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光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 通过观察光的各种折射现象,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1、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1: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A..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B.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减小)而增大(减小).
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演示5:①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
②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
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当时的心情如何?
2.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由空气射向
水面,经折射后可能照亮水中的 点。
(选填图中的字母)
3.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但
总小于入射角
D.和光的反射现象一样,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4.在图中,请大致画出入射光线经水面或三棱镜折射后,进入空气的
光路图。
5.如图所示,是我们看到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6.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的折射规律。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解释现象
①池水变浅.
②硬币升高.
玻璃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
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教具】:视力表;实物投影仪,小气球,眼球模型;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挂图、投影片;远视眼及其矫正的挂图;度数不同的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学具】:度数不同的近视眼、远视眼镜(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蜡烛;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四人/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有一双眼睛,你们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过眼睛去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那么照相机(出示)是怎样给你留下成长的足迹、精彩的瞬间的呢?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照相机、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1、眼睛的结构
我们一起来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来解决“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个问题。
(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眼睛结构图,并结合生物挂图眼睛成像原理图,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分析,再与照相机比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
(2)、设问: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请问:人眼的凸透镜,光屏在哪里?
(3)、小结: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成像在视网膜上(相当于智能的光屏),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放映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光盘中眼睛成像动画)
2、眼睛的调节
(1)、活动: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一位视力好的同学分别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个“E”字。
(2)、设问: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而眼球大小没有变化,即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3)、学生阅读课本:眼睛的调节(课本P.72)
(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老师用气球模拟)
(4)、小结: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从而改变了眼睛晶状体的焦距(即调焦)。请大家用桌面上的几个凸透镜和带来的水透镜(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实际感受一下晶状体的厚薄与焦距关系,以及如何调焦。
讨论出凸透镜厚焦距短,凸透镜薄焦距长
(5)、讲述: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动画模拟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二)、近视眼和远视眼
1、学生活动:请班里所有视力不好的同学分两次看视力表中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镜,一次戴上眼镜)谈谈有什么感觉(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2、设问;那么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中学生)和远视(老年人),是怎样形成的呢?生讨论出: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好引起的。
3、提问:我们是怎样去矫正的呢?
把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网膜。给它“戴”上近视眼镜(远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并准确标出光屏的位置。“取下”近视眼镜(原始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像。前后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并标出光屏这时的位置。
用度数不同的眼镜(应作好标记,并告诉学生度数越大焦距越短,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度数不同的眼镜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进行实验
4、小结: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发散,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会聚,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三)、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1、设问: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当给凸透镜(眼睛)戴上和拿下度数大小不同的镜片时,两次成清晰像时光屏移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吗?
不同,镜片度数越大,两次成清晰像时光屏移过的距离越大,说明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也说明晶状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越差,视力越差。
2、介绍眼镜的度数计算方法 ( 度数=100/f )f是焦距,单位用米(m)。请同学算一算200度的眼镜的焦距:f=?(0.5m)
(四)、本课小结:
近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远视眼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像能清晰的成在视网膜上。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使像能清晰的成在视网膜上。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凹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发散,从而使像能清晰的成在视网膜上。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会聚,从而使像能清晰的成在视网膜上。
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凹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发散,从而使像能清晰的成在视网膜上。
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会聚,从而使像能清晰的成在视网膜上。
(五)、课后作业:1、预习“望远镜和显微镜”
2、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 、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2)有两个同学都是近视眼,甲视力0.4,乙视力0.8,他们眼睛的晶状体有什么不同 他们要矫正视力,佩戴的近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眼睛度数谁高 度数高说明什么 医学上可以采取激光的方法医治近视眼,你猜猜这种从物理的角度是做什么?
(3)f = 1m的近视眼镜,它的度数是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和主要组成和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两个透镜的组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
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两个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情况以及原理。
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两个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教具】:显微镜、望远镜,焦距为50mm和300 mm的凸透镜各一个,焦距是-75mm的凹透镜一个,(以上透镜在“JZ507型光具座”选取) 滴管一个,磁带盒一个,小烧杯一个,少许清水,带有箭头的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引入:探索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要探索就需要观察,要观察就要借助眼睛,并期望加以扩展,正是透镜的发明和使用,才使人类的这种愿望得以实现。
2、提问:透镜有几种?哪两种?
学生活动:判断所给器材中的凹透镜和凸透镜
引用问题:利用透镜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像,如果我们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又会有怎样的发现呢?进行猜想。
我们用一个放大镜时,发现放大倍数有限,但当我们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发现比刚才放大更多。
新课教学:一、望远镜
(一)、学生活动: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发现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的像
要求说明:用的是哪两个透镜,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看到的是怎样的像。
1、以f=50 mm的凸透镜为目镜,以f=300 mm的凸透镜为物镜(开普勒望远镜)调整目镜,观察远处,可观察到清晰的倒立的像。
2、 以f=300 mm的凸透镜为目镜,以f=50 mm的凸透镜为物镜(显微镜)调整目镜,观察细小物体,可观察到放大的虚像。
(二)、望远镜
1、介绍望远镜的构造
什么叫目镜?什么叫物镜?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应注意什么?
靠近眼睛的是目镜(凹透镜),靠近被测物体的是物镜(凸透镜)。不能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或其它强光源,否则会损伤眼睛。
2、望远镜的原理:
原理:物像:u>2f 倒立 缩小的像.
目镜:u<f 正立、放大的像.
3、望远镜的应用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新-课-标-第-一-网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4、望远镜的类型
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三)显微镜
在组合透镜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利用两个凸透镜可以看到物体放大的虚像,———显微镜。
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原理:物镜 f<u<2f
目镜 u<f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区别
设问:显微镜和开普勒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目镜、物镜都用的是凸透镜
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较长、物镜焦距很短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五)、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f<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望远镜和显微镜而看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我们可以预见我们会看到得更多,这个世界是充满着奥秘的,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未来就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三、作业布置:课本77页1、2、3、4、5、6
板书设计
反思:1、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2、影响视角的因素:
视角就是物体的头尾与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视角越大,看物体就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请同学们想一想要看清楚物体该怎么办?
(生讨论)归纳:要想看清楚物体可从两方面入手:(1)、减小物体到眼睛的距离
(2)、增大物体在眼睛内的视角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3、.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4、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3.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的大小及理解有关的生活、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这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授课时,先通过游戏体验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了解光和影揭开了中国古文明的秘密,以及用激光制成的测距仪,让学生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教学用具】
学生自带:手电筒、厚纸板2张、铅笔、玩具激光器(没有可不带);
教师备有:豆浆、方水槽、水。
【新课引入】
大家请看,阳光从窗口照到了我们的教室,大家有没有想过。
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光是什么?光是如何传过来的?
【新课教学】
(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
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0的图3-1、2、3、4、六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
2、指导学生结合图3-5两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通过观察阅读,要知道:光是什么?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
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0的图3-1、2、3、4、六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
2、指导学生结合图3-5两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通过观察阅读,要知道:光是什么?
(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源:
设问:手电筒、蜡烛、太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
2、光的直线传播
(1)、观察光现象
A、课本图3—7林间的光柱,
B、图3—8夜幕下各种灯光的传播,
C、演示激光电筒射向肥皂水看传播路线。
(2)、学生归纳总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气体中
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液体中
(3)、提问并探究:光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激光射向玻璃砖(或其他固体透明物),发现在玻璃砖中光也能传播,且沿直线传播。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光线
(6)、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原理?
例: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射击时“三点一线”,排队,种树,木匠单眼判断木材是否笔直等。
(7)、教师介绍并演示:小孔成像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光如何传播?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设问:“光传播需要时间吗?”
(四)、光传播有多快
1、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光传播的速度
2、教师介绍有关知识]我们看到的太阳光大约是8min前从太阳发出的,我们看到的织女星的光大约是数年前发出的,发一束激光到月球约化时1.28s,科学研究表明光传播也要化时间。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m,即3×105km。
c=3×108m/s=3×105km/s
3、讨论: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从速度关系考虑)?
结论: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常见情况如下示:v真空>v空气>v水>玻璃。可见光与声音不同,它没有介质亦可传播。
4、学生根据光速思考并计算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路程:介绍“光年”这一长度单位,1l.y.= 3×105km/s×365×24×60×60s=9.46×1012km。
5、思考题
“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过2.5秒钟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光,计算月球离地球多远?”
三、小结: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m。2.光在真空中最快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米 3、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常见情况如下示:v真空>v空气>v水>玻璃。 4、1l.y.= 9.46×1012km。
布置作业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⑴ ;
⑵ 。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阳的“像”;你可以拿一只点燃的蜡烛做光源,用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
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⑴请你也来做一做“小孔成像”实验。探究如何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大或
变小?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⑵小孔所成的蜡烛的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你能不能尝试解释?
