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
历 史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按规定贴好条形
码。
3.请将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8分。)
1.北宋初期,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
各二十八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下列对北宋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原因表述正确
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促进矿冶业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需求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刺激了矿冶发展 D.私营冶铸业超越官营冶铸技术水平
2.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变“摄理
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我合一”变“以吾
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 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
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3.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
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
汉武帝时期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加强了经济控制
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解除了国家威胁
4.明万历时期(1572~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阁等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
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
“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
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经济模式难以撼动 B.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 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5.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
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
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
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6.据如表可知,清朝前期的这些做法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强令居民内迁以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郑氏反清势力勾结
康熙十一年(1672年),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
种田地者,皆拿问治罪”
乾隆年间(1736~1796年),规定“外商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
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人浙江海口”
A.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B.缓解了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C.抵御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基于清廷对国际形势的误判
7.陈旭麓指出,领导洋务运动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
构,逐渐成为清政府事实上的另一个中枢。由此可知
A.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 B.清政府“天朝”观念的动摇
C.洋务运动布新而不除旧 D.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
8.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
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
社会
A.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
C.救亡图存的方向发生转移 D.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
9.商鞅指出,“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
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
为用”。该论述
A.指出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表达对秦国现状的担忧
C.强调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 D.注重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10.(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
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
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11.唐代州县官吏的选调任用,九品以上须经过中央吏部。此后,随着道一级建制逐步固
定,统领道的节度使、观察使有权直接任用道府僚佐。这使中央政权
A.着力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B.被迫加大对地方的财政拨付
C.加快推进选官用官制度改革 D.进一步面临尾大不掉的压力
12.安史之乱后,唐代政治体制逐渐地由前期的三省六部制向后期的中书门下和使职差遣
体制调整,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
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这一变化表明了
A.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 B.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
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D.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13.与唐代相比,宋代话本的题材实现了由才子佳人的唯美爱情向民间主动大胆的自由恋
爱转变,由仕途不得志的苦闷压抑向享受生活、注重自我的小市民心态转变,由想象中的
神鬼志怪向现实的理性判断转变。这些转变反映出宋代
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C.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D.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14.洪武年间设立的通政司,早朝时呈报的是内外章奏;午朝时呈报的是关于底层百姓的
臣民之言;重大或机密事件则不定时向皇帝汇报。这说明通政司
A.具备协理政务的职能 B.容易造成官员专权
C.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 D.便于皇帝掌握舆情
15.清朝前期广东佛山石湾制瓷业分工精细,已有坊主和雇工组成的东家行和西家行,通
过双方的协议制定工价和劳工待遇等问题。《广东文物》记载:“石湾在全盛时代共有陶窑
一百零七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这说明广东地区
A.制瓷技术最为先进 B.新型雇佣关系已相当普遍
C.官营制瓷业高度发达 D.手工工场和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
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
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
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除了诸王府保留记室(即“秘书”)的编制以外,其余机关类似秘书
的部门,基本取消。而且王府记室一般不能自行招聘,改由中央指派任命。即使是节度、
观察一级的机构,另设“堂书记”职称,专门负责表奏书檄一类文辞的撰拟,也由中央统
一任命。安史之乱后,藩镇权重,秘书聘用的权限逐渐下移。但主官与秘书相互勾结的现
象基本被社绝,现在我们见到的名臣奏议等,基本上都是各级官员自己的手笔。
——摘编自杨剑字《中国秘书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各级地方政府主官的责任比唐宋时大得多,行政司法.文化教育、
经济财税都要一起抓,甚至兼领军务,事实上,存在添置秘书相帮办理各种文书乃至机要
事务的需求,于是自己出资聘请私人秘书,佐理公务,办理私人事务,撰拟书信,已经是
比较普遍的现象。
清承明制的同时,各级官员自聘私人秘书的慣倒也被沿袭下来。但是往往出现“胥吏
之舞弊,必情乎幕客之勾通”,因此“废幕”的呼吁不断。清朝中后期,包世臣就曾上
书,主张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秘书。然而,新型秘书制度的确立,是在中华民国建立之
后。
——摘编自杨树森(新编中国秘书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对秘书职务管理的做法,并简析其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秘书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
影响。(6 分)
18.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关系的变迁是研究封建社会的一把钥匙。阅读以下材料,回
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
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
径致富者。宋人苏辙说:“惟州县之间,随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叶适对富民的重要
