯实基础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少。 宜:应当。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横生枝蔓,旁生枝茎。(活用)
《爱莲说》:夯实基础
“之”的回顾与梳理: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代指元方。(补充)
《爱莲说》:整体理解
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暮年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爱莲说》:整体理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文章先以东晋陶渊明的爱菊和李唐世人的爱牡丹作烘托,引出自己对莲的爱,接着对莲的生长环境、形状、香气等作赞美性的描写,突出莲的洁净和雅致。
《爱莲说》:整体理解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周敦颐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菊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君子,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作者最后运用感叹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意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像莲花所象征的君子一样,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小结:文章的第一部分铺排描绘了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揭示了莲花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单元导读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通过回顾和梳理两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尤其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与“莲,花之君子者也”的表述,我们确实发现了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对于君子品质的赞美和追求。这可能也正是这两篇传世经典所带来的经久不息的陶冶与净化的力量。。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陋室铭》和《爱莲说》不仅在文章主旨、作者志趣上有相似之处,在写作手法上也有相同的地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写作目的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君子品质及对君子品质的追求,但是两篇文章都不是直接说明写作目的的,而是不约而同地借助了一个物象。
《陋室铭》借助了“陋室”,《爱莲说》借助了“莲”。
像这样,作者从物象的特征入手,抓住理解“物”的特点,类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从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就是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托物言志在《陋室铭》中的体现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
写屋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是写自己恬淡生机的生活状态;
写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就是写自己质朴高雅的情趣。
从具体到抽象,托“陋室”之物,言“君子”之志,就是刘禹锡《陋室铭》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托物言志在《爱莲说》中的体现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
写莲“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写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
写莲“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写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写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就是写君子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写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是写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周敦颐也是从具体到抽象,托“莲花”之物,言“君子”之志,同样是“托物言志”手法运用的表现。
单元导读
“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课外拓展阅读 · 《座右铭》(崔瑗)
无道人之短,无恃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不要对别人的短处津津乐道,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
不要牢记给别人的恩惠,但是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不要羡慕世俗的荣誉,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行动之前思考行为是否合乎仁,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议论。
不要让自己名过其实,圣人所赞赏的是守之以愚。
不要因身处逆境就放弃美好的品质,内在的品性更为宝贵。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正是老子力戒刚强的观念。
小人浅陋无知、固执刚直,君子内敛、藏其锋芒。
君子慎言语,节饮食,知足常乐,故而深不可测。
如果持久地实行以上观点,自会达到理想的境界。
和《陋室铭》一样,《座右铭》的文体是铭,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在《座右铭》中,每两句构成一个意思,而且这两句的意思往往相反、相对甚至相矛盾,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立和矛盾,抒发了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
课外拓展阅读 ·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课外拓展阅读 ·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外拓展阅读 ·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22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和《爱莲说》一样,《马说》的文体是说,文章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富于变化。
在《马说》中,韩愈以马为喻,谈论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陋室 / 陋巷 :君子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陋,狭小、简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菊:隐逸。
陶渊明,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一生酷爱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牡丹:富贵 。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的作品很丰富。清代末年,牡丹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1985年5月,牡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排行第二。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莲:君子。
莲,也称之为荷、芙蓉、芙蕖、菡萏等。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七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复习课
——回顾总结
本课结构
1.夯实基础与整体理解:《陋室铭》《爱莲说》
(文体特征、实词与虚词、内容与主旨)
2.托物言志手法的分析与拓展阅读
(文本分析,《座右铭》、《马说》)
3.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
(陋室、菊、牡丹、莲)
本课结构
1.夯实基础与整体理解:《陋室铭》《爱莲说》
(文体特征、实词与虚词、内容与主旨)
学理:文言文的赏读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上,因而像“鸿儒”、“白丁”、“馨”、“乱”等基本词汇需要大家熟识记忆。其次,《陋室铭》与《爱莲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文章层次清楚,对结构的良好把握能够让大家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以上的夯实基础和整体理解部分,既是和大家共同回顾课上所学,也是为大家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知识框架。
本课结构
2.托物言志手法的分析与拓展阅读
(文本分析,《座右铭》、《马说》)
学理:《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写作目的,也就是对君子品质的追求与赞赏的,因而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同时关联两篇文章,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种手法。
为大家准备了《座右铭》和《马说》两篇课外阅读文章,是为了大家对铭文和说文有更进一步地认识,同时也拓展大家的古文阅读面。
本课结构
3.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
(陋室、菊、牡丹、莲)
学理:刘禹锡和周敦颐在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进行创作时,其所托之物,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审美取向。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也有助于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