板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夯实基础
1 .把表格中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
( 1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一定变 ,像也变 ,口诀为:物近像远像变大,
( 2 )物体离 越近,像越大;实像都是_ 的,虚像都是_ 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的为_像,像与物分居在透镜两侧的为_像。
( 3 ) 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_是放大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_是像倒、正的分界点。
( 4 )物与像之间距离最小值为_,此时物体位于_处。
( 5 )实像都是成在焦点之外的,所以像距总是大于_,用字母表示即为_。
( 6 )凹透镜成像规律是 。
2 .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 、b 、c、d 、e。各点,如图3-3-2 所示,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 l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 2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 3 )把烛焰放在 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远;
( 4 )把烛焰放在 点,当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凸透镜最近;
( 5 )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不会出现像。
3 .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把物体放在2 倍焦距以外时,像成在 ,
当把物体放在焦距和2 倍焦距之间时,像成在 .
4 .发光物体经凸透镜成像时,在屏上得到倒立实像的条件是
。如果得到的实像是倒立放大的,则物体必须放在 ;如果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物体放在 .
5 .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0cm 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在凸透镜前25 cm 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6 .某同学用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作放大镜用,想观察一张邮票上花纹的细微结构,则邮票与透镜之间的距离( )
A 一定要小于5 cm C .要在10 cm 和2Ocm 之间
B 一定要小于l0cm D .大于10 cm 都可以
7 .发光体从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向焦点移近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像,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是( )
A .像距变大,像变大 B .像距不变,像变大
C .像距变小,像变小 D .像距变大,像变小
8 .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正确说法是( )
A .只能成实像 B .只能成虚像 C .可以成实像或虚像 D .只能成放大的像9 .有一凸透镜f =15 cm ,若物体放在焦点外5 cm 处,则像一定是( )
A .正立、放大、虚像 B .倒立、放大、虚像
C .倒立、缩小、实像 D .倒立、放大、实像
10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得到了烛焰的像,恰好有一小虫飞落在透镜的中间部分,那么在屏上所成的像( )
A .变成了小虫的像 B .像的中间没有了
C .比原来暗很多 D .稍有点暗几乎与原来一样
夯实基础2
1 .面镜和透镜都能用来成像,但它们的成像原理不同,面镜是根据光的 规律成像,而透镜是根据光的 规律成像。
2 .小刚身边有一个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现在他想用它产生一个放大的像,则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或 ,如果要想用它产生一个缩小的像,则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3 .在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中,用作汽车头灯里的反光镜的是 ,用作汽车后视镜的是 ,用作幻灯机镜头的是 .
4 .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时露珠相当于 ,叶脉通过露珠形成一个放大的 的 像。
5.使用放大镜时,必须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 ,放大镜离物体越近,物体的像的大小越 。
6.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厚凸透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看到的物体一定是倒立、放大的
B .所看到的物体一定是正立、放大的
C .所看到的物体一定是倒立、缩小的
D .所看到的物体一定是正立、缩小的
7 .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将物体由3 倍焦距处移至1 . 5 倍焦距处的过程中,物体的像逐渐变小
B .将物体由3 倍焦距处移至1 . 5 倍焦距处的过程中,像距越来越小
C .将物体由3 倍焦距处移至1 . 5 倍焦距处的过程中,所成的像由倒立变为正立
D .将物体由3 倍焦距处移至1 . 5 倍焦距处的过程中,像一直是倒立的,像在变大
8 .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左侧,离透镜距离为30 cm 时,在透镜右侧恰好能得到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如果将物体再向左移动10 Cm ,则可以得到一个( )
A .放大的实像B .放大的虚像C .缩小的实像D .缩小的虚像,
9.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景物,若照相机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与无水两种情况,有水时( )
A .暗箱应略短些,所得的像会略小些
B .暗箱应略短些,所得的像会略大些
C .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会略大些
D .暗箱应略长些,所得的像会略小些
10 .物体距凸透镜20 Cm 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镜30 。m 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像是( )
A .放大的 B .缩小的 C .等大的 D .无法判断
能力突破
1 一位同学在观察凸透镜成像时,发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比28 cm 小一些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总成放大的像;距离大于28 cm 时,屏上总成缩小的豫,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
A .约为28 cm B .约为14Cm C .大于28cm D .小于28cm
2 .想要在距凸透镜14cm 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像,应该选用下列哪种规格的凸透镜( )
A .焦距是6 cm B .焦距是7 cm C .焦距是8 cm D .焦距是20 cm
3 .(多选)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10 cm 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透镜的焦距是10 cm
B .该透镜此时作为放大镜使用
C .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 cm 时,光屏上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D .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5 cm 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4 .图3-3-3 中AB 代表一个物体,在图中大致作出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
5 .小华参观展览会,在一个小展室里看见一个女导游在介绍商品,试着与她握手,却发现是一个虚拟导游,可望而不可即。如图3-3-4 ,后来他发现这个女导游只是在一个玻璃屏风后倒立的电视机屏幕上经过处理的一个形象而已,则这个玻璃屏风是 镜,这个虚拟导游是_像(填“实”或“虚”) ,电视机屏幕与玻璃屏风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
.
6.物体位于凸透镜前15 cm 处,在另一侧离凸透镜40 cm 的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多少?(写出解题过程)
7 .如图3-3-5 所示,为什么从圆形玻璃鱼缸的上方斜着看水显得浅了?从鱼缸的侧面看鱼显得大了?把鱼缸放在阳光下,为什么鱼缸的影子里有个较亮的光斑?
实验专题练习
8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先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做是为了 。实验时,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整 、 和 的高度,使它们的 ,目的是使的像成在 。如果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下边缘处,不改变烛焰和光屏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移,如移动蜡烛应向 移。
9 .如图3-3-6 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在光具座上放好仪器,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以后:
( 1 )如果将蜡烛放在A 点时,移动光屏会在屏上出现一个 、 的像,应用是 ;
( 2 )如果将蜡烛放在B 点,移动光屏,会在屏上出现一个 、 的像,应用是 。
( 3 )如果将蜡烛放在C 点,可以得到一个 、 的像,应用是 .
( 4 )实验时,如果用纸将凸透镜的上半部遮掉,光屏还能成完整的烛焰的像吗?像的性质有何变化?答: ,原因是 .
( 5 )在实验中,若将蜡烛放在某一位置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请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a. __ ;
b . 。
( 6 )在实验(1 )的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这是根据 的原理。
1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第1 、2 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把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表格中。请分析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 1 ) ;
( 2 )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夯实基础l
1.(1)大;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2)焦点;倒立;正立;虚;实”(3)焦点处(或1倍焦距);2倍焦距处;焦点处(或l倍焦距) (4)4f;2倍焦距(5)焦距;u>f,(6)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2.(1)d (2)a (3)d (4)a (5)e 3.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问;2倍焦距以外4.物距大于焦距;l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2倍焦距以外5.A 6.B 7.A 8.C 9.D l0.D
夯实基础2
1.反射;折射2.小于10 cm;大于10 cm小于20 cm;大于20 cm 3.凹面镜;凸面镜;凸透镜4.凸透镜;正立;虚5.焦距以内;小6.C 7.D 8.C 9.C l0.A
能力突破
1.B 2.C 3.CD 4.图略5.凸透;实;大于l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6.根据题意f2f。即f<15 cm<2f且40 cm>2f,联立两个不等式解得7.5 cm< f<15 cm。 7.从鱼缸上方看鱼缸,鱼缸底面的光通过水射向空气发生了折射,故看起来显得浅;从旁逊看,凸形的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金鱼游到鱼缸边附近时,处在这个凸透镜的焦点之内,凸透镜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我们实际上看到了金鱼的放大的虚像;鱼缸在太阳光下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会聚点处形成一个较亮的光斑。
实验专题练习
8.测量焦距;烛焰;透镜;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烛焰;光屏中心位置;上;下 9.(1)倒立;缩小;实;照相机(2)倒立;放大;实;投影仪(3)正立;放大;虚;放大镜(4)能;从蜡烛发出的光线,既有通过凸透镜上半部会聚到像点,也有通过凸透镜下半部会聚到同一像点,挡住了上半部分,那么就只能有一半的光线能会聚到这个像点上,所以像的亮度变暗 (5)a.蜡烛放在1倍焦距以内 b.蜡烛放在了焦点上 (6)放大;光路可逆10.(1)在成实像的情况下,凸透镜的焦距相同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越长,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就越短,(2)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相同时,透镜的焦距越长,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
PAGE
5光世界巡行
一、判断题:
1、 太阳光射不到物体的影子里, 是因为光在空气里的传播路径是直的. ( )
2、光在水里传播的速度大约是空气里的3/4.( )
3、影子的形成, 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4、 燃烧的蜡烛、点亮的电灯、萤火虫、夜空中的月亮都是光源.( )
5、能使各种色光全部反射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白色的.( )
二、单选题:
6、雷雨来临时,人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
A.人眼反应快,人耳反应慢
B.电光速度快,雷声速度慢
C.打雷时先发出闪电,后发出雷声
D.自然存在的现象,无法解释
7、光的色散就是( )
A.单色光合成复色光的现象
B.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C.红光和紫光变成白色光的现象
D.白光变成红光和紫光的现象
8、绿色植物叶子里的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 )
A.绿色光对植物生长最有利
B.绿色光对植物生长最不利
C.一切色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相同
D.绿色光适合某些绿色植物
9、如图所示,给定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一道运动时要看到日环食,只有地球运行到(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10、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一定是( )
A.倒立的像 B.正立的像 C.放大的像 D.缩小的像
三、填空题:
11、我们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问题时,运用的方法是________.