性作了最全面的阐述,他指出:“富人者,州县之本,上下之所赖也”。宋代以来,国家
不断推行改草。历代改革均涉及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来说,均平赋役和整
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点。而这两者又均与“富民”阶层紧密相关。“宋王朝对
农民的统治是通过户等制而实现”,而乡村组织一级头目基本都是由户等靠前的富民群体
来担任。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貿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
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
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
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
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
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
融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富民”阶层崛起的原因并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角
度分析“富民”阶层产生的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
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
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
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
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
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
——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
“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
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的观点。(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
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
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
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 考 答 案
1.B
根据“福建地区矿冶业迅速发展,颇具规模,有银场二十七,铁场二十,铜、铝场各二十八
处,占全国首位,产量亦颇可观。”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扩大商品和货币
需求,因此推动了福建矿冶业迅速发展,B项正确;重心南移主要是农业手工业,排除 A
项;放弃错误,排除 C项;D项是在明朝,排除 D项。故选 B 项。
2.D
据材料“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可知王阳明主张从内心去认识理,实现了
有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追求还是“理”,没有发生转
变,排除 A项;理学思维方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心学仍然是这样的,排除 B 项;儒
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B
通过材料“复弛商贾之律”“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 B项正确;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是在汉武帝之
前,排除 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商业市场秩序,排除 C项;“解除了”过于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4.A
材料“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体现
了当时西方的书籍在中国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中国也没有形成重大影响,这是由于中国根
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导致的,A项正确;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属于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基础
之上的上层建筑,不是造成材料状况的主要原因,排除 B 项;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不是
主要原因,排除 C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方书籍在中国没有引起重大反响,并没有体现“排
斥”,排除 D项。故选 A项。
5.C
根据“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可得出
阳嘉新制之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这体现出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C项正确;材料
没有体现儒学独尊,排除 A 项;这样不利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排除 B 项;材料中的考核
内容并不是实际人才,排除 D 项。故选 C项。
6.A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与
海禁政策,这维护了封建小农经济,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
化转型,A 项正确;从后果来看,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并没有缓解统治危机,也没有起到
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作用,排除 BC 项;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排除 D 项。
故选 A项。
7.C
材料“......逐渐成为清政府事实上的另一个中枢。”说明总理衙门和旧的机构没有太大区别,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提到“天朝”观念,排
除 B项;材料没有提到“中体西用”,排除 D项。故选 C项。
8.D
20 世纪初伴随着新式学堂和教育的发展,接受西方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知识分
子群体日益壮大,他们成为传播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结合材料,这些
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主张教育改革,反对专制体制,成为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社会基础,D
项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与材料关联度不大,排除 A 项;新式知识分子的壮大有利
于革命队伍的扩大,但不是所有的新式知识分子都拥护革命,排除 B项;中国救亡图存的
方向与内涵发生变化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排除 C项。故选 D项。
9.C
“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说明人口超过国家占有的土地,
那么国家取得的功绩就少而且兵力不足;土地面积超过人口数量,那么国家的山林、湖泽、
财力、物力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即商鞅强调的是人口与土地数量比要相适应,故选 C 项;
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 A项;“凡世主之患”指一般国君犯的弊病,不专指秦国,排
除 B项;商鞅论述的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 D 项。
10.D 北魏拓跋珪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
同,目的是通过认同中原文化确立北魏的正统地位,巩固政治统治,故选 D项;“取代”说法
过于绝对,排除 A 项;认同中原文化不是北魏的传统文化教育,排除 B 项;材料涉及的是
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过程及目的,未涉及统治政策,排除 C 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州县九品以上的官员选调须经过中央吏部,后来统领道的官员可
以直接任命僚佐,这使地方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进一步面临尾大不掉的压力,故 D项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僚的选拔权,与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
府支付地方财政的内容,故 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选官权的变化,不涉及官制改革,故 C
项错误。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的使职差遣指的是临时派某官离开其原来的职守去任某事,
这实质上是对臣下权力的削弱,对君主权力的加强;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由于
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所以三省制从唐到宋
的变化,表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 C 项正确;官职之间职权的转移是表面现象,并非实
质,故 A 项错误;“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故 B 项错误;监察体
系不断完善的实质也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但材料所说的官职与监察体制无关,故 D 项错误。
13.B 根据材料可知,与唐代相比,宋代话本中的人物大胆追求自由恋爱、享受生活、注重
自我,更具理性,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 B 项正确;材料
