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21: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1、品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1、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要学会关爱不幸的人。
教学难点: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 、让学生领悟到要学会关爱不幸的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幻灯展示两张老北京三轮车夫的照片,指几名学生简要概括照片的内容,并归纳二人的共同点(如衣着简朴、年龄偏劳、蹬得吃力等)。结合以上两幅照片,大家说说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力车夫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同学们将来长大了愿不愿意做一个三轮车夫?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年轻力壮、四肢健全、无身体上的缺陷、反应敏捷等。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三轮车夫。
二、走近作者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老王的命运如何?文中哪一个词能概括其生存状态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五、认识老王
朗读1----4自然段,思考: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姓 名: 老王(没名) —— 地位卑微
职 业: 蹬三轮车的,单干户 —— 谋生手段艰苦
身体状况: 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也有病 —— 生理上有缺陷
婚姻状况: 老 光 棍 —— 缺乏家庭的温暖
家庭成员: 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 孤独终老
家庭住址: 荒僻的胡同,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 居住条件恶劣
思考: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六、品味老王
老王是贫穷的、可怜的、孤独的。但即使这样,老王依然保持着人性中的那份善良。请同学们 默读5——16自然段,思考: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1、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 忠厚老实,不贪钱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 —— 忠厚老实,不贪钱
3、给三轮平板装上护栏,以防乘客掉落。 —— 忠厚老实,不贪钱
4、去世前一天给我们送香油、鸡蛋。 —— 懂得感恩
思考:在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折射出的是老王的忠厚老实 心地善良 知恩图报。在这诸多事件中,你认为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请同学们朗读8—16自然段,思考:
1、 老王是在什么情况下给作者送香油鸡蛋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描写了解老王当时的身体状况,进而深入体会老王的善)
如: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2、 老王在这个时候给杨绛先生送去香油鸡蛋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体会老王人性中的善。)
“这个时候”既是指老王的弥留之际,也可以指“文化大革命”那个特定的年代。幻灯展示“杨绛和钱锺书夫妇在文革中的遭遇”。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1970年6月,钱钟书夫妇的女婿德一因“五一六”案被迫含冤自杀。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三人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1977年2月才搬入三里河新居。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师小结:
“文化大革命”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是一个黑白颠倒、混淆是非的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革命家都无端遭到迫害。那时人人自危。有的人甚至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和家人划清界限。于是有夫妻离婚的,有父子断绝关系的。而老王却在杨绛一家落魄之时,不怕受到连累,照样尊重他们、接近他们、帮助他们。因此,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在行将就木的时候,贫穷的老王能给杨绛一家送去香油鸡蛋,说明他是把杨绛当做亲人来看待的。
预习作业:思考问题: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上节内容
二、了解作者的“善”和“愧”
1、从上一节的“杨绛和钱锺书夫妇在文革中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绛夫妇其实是不幸的。那她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呢?她幸运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
答案预设:身体健全;不那么穷;有亲人;她不孤独;她谋生不那么艰苦。
2、也许正因为这些,杨绛先生觉得自己有责任关爱老王。那她是怎样关爱老王的呢?请同学们速读1——16自然段,并展开讨论,概括出作者关爱老王的表现。
(1)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2) 她的女儿送给老王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3)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4) 关心老王生计。
(5) 老王送来鸡蛋香油,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3、既然杨绛一家都很关心照顾老王,那她为什么又心生“愧怍”呢?请同学们齐读7——22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
讨论后明确:
老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天拖着病体来给“我”送香油鸡蛋,可“我”当时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却没有感觉到老王对“我”的好是倾其所有的,是无条件的,丝毫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我”对老王的好是力所能及的,是物质上的帮助,是语言上的关心。好多年后,“我”才明白自己对老王和老王对自己是不对等的。但是,当“我”明白了这些之后,老王已经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所以“我”感到愧作。
师总结:杨绛的愧怍恰恰缘于她内心的善。她总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幸运者没有更多地去帮助老王这个不幸者,没有尽自己所能去改善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心生愧疚。而无论是老王的虽苦犹善,还是作者的善却生愧,都体现出一种人性美,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
三、拓张延伸
学习了《老王》,你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触吗?幻灯展示“拾荒老人抚养弃婴”、“兰州好爷赵国福老人”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四、作业
五、板书
老 王
——杨绛
老 王: 苦
↑ 爱 ↓ → → 人性美
杨 绛: 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