12、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是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 则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千米/秒.
13、立竿见影,就是把竹竿竖在阳光下,立刻就能看到它的影子.如果将竹竿移动,影子也随之移动,这说明:由于光的________使竹竿形成影子.
14、________叫光源,在太阳、月亮、点燃的蜡烛以及正在工作的探照灯中,不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
15、光在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最大,这个速度是________米/秒.
16、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10s内传播的距离为________m.
四、作图题:
17、如图所示,ab和cd是两条从同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用作图法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18、如图所示,S为一点光源,作出物体AB在地面上的影子.
19、如图所示,S为一点光源,作出人在墙的右侧通过窗口看到S的范围.
20、如图所示, AB为窗的一边,CD为窗外一物体(1)请在甲图中作出在室内能看见物体C端的范围(2)在乙图中作出在室内能看到CD整个物体的范围.
21、如图所示,、为两点光源,M为屏,作出光照射在屏上最亮的区域.
五、实验探究题:
22、如图所示,在一张不透明的硬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在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清晰________状的光斑,这是________现象,这是由于________产生的,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变________.
23、探究研究物体的颜色
找几张颜色不同的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再找几张颜色与上面相同的透明玻璃纸(或包装用塑料袋)和一个发光比较强的手电筒.把几张色纸排列在墙上,在屋子里,先用手电筒射出的白光依次照射各张色纸,记下它们的颜色;再用各张色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用不同的色光依次照射各张色纸,把观察到的各张色纸的颜色填入下页表中.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六、阅读材料题:
24、很早的时候,我们祖先就注意观察天象,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如图所示.近年,我国科学家根据古书中“(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猜想“天再旦”是天亮了两次,即发生在早晨日全食.恰巧,1997年3月9日,我国境内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这次日全食的观察,证实了我国科学家对“天再旦”的猜想,为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经过推算,我国科学家得出周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日全食现象可以用________来解释.科学家们在这次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请你任意写出两种: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B
7、B
8、D
9、D
10、A 提示: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它可以是放大的.等大的或缩小的.
11、理想化
12、200000
13、直线传播
14、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月亮
15、真空,3×
16、直线,3×108,3×109
17、
18、
19、
20、 如图所示.
画图时应注意,范围为室内能看到的部分,光线应带箭头,看到的部分应画成阴影.
21、
22、灯丝,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大
23、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白色光决定的,有色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同学们能总结出部分内容也可以,例:用任何色光照黑纸都呈现黑色;用色光照射白纸呈现与色光相同的颜色等等,只要正确均可,不必求全.
24、光的直线传播,猜想(测)、观测推算、验证等
PAGE
- 6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教具】: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将凸透镜紧靠书上的字,若适当增加凸透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并调节眼睛与透镜的距离,仔细观察,看到的像有没有变化呢?
2、分别请两位同学通过凸透镜看点燃的蜡烛,把看到的结果讲给大家听。人眼处放一张白纸或光屏,看到了清晰的倒立的像,引入实像的概念,与平面镜虚像的区别
二、新课教学:
(一)、.刚才同学们针对你们观察到的各种像,你们想了解一点什么呢?
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1)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像?
(2)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
(3)什么时候又成倒立放大的像?
(4)、各种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
(二)、.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时,有什么规律,我们还需要介绍几个知识点:
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也可用眼睛观察到)
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只能用眼睛观察到。
设计实验
(三)、.学生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教师点拨:(1)光具座上放置的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有什么要求?
(2)、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3)、怎样才算光屏上找到了像?
(4)、不断变化物距,记录像距,多做几次才能找出规律
(5)、如何设计实验表格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大小 像的倒正
30
20
15
8
(四)、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督促他们及时记下各种数据,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的帮助与提示。
(五)、分析与讨论:
1、同学们针对记录的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换另一焦距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验证得出规律与重复实验的结果是否相符
(六)、交流与合作
同学们继续针对验证实验进行交流,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1、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2、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儿?
3、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4、 刚才凸透镜成像实验中,什么情况下光屏上得不到像?
5、哪种情况下凸透镜成虚象?
6、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距与焦距间有什么关系?
7.针对以上问题,同学们可以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8.教师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见上表。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具】: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火柴、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练习:
(1)、在“研究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约在______.凸透镜焦距为5cm,通过调节,使光屏上出现缩小的烛焰清晰的像,这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应是______.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
(4)、.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5)、.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
二、新课教学:(一)、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
原理: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通常用焦距比较短的凸透镜作放大镜
应用:如图在鉴定文物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像是 。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度.要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6倍,则他看到的角是 度。
(二)、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
原理: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构造:镜头、快门、胶卷、调焦环、光圈等等。(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调焦环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以便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调焦环上面的数字是指被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光圈环的作用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环上的数字越小,进入镜头的光越多。快门的作用是控制曝光时间。快门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分之一秒。数字越大,曝光时间越短。
应用:1、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用来调节镜头到__________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往前冲,离胶片__________一些.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__________多少的;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__________的.
2、一个人照完一张半身像后,又想照一张同样大小的全身照,摄影师应使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不动,只调大光圈
3、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
A.100mm以外 B.恰为50mm C.50mm以内 D.略大于50mm
4.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4.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__________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__________.
5、用照相机拍摄物理课本某页的全部内容,课本应放在离照相机镜头_______的位置上.若要改拍该页中的某一插图,应拉近课本与镜头的距离,同时还应 (选填"增大"、"保持"或"减小")镜头与胶片的距离.
(三)、凸透镜的应用——投影仪
原理:2f>u>f 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构造:幻灯片、凸透镜、屏幕等(幻灯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
应用:1、放投影片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胶片上图像的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2、在练习调节教学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 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屏幕上的画面再调得大一些. 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________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2.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www.xkb1.com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3.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
A.焦距大于30 cm的 B.焦距小于30 cm的
C.焦距等于30 cm的 D.焦距等于15 cm的
4.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6 cm B.7cm C.10 cm D.20 cm
5、.在图中的凸透镜焦距为15cm,则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_____cm,其像的位置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此像是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6.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_.若镜头的焦距为,则相机中的胶卷应放在_______cm与_______cm之间的位置.
7.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烛焰的像在屏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的位置,只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的中央,那么应将凸透镜_______移动.(选填(“向下”或“向上”)
8.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9.如果要使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测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5cm B.10cm C.15cm D.20cm
10.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实像,如果这时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
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不能成完整的像
C.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但比原来暗
D.屏上仍能成完整的像,且和原来的像没有任何不同
(五)、小结:1、放大镜:原理: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通常用焦距比较短的凸透镜作放大镜
2、照相机:原理:u>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3、投影仪:原理:2f>u>f 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幻灯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
作业布置:课本72页1、2、3、4、5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
通过对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
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5 奇妙的透镜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特点,会辨别两种透镜
2、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2、在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活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
2、通过讨论、实验、归纳、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虚焦点的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平行光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屏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学生阅读课本67页,“古人冰透镜向日取火”事例(图片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这块冰其实是一个透镜,透镜通常用玻璃制成,现在桌面上有一些透镜,请同学们感受一下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有何不同?(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一)、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
透镜可分为两类 凸透镜 :中央厚,边缘薄
凹透镜 :中央薄,边缘厚
(二)、学生区分凹透镜和凸透镜
(三)、观察并比较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猜想:
①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②如果把凸透镜换成凹透镜,结果又会怎样?
在图中画出你的猜想。试一试,你的猜想对吗?