体现的是宋代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A项错误;唐宋时期儒家思想虽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冲击,但其主流思想地位不曾改变,C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D 项错误。]
14.D 根据材料可知,通政司是职掌内外章奏的机构,皇帝通过通政司可以了解中央到地方
的重大或机密事件,便于皇帝掌握舆情,故 D项正确;通政司是职掌内外章奏的机构,不具
备协理政务的职能,A 项错误;通政司掌收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不会造成
官员专权,B项错误;通政司职掌内外章奏,并不能保证信息传递准确,C项错误。
15.D 清朝前期出现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中“分工精细,已有坊主和雇工组
成的东家行和西家行,通过双方的协议制定工价和劳工待遇等问题”相符,故选 D 项;材料
中未涉及制瓷技术最为先进,且与材料中“制瓷业分工精细”不符,排除 A 项;根据“东家行
和西家行”无法证明新型雇佣关系已相当普遍,排除 B 项;“坊主和雇工”是民营而非官营,
排除 C 项。
16.B 根据材料“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
区具有客观进步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对于西方侵略要理性看待,故选 B项;材料反
映的主旨不是“西方侵略动机”,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侵略”不仅仅指“鸦片战争”,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的是西
方侵略的客观进步作用,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方社会差距,故 D项错误。
17.(1)做法:王府、地方机构的秘书,由中央统一任命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减
少了主官与秘书狼狈为奸的现象,提高了主官的文化修养。
(2)变化:官员秘书由中央任命变为官员私聘。
影响:减轻了官员的政务负担,增加官员的经济负担;但导致吏“幕”勾结,贪污腐败等现
象严重;有助于推动近代秘书制度的建立。
【解析】(1)做法:根据材料“其余机关类似秘书的部门,基本取消。而且王府记室一般不
能自行招聘,改由中央指派任命。”可分析出王府、地方机构的秘书,由中央统一任命管
理。作用: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主官与秘书狼狈为奸
的现象,提高了主官的文化修养。
(2)变化:根据材料“于是自己出资聘请私人秘书,佐理公务,办理私人事务,撰拟书
信,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可分析出官员秘书由中央任命变为官员私聘。影响:根据材
料“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经济财税都要一起抓,甚至兼领军务,”结合所学知识,减轻了官
员的政务负担,增加官员的经济负担;根据材料但是往往出现“胥吏之舞弊,必情乎幕客之
勾通”,可分析出但导致吏“幕”勾结,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材料“清朝中后期,包世臣就
曾上书,主张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秘书。然而,新型秘书制度的确立,是在中华民国建
立之后。”可分析出有助于推动近代秘书制度的建立。
18.(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改革(或回答“均平
赋役,整顿吏治”也可得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作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
革和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
(2)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或回答“居民已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出现雇佣劳动(或回答“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城市的经济职能
在增加;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或资本主义萌
芽)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
【解析】(1)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以工商等其他途径致富者”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
据材料一“宋代以来,国家不断推行改革”、“均平赋役和整顿吏治始终是国家改革的两个重
点”可知土地产权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科举制度的发
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关于作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家
稳定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成为国家控制乡村的重要依靠力量、推动了国家改革和社会治理
水平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二“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
在那时形成的”可知是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根据材料二“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
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是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根据材料二“而流向
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知是出现雇佣劳动;根据材料二“到清朝
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可知专
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冲击着自然经济、
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受到冲击等
方面分析作答。
19.[答案] (1)地域:京师,首都,都城;中原地区。民族:华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
建立的政权;近代国家的代称。(6 分)
(2)材料二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区域。元
朝时期,中国的疆域不断拓展,“中国之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
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澎湖巡检司的设立加强对台湾的管辖;随着民族不断交融,
文化趋于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8 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
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
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等信息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材
料二认为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区域;并且领土拓展到今天中国
的领土范围,并加强对台湾等边疆的管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渐形成。(6分)
20.示例一观点:材料观点不正确。
①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由雇佣劳动力市场不充分。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
生产的基本形式。商业资本转向购置田产,资金不足。
③思想观念落后,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使中国人丧失进取精神。
综上所述,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等
条件。
示例二观点:材料观点正确。
①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流动。
②发达的农业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手工业生产规模宏大,培养了一批熟
练工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发达;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和科技巨著
的问世;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充足的货币条件;海外市场的拓展,表
明中国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明清时,“工商皆本”新思想产生,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但由于封建
制度的阻碍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没能走上发展的道路。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所属观点进行评判和论证的能力,考生
首先要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判断题中所给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作出判断作为自己的观
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由分析,这实际上就是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这一
题实际上已经在题干里给出了方向,即肯定观点是正确的,或者是否定题干中的观点,这
两种是最方便说明理由的。如果肯定观点是正确的,则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具备资本主
义发展的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条件,只是技术条件不足;若否定的话,则要结合史实论
述其实各方面条件都不足以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