2、实验
①从很远的地方射来的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透镜片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改变镜片与白纸间的距离,同时观察白纸上的光斑。当距离为某个数值时,白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这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②若换成凹透镜,则无法看到很小很亮的一点。也可用大手电筒照射凹透镜,则在墙壁上观察到一个比镜面大得多的光斑。这说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总结:同样一束平行光通过两种透镜,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不同的。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以凸透镜为例,介绍透镜相关知识:
光心(O):透镜的中心
主轴: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简称主轴。
焦点(F):跟主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轴上的F点
焦距(f):焦点F到透镜光心O的距离
4、思考: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会聚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同样材料制成的凸透镜,凸得越厉害,其焦距越短。
5、介绍凹透镜相关知识:与凹透镜主轴平行的入射光经过凹透镜后将变成发散光线。
将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也会交于主轴上的F点,由于这一交点F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6、小结:凸透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F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f叫焦距。平行光经过凹透镜后变成发散光线,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会相交一点,由于焦点F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四)、小结:根据上述活动可知,通过凸透镜能够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利用凸透镜的这种本领。
凸透镜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又称为会聚透镜;
凹透镜对平行光线有发散作用,又成为发散透镜。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会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2、会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了解眼镜度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探究的过程,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估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辨别凹透镜和凸透镜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完成光路图
2.如图,在各个方框中恰当的位置上画出合适的透镜.
二、新课教学:
(一)、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为什么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二)、设计可行方案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用多种方法区分哪一副眼镜是近视眼镜(凹透镜),哪一副眼镜是远视眼镜(凸透镜)?
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容易想到三种方法,即“一摸二看三照”:(可参照见下表)
一是从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着眼,通过比较透镜中央和边缘的厚薄加以辨别(即用“摸”的方法);
二是从透镜的成像特点着眼,通过透镜去观察近处物体(如书上的文字),看它是成正立、放大的像,还是正立、缩小的像,从而加以辨别(即用“看”的方法);
三是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人手加以辨别,看它能否使平行光(太阳光)会聚在一点加以辨
(三)、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计算远视眼镜的度数
1、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并动手测远视眼镜的度数:度数=1/f*100 (f的单位为m)
(1)、设计实验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
(2)、通常学生会提出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凸透镜焦距,实验时注意应使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到透镜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种测量方法的误差加以评估,从而使他们认识这只是一种估测透镜焦距的方法。但由于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所以不能用平行光聚焦法估测它的焦距。
(3)、相关知识:
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它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φ=1/f
平时所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眼镜的镜片,它的透镜焦度是lm-1,它的焦距是1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思考:+300度和一200度的眼镜片,哪个是远视镜片 它的焦度是多少 焦距是多少
(四)、练习
1.如图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3.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的适当位置,填入符合要求的面镜或透镜.
(五)、小结:1、从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线的作用等处,通过“一摸二看三照”辨别凸透镜与凹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可用平行光聚焦法估测远视眼镜(凸透镜)的焦距
F
F
F
F
F
F
F
F
A B 图4-3 C D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知识点1、光的折射规律
1、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有:岸上看水里物体变浅,水里看岸上物体变高,海市蜃楼,隔着玻璃看物体等
2、光的折射规律内容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1) 与 、 在同一平面上;(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3)折射角 入射角;(4)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5)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填改变或不改变)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
3、在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人看到平面镜中自己的像 B、斜插入水中的直尺看起来变弯折
C、日食和月食 D、小孔成像
4.在下列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
A.放大的字 B.水中倒影 C.手影 D.森林中的太阳光
5、如图2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
6如图2所示,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B C D
7、下列各图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
8、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路灯下,地面上出现人的影子 B.水池底看来起来比实际浅
C.平静的水面映出桥的“倒影” D.白天,浓密的树荫下出现很多圆形光斑
9、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10、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在竖起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B.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C.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
11.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12.人坐在游船上,从水面上可以看到天空中的白云,也可以看到水中游动的鱼,前者属于光的 现象,后者属于光的 现象.
13.一束光线与水面成38°角入射,其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垂直,则反射角是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_ 。
14.下面图1中,哪一幅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水的光路?( )
15.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域上空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景物经水面成像
C.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漫反射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折射 。
16.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 )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自然光源
C.“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17.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
18.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小鸟,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光线的传播大致路径的是 ( )
19.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要( )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木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20.如图3所示,OA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的一条反射光线,若OA与水面夹角60 ,关于入射角α、折射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α=60 ,β<60 B.α=60 ,β>60
C.α=30 ,β<30 D.α=30 ,β>30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21、如图所示,B’是人眼在A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虚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若在A处用激光手电对准虚像B’照射,则手电发出的光 (“能”或“不 能”)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
22、如图所示,A点发出的光通过水面射向B点,光的传播路线为AOB,如果一束激光要从B点射到A点,则激光的入射方向是 ( )
A、BC方向 B、BO方向 C、BD方向 D、以上方向均可
23、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0°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 0° 17° 24° 30°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请写出一条规律: 。
知识点2:折射示意图
1、图乙中,一束光线从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方向。
2、画出图16中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如图5所示,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
EMBED PBrush EMBED PBrush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4、在某湖的湖底安装了一些灯,晚上灯光把湖装饰得很漂亮,这些灯发出的光在进人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请你在图5中大致画出它的折射光线的光路图。
5、在图8中,—束光线AO从空气斜射到水面,画出它大致的折射光线(同时画出法线) 并标出折射角r。.
6、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如图14所示)。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知识点3:折射探究与应用
1.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明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 即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水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依次斜射入冰、空气中,其光路如图14所示。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 试回答:
(1)针对小明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图中的光路,对照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你得出的结论,请在图15中画出光由玻璃斜射入酒精时,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6分)现在,一些大厦都用许多大块的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幕墙”),这种外墙既能透射光线也能反射光线。
⑴、外面看玻璃幕墙相当于平面镜,光线照射到光滑的玻璃幕墙上时会发生 反射,物体经玻璃幕墙反射后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如图所示三幅图中,哪幅图能真实反反映太阳光线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的传播途径. 答:___________(填选项中的字母)
⑵、小明同学路过某大厦楼前,从侧面往玻璃幕墙看去,发现该大厦前的旗杆在玻璃幕墙中的像有错位现象,如图14所示。他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认为产生这种错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上下两块镀膜玻璃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造成的,请你利用简易器材,运用模拟的方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它,要求写出这个实验所需器材和简述实验过程。
⑶、玻璃幕墙会给人们带来那些负面影响、请举一例。
答:
知识点4、测凸透镜的焦距、影响凸透镜焦距的因素、透镜折射光路图
1、自己添加辅助器材,设计实验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2、影响凸透镜焦距的因素有 和 。请设计一实验验证它。
3,画透镜光路图
4)为了制作一束平行光,提出了以下的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
A.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凹透镜的焦点上
B.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选用凹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凹透镜的2倍焦点处
D.选用凸透镜并把一小灯泡放凸透镜的2倍焦点处
5)如图所示,透明玻璃瓶内有一细棉线,细线下端系有—个泡沫塑料小球,请你设计—个实验,在不打开瓶盖和不损坏玻璃瓶的情况下,使瓶内的细棉线断掉.(器材可根据需要自选)
6.图4是关于透镜几种光路图,正确的是: ( )
图 2
B
湖边夜景
C
筷子变弯折
D
汽车观后镜
日偏食
A
空气
水
空气
水
空气
水
空气
水
A
B
C
D
图1
图5
PAGE
- 5 -习题课
作图题
1、1.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AB的像.?
如图,是发光点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和它在平面镜的像S'。
3.完成下列图中的光路.
4.画出下列图3-2中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5.如图3—3所示,已知同一光源S发出的一条人射光线A和另一条人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试画出光源所在的位置.
6.小明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如图14所示),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7. 在图中,AO、BO’为点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S’的位置并画出光路图。
8.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图中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二、练习
1.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 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 现象。
2. 身高1.6m的体操运动员站在平面镜前3m处,他在镜中的像离镜______m,所成的像是____立的虚像,像高______m,这时运动员和他的像的距离是 m。
3. 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平面镜成40°角,这束光线的反射角为________,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_。
4. 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当碗内盛满水时,看上去碗底的硬币深度要比实际深度
要 些(选填:深、浅),这是由于光的 的缘故。
5.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反射到光电屏上的光斑位置来判断液面高低的。图1光路中,一光束与液面的夹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当液面升高时,光电屏上的光斑S将向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6. 如图2所示中a、b、c是从空气射向水中的三条光线,OA是其中一条的折射光线.则 是OA的入射光线。
7. 早晨,我们看见太阳的视位置比它的实际位置要高一些(如图所示),这是光
的 现象;当一个人逐渐向平面镜靠近时,他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不变”)。
9. 如图4所示,为了检查一块木板的棱是否直,可以闭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梭的长度方向看去,这是利用了 原理.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 处.
10.如图5所示,用步枪进行瞄准练习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标尺衡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是在同一条直线上了,这是根据 的道理。
11.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_____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6所示,这时她__________(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2.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如图7所示。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___________和比较______________。
序号 语句 物理知识
示例 镜花水月 光的反射
1 海市蜃楼
2 立竿见影
13. 小王站在九龙公园的湖边往水里看,他看到了湖水中的鱼游弋在蓝天白云之间,他做出以下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 这是光的反射现象,白云和鱼都是虚像
B. 这是光的折射现象,白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 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 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而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14. 下列光学器件用来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是( )
A. 平面镜 B. 放大镜 C. 照相机 D. 幻灯机
15. 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 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镜面反射 B. 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偏折是光的折射
C. 用潜望镜观察物体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D. 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是光的折射
1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 108m/s B. 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 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17.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在颐和园内昆明湖的水中可看到十七孔桥的倒影
B. 人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影子 C. 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D. 筷子斜插入水中,水下的部分看起来上翘了
18. 下面说出是一些光学知识的应用实例,其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是( )
A.渔民用渔叉叉前方水中的鱼时,将渔叉对着稍低于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叉去
B.在潜水艇中,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景物
C.木工为了检查一块木板的楞是否直,可以闭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楞的长度方向看过去
图14
120°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⑵ 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⑶ 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光污染”。
过程与方法:
⑴ 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种信息。
⑵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⑶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
⑵ 通过对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⑶ 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两部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各种面镜。文中共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信息链接。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科学探究,如何确定平面镜中像的位置。
2.对虚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用具】
教师用:小手电筒,平面镜,透明玻璃,尺,固定夹子,光屏,潜望镜模型,白纸,凸面镜,凹面镜等。
学生用:小手电筒,平面镜,透明玻璃,固定夹子,尺,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屏幕上的五幅彩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答:镜子。 我们平时常用的镜子就是平面镜.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平面镜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一:平面镜本身的特征
a.〈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桌子上的平面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摸一摸,平面镜表面有什么特征?
b.〈进行实验〉
摸一摸:平面镜表面怎么样?
看一看:平面镜中有什么?
c.〈结论〉
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能观察到物体的像。
2. 探究活动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提出问题〉
既然我们能从平面镜中看到物体的像,根据你的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请猜想一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后回答,做出自己的猜想)
b.〈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猜想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猜想三: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屏幕上
猜想四:像与物的移动方向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猜想五: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左右相反
……
(把学生的猜想写下来,不要评论对错,肯定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c.〈设计实验〉
针对学生做出的猜像,加以筛选,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几条,请学生设计一个能够检验该猜想是否正确的简易实验。(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猜想和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正或筛选。
d.〈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立在桌子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只相同的手电筒A(打开电源)和B。(注意:玻璃板要与桌面垂直)
2.移动玻璃板后的手电筒B,使它与手电筒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能看到B也像开着电源一样),这时手电筒B的位置就是手电筒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3.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4.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手电筒A和A的像(即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数据并加以比较。
5. 移开手电筒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手电筒A的像。
6.移动手电筒A,观察像如何移动。(可用手中的镜子做该实验)
数据和现象:
猜想的内容 观察到的现象和有关实验数据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屏幕上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可能左右相反
e.〈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即不能呈现在屏幕上。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且是正立的。
{当物垂直于平面镜移动时,像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一起面镜或一起远离平面镜) ;当物平行于平面镜移动时,像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同。}
f.<交流合作〉
将本组的探究情况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把你认为重要的记下来(特别注意那些自己未猜测到却被其他组证实的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特点),并对探究活动做出适当的补充和改进,等等。
3.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作出物体AB经平面镜后所成的像A′B ′
例2:身高为1.70米的同学距平面镜1米,那么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 米;若他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3。如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台表面无数字的指针位置,此时钟所指的实际时刻是( )
8点20分 4点20分 3点40分 10点40分
4.平面镜的应用
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光亮的金属也可以看作平面镜。
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
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平静的水面也可以看作平面镜,制造美景。
我们刚刚实验用的平板玻璃也可以看作平面镜。
5.平面镜改变光路的应用
潜望镜:观察员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6.光污染
平面镜使用不当会引起“光污染”,观看书p.69有关“光污染”的图片,阅读书p.80光污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7.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利用太阳灶烧饭——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汽车的后视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
总结与交流:这一课你学到了些什么?有没有新问题要提出来?
知识小结:
平面镜的定义: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即不能呈现在屏幕上(virtual image)。
2.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而且是正立的。
(当物垂直于平面镜移动时,像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当物平行于平面镜移动时,像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同。)
平面镜的应用和光污染。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应用。
布置作业:
1. 做出字母“F”在平面镜中的像。
2. 课外探究:a.请你设计一个光学器件,使底楼教室内的同学能看见四楼教室内的同学。.b. 用两块平面镜观察某一物体,你能看到几个像?
反思:
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物、像和镜面三者的关系及应用,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教学重点】:会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
1.座钟钟面正对平面镜,在镜里见到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则座钟实际指的时刻是
A.10点45分 B.1点15分 C.7点15分 D.7点45分
2.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3.在距离平面镜8 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镜____________ 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__________cm.
4.当人逐渐远离平面镜时,人在镜中的像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_________,由于进入你眼睛的光线并非真正来自平面镜后的“你”,所以把这个“你”叫做_________.
6.某同学身高1.7 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 m处,他的像高是_________,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1 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__,他的像高为_________.
7.水面也能发生反射,我们从水中看到空中的飞机是_____像.(填“虚”“实”)
8.某同学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距平面镜2 m处跳到了距平面镜4 m处.下列关于镜中像的大小及像的距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B.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C.像比该同学大,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D.像比该同学小,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9、人走近镜子时,人在镜中的像与原来相比(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都不对
10、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噪音 B、尽可能避免因平面镜成像造成不安全因素
C、为了造型美观 D、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二)、作图题
1.下图是某同学作的光路图,他只画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另一条反射光线,请你帮他画出发光点S和像点S′.
2.作出下图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3.如图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哪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
(三)、本节小结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3、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4、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5、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现象
1、活动请一位同学描述孩提时玩平面镜(小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入室内的情形:得一光斑、晃动镜面时光斑快速移动,引起讨论:此过程中,光是如何行进的?
活动:将室外太阳光反射入室内墙上,得一亮斑。
探讨:光射到镜面后,会被反射出去,反射出的光到达墙面,形成亮斑。
2、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设问: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
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①将一张16 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
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OA、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⑤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
分析和论证
(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明:A、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B、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C、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练习:
1、画出下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解:①过入射点画出与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如图乙所示.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
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9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
[分析]反射线的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
(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
(2)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乙所示).
(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
(三)、小结: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光的反射的内容?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否不同?
新课教学:
(一)、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演示实验1: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
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2、演示实验2: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3、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4、想想做做:
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想想看,并解释为什么.
说明: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认真做一下,以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本题的答案为:因为镜面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射到其他方向的光极少,从侧面看去,基本没有光线射入眼中,所以平面镜看起来比较暗.而白纸表面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到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
(二)、光反射的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光反射的应用
(三)、练习:
1.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束与镜面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
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
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束
C.漫反射入射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不再是平行光束
D.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3.一束太阳光沿着与水平地面成60°角的方向照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A.120° B.60° C.30° D.0°
4.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太阳光与水平面成25°角射到平静的湖面上,则反射角为__________;若太阳光垂直射向湖面,则入射角是__________,反射角是__________.
7.黑板发生“反光”时,上面的粉笔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__________发射的缘故.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清楚物理课本的原因是光在课本上发生__________反射.小红用小镜子晃小明的眼睛是太阳光发生了__________反射.
8.在图2—9中,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或镜面的位置.
9.放映电影的银幕为什么用粗糙的幕布,而不用镜子?
10.黑板反光使部分座位上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怎样使黑板不反光?
11.某同学研究光的反射时,光源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点O如图所示,现在他想使反射光线通过点P,请你帮他画出小镜子的放置位置.
12.沿水平方向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沿竖直方向向上射出,如图所示,请画出平面镜并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光和眼睛
一、单选题:
1、使用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时候, 哪种能得到放大的实像 ( )
A.幻灯机 B.放大镜 C.照相机 D.凸面镜
2、用照相机拍照时,在底片上得到的像是( )
A.缩小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实像
C.缩小正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虚像
3、照集体像时, 发现有人没有进入镜头, 如不移动人的位置, 则照像机应该________被照像人. ( )
A.靠近 B.远离
4、幻灯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银幕上成放大的像.则该幻灯机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0cm B.30cm C.20cm D.10cm
5、用照相机拍摄集体人像照片,人的位置站好后,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图,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照相机离人近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照相机离人远一些,将镜头与胶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6、在放映幻灯时,要使屏幕上得到F的字母,则插入的幻灯片应是( )
A.F B. C. D.
7、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某人拍照,先照了一个全身像,然后想再给他照一个半身像,应当使
A.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缩短
B.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伸长
C.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缩短
D.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伸长
二、填空题:
8、物体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的时候, 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的________像; 像比物________. 利用这种现象可制成________机.
9、用幻灯机投在屏幕上的像是幻灯片上景物的_______像. 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些而且仍很清晰, 屏到镜头距离应______; 幻灯片到镜头间的距离应_______.
10、凸透镜焦距为12厘米,要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应把物体放在距透镜 ________ 厘米范围内.
11、近视眼镜片是________镜.
12、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用它作放大镜时,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15cm.
13、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大气层外,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14、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有进入镜头,如不移动人的位置,则照像机应该________被照像的人.
15、近视眼是指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方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__面(填 “前”或“后”)而远视眼正好相反.所以,近视眼应用________镜进行矫正,远视眼应用________镜进行矫正.
16、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__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________.
17、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______像(填“虚”或“实”)这个像是________(填“放大的”或“缩小的”),道理就像________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________,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18、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镜对物体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________像(填“虚”或“实”),道理就像________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________,再次对这个像成放大的________(填“虚”或“实”).
19、幻灯机是根据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在________时,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屏幕上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并且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侧,像距满足________.
三、简答论证题:
20、请你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多少同学患有近视,并分析学生近视的原因,提出正确用眼的方法,写出实验调查报告.
参考答案
1、A A对, B、C、D都错, 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凸面镜成缩小虚像.
2、A
3、B 照像机离被照人越远则物距越大, 像就越小, 这样可以使没照上的人全部进入镜头.
4、C
5、D
6、D
7、B
8、实 小 照相
9、实 远 近
10、大于24
11、凹透
12、小于
13、免受大气的干扰
14、远离
15、前,凹透,凸透
16、透镜,目镜,物镜
17、实,缩小的,照相机,放大镜
18、实,投影仪,放大镜,虚
19、f<u<2f,倒立,放大,实,两,v>2f
20、开放性试题,根据调查结果来写.八年级物理《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导学案(沪粤版)
年级 8 科目 物理 主备 审核
课题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课型 预习展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2、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自主学习
研究光的反射现象预习P51-52,完成下列问题:1.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 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叫做 。2.光的反射中的有关物理名称。如图3-2-1所示,入射光线是 ;反射光线是 ;入射光线在镜子上的投射点O称为 ;过入射点O与镜面垂直的直线ON叫做 ; 叫做入射角 , 叫做反射角。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预习P52的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探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保持折叠板与镜面垂直;②激光笔发出的光一定要照射在镜面与中缝的交点上;③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测几组对应数据。 从实验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在图3-2-2中,作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图3-2-2作光路图要求:作图必须用刻度尺、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光线用实线,且要画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法线画虚线。反射面的反面应画斜线。标出反射角r 和入射角i 。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阅读课本P53,明确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的平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 ;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 ;它们都遵守光的_____。【讨论】为什么用久了的黑板会因“反光”而看不清上面的字?怎样才能使黑板不“反光”?【做一做、想一想】晚上,在桌子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3-2-3所示。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做做看,并解释为什么。四、光反射的应用阅读课本P54,说说光反射的应用有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
展示提升
1.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20°,则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如果使入射光线逐渐靠拢法线,反射光线将 。2.下列哪种材料适合做放电影的银幕( )A.光滑的白布 B.粗糙的白布 C.平面镜 D.玻璃板3.如图所示,一束光照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上,与镜面的夹角是30°。请在图中画出法线和反射光线。 4、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若将AO向ON靠近,则OB (选填“靠近”或“远离”)ON。(2)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3)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图3-2-1
图3-2-3
30o
PAGE
3眼睛与光学仪器
知识点1、近视与远视
1、近视眼镜是 镜,远视眼镜是 镜
2.生活中由于多种原因,人的眼睛会形成图示的情况,为了矫正这种缺陷,需要配戴眼镜.请你在图中画出应该配戴的眼镜模型。
3.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通过晶状体的调节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人眼若长期观察近处物体,会造成晶状体过度弯曲,当他看远处物体时,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加以矫正。
4、如图2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 )
A.甲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B.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C.甲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D.乙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5、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 ( )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巳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6.下面关于近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近视眼镜镜片能把太阳光会聚于一点
B.近视眼镜是发散透镜
C.“度数”越大的近视眼镜镜片,凹面弯曲越明显,焦距越大
D.近视眼眼睛本身就是发散透镜
7.关于眼睛及其视力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凹透镜
B.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是虚象
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景物,是因为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D.用来矫正远视眼视力的眼镜镜片是凸透镜
8.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生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近视人群的急剧低龄化和扩大的趋势,令教育和医务工作者倍感担忧.图6表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远视眼或近视眼折射光系统折射后的成像情况和对它惊醒矫正的做法,其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第 图;表示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是第 图.
9.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图6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图7中的四幅图是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方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 )
知识点2:探究近视原因
1.视觉的产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眼球内部,各种器官和组织组成了眼球的折光系统,整个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_________,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若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2。根据该图,这个人可配戴装有___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有研究发现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发生有关(人体中锌含量的高低可以通过测定空腹时血清中的锌含量来确定),若要研究这二者的相关性,请你设计完成下列的研究过程:
(1)将同校同年级的同学按_________分为两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血清中锌含量的高低和近视的相关性。
2、如图23所示,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明和小华同学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凸透镜看做眼睛的___________,光屏看做__________.
(1)小华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和高度,使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三者高度相同。点燃蜡烛,将近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再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时,屏上的像文变清晰了.以上现象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 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_____________(选填“凸透镜”。“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__作用.
3、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缩小的实像,如图17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____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________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一极远处 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4、、图10中反映了甲、乙两同学坐在教室中听课的状况,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5.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其装置如图8所示。
(1)在此实验装置中, 相当于人眼球中的晶状体。 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
(2)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要求写出实验过程。
知识点3、凸透镜成像应用(照相机、投影机、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1.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相对被拍摄的物体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如下图所示,是在一些交通要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两种电子监控器。它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光学系统,另一部分为光电转换系统。光学系统收集被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光电转换系统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中心,实现间接监控的目的其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
A.平面镜成虚像 B.凸透镜成实像 C.显微镜 D.凸透镜成虚像
3、航空摄影人员从高空给城市拍照,若所用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80mm,则胶卷与镜头的距离应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80mm,所成的像为缩小、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_(填“实”或”虚”)像
4、体育运动中,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频闪摄影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与指导。频闪摄影就是摄影光源在有节奏的闪光时,从光源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员身上发生_______射,又通过摄影机前的_______镜形成________________像。观察图中照片,可知频闪摄影时要求背景较_________(填“亮”、“暗”)。
5、为了加大对绵阳的宣传力度,绵阳电视台拍摄了“绵州掠影”宣传片,其中许多镜头画面是航空摄影人员从高空拍摄的。若航空摄影所用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 )
A、略大于50mm B、略小于50mm C、刚好50mm D、大于100mm
6、小宝用焦距一定的照相机拍摄景物,若他将照相机移近被拍摄的景物,景物在底片上所成的清晰像将变 。(选填“大”或“小”)
7.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右图中的甲和乙,则( )
A.小红离小强的距离近
B.小明和小红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减少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移动位置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8、小明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对着无锡著名景点——锡山先后拍摄了两张 照片甲和乙,如图所示。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与 透镜的焦距有何关系呢 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
(1)小明找来了一些凸透镜,但不知道它们的焦距,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
法。(可画图说明)
(2)测出凸透镜焦距后,小明先后选用了三个焦距分别为15cm、10cm、5cm的凸透镜,在保持物距始终为35cm的情况下依次进行实验,发现所成的像越来越小。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小明在拍摄哪一张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3)在探究过程中,小明总是让物距保持不变,请你说出他这样做的理由。
9.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 cm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
10.将一张塑料纸铺在报纸上,用筷子在塑料纸上滴一个直径为几毫米的水珠,透过塑料纸上的水珠看报纸上的字时,水珠下的字被放大了,这是为什么?通过水珠看到的字是实像还是虚像?
12.放映幻灯时,银幕出现的画面是幻灯片上画面的 (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等大倒立的实像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2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D.潜望镜
14、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15. 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 ,如图4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 )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 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16. 如图7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其中A是___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是_______________,它在投影仪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相当于一个 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 像(填虚或实).
18.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的过程中,当调节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 ( )
A、物镜 B、目镜 C、反光镜 D、镜筒
19.如图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的实像,落在目镜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 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20.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幻灯机成像中( )
A.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B.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 D.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④
甲
乙
图8
甲
乙
图4
PAGE
- 6 -
用心 爱心 专心知识点1、光的直线传播、光速
1、光在 、 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很多,请举5个
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
约 千米/秒。
4、“皮影戏”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演员只要在屏幕和灯光之间抖动拴在道具“小兔”身上的细线,屏幕上就能出现生动活改的小兔形象.井且与道其“小兔”动作完全一致,可谓形影不离,这其中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_________。若光源是圆形的,小孔是方形的,则成的像是_________形的。
6、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领舞者邰丽华身后站着的其他舞蹈者,这是因为光是 传播的。
7、如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8、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
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10、根据图10演示的实验现象,②图10的是 实验,说明了
。
1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12.太阳光传到地球约需500s ,由此可知日地距离约为_________m .
13.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投影幕布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投影幕布上发生了 ;激光准直利用了光的 ;
14.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那么2005年7月7日早上8:00从太阳发出的光,需要经过_____s后才能到达地球。
15.生活生产中常用到光学知识:在开凿大山隧道中,用激光引导掘进机掘进,如图3所示,是利用了光沿 ;有时人们把电视机的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的墙壁发射,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_现象.
16.同学们排成一路纵队,如果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队就排直了,这利用了光 传播的规律。
17. “日食”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_________。
19.图3是 成因的示意图(选填“日食”或“月食”)。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月亮是一个巨大的光源 B.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40m/s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D.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21.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闪电的__________比雷声的_________。
2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它在水中的速度____在玻璃中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3.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看到外面景物范围(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24.下列现象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是( )
A.手影的形成 B.日食的形成
C.月食的形成 D.早晨,我们看到了还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
知识点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路是 的
1、从下图中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有
. 。
. 。
2、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 .
3、在反射光路中,光路是 的,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它。
4.如果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60度,则反射角是 度。
5.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基本结构原理如图4所示,光束发射器始终以一定角度向被监视的液面发射一束细光;光束经液面反射,其反射光被水平放置的平面光电转换接收器接收,再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若反射到光电转换接收器的光点由S1移向S2,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________,若接收器上接收到的光点由S2移到S3,则说明被监视的液面________ (选填“上升”或“下降”)。
6.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60°,入射角为____°.
7.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平静的湖面上映出了湖边景物的倒影B.阳光下房屋、树木的阴影
C.患近视的同学戴眼镜矫正视力 D.用凸透镜对着阳光取火
8.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沿“反向射回”,如图6所示的是四种尾灯反射面的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知识点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光明是人们祈求的,但有时光也会损害人的视觉和身心健康,成为光污染。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 ( )
A、汽车车窗玻璃上贴防晒膜 B、城市建筑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C、晚上学习时用护眼台灯 D、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2.放映电影、幻灯的银幕常用粗糙的白布做成,其优点在于。一是利用______使剧场中各处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二是白布能反射______颜色的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3.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这是利用了光的 ( )
A、直线传播 B、漫反射 C、镜面反射 D、折射
4.一天下午,小明向远处的一座大楼望去,他看到一个现象:有的窗户明亮刺眼,而有的却黑洞洞的。他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他,那座大楼有的窗户是开着的,有的是关着的,小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请你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5、光纤是利用光的 来传播信息的。
知识点4、光的反射画图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1.一束与平面镜成40°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是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请画出反射光线,并在图1中标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
2.如图6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一束光入射到水平的镜面上,试在图中画出光经过两个平面镜两次反射的光路,并标出法线。
3、钱包掉到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图5中已标示了反射与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平面镜,并画出法线.
4.光纤通信是现代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光纤的内壁具有使光发生反射的特性,使从一端射入的光能传播到光纤的另一端。请在图4中作出光路图,表示光纤传输光信号的原理。
5.小明同学想将一束与水平面成30°角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如图3所示,请你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6.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隔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如图4 所示)。请根据这两条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7.图9所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到平面镜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OB.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8.图7所示的AB.CD,是同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向光线,试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用作图方法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9.如图10所示,一条光线AO射到平静的湖面上,请作出它的反射光线。
10.如图9所示,平面镜水平放置,光线与平面镜成30 角射在平面镜上,请在图9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果要使反射光线竖直向上射出,则平面镜应绕入射点顺时针旋转__________度角。
第10题 第11题
11.小红坐在教室内如图12中虚线框内的某一位置,一束阳光从教室侧面的窗户射入经玻璃窗户A反射后使小红感到刺眼,请作图并标出小红可能坐的位置B点.
B
A
O
N
O
A
B
N
PAGE
- 5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提要]
1.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等大(2)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即二者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虚像(4)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2.虚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组成,而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是虚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分级导练]
双 基 园 地
一.填空题
1.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_________,由于进入你眼睛的光线并非真正来自平面镜后的“你”,所以把这个“你”叫做_________.
2.平面镜成像是平面镜对光发生 的结果;平面镜成的像 用光屏承接(填“能”或“不能”),所以是 像 。
3. 如图5-11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物理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
4.某眼科诊室相对两墙之间只有3 m,而检查视力时人需距离视力表5 m,采用平面镜成像的办法可解决这一难题。将视力表挂在一面墙上,人背向视力表去看对面墙上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被检查者应距视力表 m。
6.池中水深3.5m,月球到水面距离是3.84×108m,池边的人看到池中月亮的像距水面 m。
7. 太阳灶是用_________ 面镜制成的,它可以使照在表面的太阳光_________在一点,凹面镜的面积越大会聚的太阳光就越_________ 温度也就越_________,利用它不仅可以烧水、煮饭,还可以发电、冶炼,所以它是既节约燃料又不_________的环保型能源.
二.选择题
1.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2.如图5-12所示,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图5-12
3.要让一支铅笔跟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一条直线上,它跟平面镜的夹角应是( )
A.10 B.30 C.45 D.90
4.调节手电筒使它发出的光会聚成狭窄的光柱(亦称“收光”)
实际上是把灯泡的位置调节到凹形反光镜的( )
A.焦点前方 B.焦点后方
C. 焦点处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如图5-13所示。移动后面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验证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验证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C.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D.验证平面镜成像满足光的反射规律
6.岸边的柳树,在水中的“倒影”和在地上的树影,这两者的成因是( )
A.都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B.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
C.前者是光的反射引起,后者是由于光的折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引起,后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7.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这是利用了光的( )
A.直线传播 B.漫反射 C.镜面反射 D.折射
实 验 探 究
1.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另一侧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使它们相互对称.拉上窗帘,使屋子稍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可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请你按照上述方法做这个实验,并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的原因.
2.如图5-14所示,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A在玻璃板内的像重合,蜡烛B好像被点燃了,在此实验中:
(1)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_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__关系。
(3)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像。
应 用 创 新
1. 如图5-15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P,AB和CD是挡板左侧的发光点S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上作出发光点S.(要求留下作图痕迹)
2. 如图5-16所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的像为S1,当平面镜转过一定角度后,它的像为S2,请你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转动后的平面镜的大致位置.
3.如图5-17所示,李师傅要从房子A处拉导线到河岸装一盏路灯,然后拉线到房子B处安装另一盏路灯,那么河岸上的路灯安装在何处时所用导线的总长度最短 小明将河岸当作平面镜,运用光学作图法很简单地确定了安装位置,请你画出小明的作图.
图5-17
图5-11
图5-13
图5-14
S1
S2
M
N
图5-16
图5-15
B
A
PAGE
- 3 -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 建议1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用光具座、烛焰、凸透成像规律镜、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并能通过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4.在实验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学习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知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条件、以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条件。
学习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课前自主学习
1.回顾小孔成像时像的变化情况:
①当物体靠近小孔时,像的大小会 。(选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② 当物体远离小孔时,像的大小会 。③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选填:“有关或无关”)
2.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透镜?
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是否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能否用眼睛看到 能否用光屏接收到
实像
虚像
4.几个物理名词:
①物距(u): 到 的距离。
②像距(v): 到 的距离。
二、课内互动学习
【意外的发现】:(演示实验)
1.凸透镜距电灯较近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 立(选填:“正”或“倒”)、 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
2.适当增大凸透镜与电灯间的距离,在墙上能看到灯丝 立(选填:“正”或“倒”)、 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
3.再增大凸透镜与电灯间的距离,在光屏上又能看到灯丝 立(选填:“正”或“倒”)、 像(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
【提出问题】
凸透镜既能成正立、放大的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各种不同的像时,物距、焦距和像距之间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设计实验与收集证据】
1.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分别是5cm、10cm各一个)、光源(烛焰)、 、光具座(刻度尺)。
2.实验器材的放置:(演示)
(1)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上:_________________ 。
(2)调节烛焰、透镜、光屏的____ ,使它们的____ 大致在_______ 。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固定凸透镜,使烛焰从距凸透镜较远处(大于2f)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要注意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演示)
4.调整物距做两次实验,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分别测量和记录相应的物距和像距。并观察像的大小随物距怎样变化。(见表一)(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u与f、2f的关系 像距v/cm v与f2f的关系 两次像的大小如何变
倒立、缩小的像 ①
②
5.调整物距再做两次实验,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像,分别测量和记录相应的物距和像距。并观察像的大小随物距怎样变化。(见表二)(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u与f2f的关系 像距v/cm v与f2f的关系 两次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倒立、放大的像 ③
④
分析论证:(比较物距、像距和f、2f的关系)
由表一得:
1、当物距_______时,像距 ,成倒立、缩小的_______像。
由表二得:
2、当物距 时,像距 ,成倒立、放大的_______像。
你还能得到:
6.分析前面的几组数据,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倒立、等大的像?试一试,分别用焦距为10cm、5cm的凸透镜各做一次做实验,将物距和像距记录在下表中。(见表三)(凸透镜的焦距f1=10cm,f2=5cm)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u与f的关系 像距v/cm v与f的关系
倒立、等大的像 ⑤
分析论证:由表三得:
3、当物距_______时,像距 ,成倒立、等大的_______像。
7.把物距调到小于焦距时,在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像。如果不能,可以移去光屏,从光屏这一侧,用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烛焰 立、 的像。将物距记录下来,并观察像的大小随物距怎样变化。(见表四)
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u与f的关系 像距v/cm 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⑥
⑦
分析论证:由表四得:
4、当物距_______ 时,成正立、放大的_______像。
你还能得到:
由表一、表二、表三、表四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5、成实像时,物距满足什么条件?成虚像时,物距满足什么条件?
6、成缩小像时,物距满足什么条件?成放大像时,物距满足什么条件?
三、课堂练习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为了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 、 。
2. 通过课堂实验,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 f=10cm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1 30
2 20
3 12
4 8
3.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四、课堂小结
像的性质
物距(u) 放大与缩小 正立与倒立 虚像与实像 像距(v) 应用
缩小
u=2f
v>2f
u=f
u2:① 处,是物体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② 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③物体成实像的条件是 ;物体成虚像的条件是 。
④物体成实像时,物体离开凸透镜越近,像离开凸透镜越 ,像的大小就变得越 ;反之,物体离开凸透镜越远,像离开凸透镜越 ,像的大小就变得越 。
教师个性化备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PAGE
1光和眼睛
一、选择题(1-10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11、12题为多选题,全对得3分,选对但未全得1分,错选得零分,共2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
A.太阳 B. 灯光 C. 月亮 D. 火焰
2.下列关于白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光是单色光 B.白光是由红、绿、蓝三色光组成的
C.白光是由品红、黄、青三色光组成的 D.白光是复色光,由七色光组成
3.一颗恒星距离地球有10光年,则我们看到它的光是( )
A.10光年前发出的 B. 10年前发出的
C.3×109光年前发出的 D. 3×109年前发出的
4.一个站立的同学通过一个小孔成像,则在小孔后屏上成的像是( )
A.倒立实像 B. 正立实像 C. 倒立虚像 D. 正立虚像
5.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挖遂道用“激光准直”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
B.水中筷子看上去是弯折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C.看到水面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D.看到灯光下的手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6.一束阳光照射到平面镜上,与镜面夹角是200.保持入射光线不变,使平面镜转动100,则反射光线转过的角度是( )
A.100 B. 200 C. 300 D. 400
7.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中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璄中不易看清
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
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
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
8.下列关于光的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立行竿见影”是说明光的直线传播
B.用放大镜看字变大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C.我们可以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是物体发生了镜面反射
D.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9.下列光学仪器或用具用到平面镜的是( )
A.潜望镜 B. 汽车观后镜 C. 太阳灶 D. 照相机镜头
10.图3—1所示是在镜中看到的钟面指针位置,则实际时刻是( )
A.9:30 B. 2:30 C. 6:15 D. 12:15
11.潜水艇下潜后,艇内人员可以用潜望镜观察水面情况,下面关于
潜望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在潜望镜内传播时发生了光的漫反射
从潜望镜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12.周子明同学在课外探究活动过程中,用一束太阳光照在一张红纸板上,看见纸板是红色,如果他用一束蓝光照在该红纸板上,看见纸板颜色不可能是( )
A.品红 B. 黑色 C. 红色 D. 紫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3.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的白色区域,会发现它是由 、 、 三种颜色的亮点或亮条组成的.
14.舞台上绿色追光灯照到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上衣呈 色,裙子呈 色.
15.放电影的银幕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这是利用光的 使影院里的观众均能看到画面,并且白布能反射 颜色的光,使观众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16.坐在平面镜前用右手写字,则镜中的像是用 手写字;若手离镜面距离为0.8m,则右手的像到右手的距离为 m.
17.物体的影子是光的 形成的,我们能看到这个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 .
18.光从空气垂直射入玻璃表面上时,反射角为 度,若平面镜转过100的角,则反射光线改变了 度角.
19.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立竿见影”和“池中的倒影”现象,前者是 形成的,后者是 形成的.
20.医生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m,但某眼科室两墙间隔只有3m,于是医生在挂视力表的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则被检查者应背对 ,且与它相距 m站立.
21.某酒店的一个大厅里.为了使客人感觉厅内宽敞明亮,主人在迎面墙上装了一面与墙等大的平面镜.这里利用了 原理达到这一目的的,这样使人感觉房间大小是原来的 倍.
22.某人站在平面镜前,物距为6m,现在他以1s走1m的速度靠近镜面,则他在镜中的像以1s走 m的速度 镜面,经过 s之后,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2m.
23.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来端正仪容的镜子是利用了平面镜能 这种性质,而平面镜成像可以用光的 来说明.穿衣镜所成像处并没有实际光线会聚,用光屏 承接(填“能”或“不能”),所以是 像(填“实”或“虚”).
三、作图与简答(每小题4分,共16分)
2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将下列各图中有关的反射光线大致方向画出来或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5.在图3-3甲中,由点光源A发出的一条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B点,试作出光路图;在图3-3乙中,根据O1B、O2D两条反射光线,找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26.光的反射现象有很多用途,请举出几个身边利用光的反射来工作的器具.
27.夜间行车时,车内尽量不要开灯,为什么?
四、计算与探究(28题4分,29题7分,30题9分,31题12分,共32分)
28.从地面发出的光射到月球反射回地面,所用时间为2.56S,则月球离地球多少千米?
29.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李奥男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入射角的大小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研究时,记录了下表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300 450 600
反射角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是: ;
(2)根据具体的实际,填写好实验次序1、2、3的反射角的大小;
(3)若入射光线与镜面成900,请填好实验次序4;
(4)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可以推出: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时,反射光线 .
30.如3-4所示, 在桌面上放一块平面镜, 用激光笔射出一束光钭射在镜面上,这样会在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用手轻轻敲击桌面,光亮点就会随着颤动.
激光笔发出的光能射到墙壁上是什么原因?
轻轻敲击桌面,会发现光亮点也随着颤动,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上述的实验现象,请大胆地设计一种装置,应用这样的原理工作.
31.在“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的活动中陈祥他们小组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3—5).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实验中对蜡烛1和蜡烛2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实验前,陈祥他们猜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你能帮他检验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吗?请写出你的方法.
用刻度尺量出像和物体各自到玻璃板的距离,看有什么关系?为了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你还应该怎样对实验进行改进?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A A C B D C A A ABD ACD
二、填空题
13 红 绿 蓝 14 绿 黑 15 漫反射 各种 16 左 1.6 17 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18 0 20 19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20 视力表 3 21 平面镜成像 2 22 1 靠近 5 23 成正立虚像 反射 不能 虚
三、作图或简答
24 略 25 略 26 (1)平面镜 哈哈镜 手电筒灯碗 自行车尾灯 观后镜 27 夜间行车时,若车内开灯,车内的景物会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像而干扰驾驶员的视线,不安全
四、计算与探究
3.84×105Km 29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略 (3)略(4)靠近法线 30 (1)由于发生光的反射,使入射光发生反射而射到墙面上 (2)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图内 31 (1)玻璃板既能反射光也能透过光,可以找到像的位置 (2)大小相等可能验证像和物体等大的特点 (3)在玻璃板后烛焰的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观察是否成像 (4)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们来预习
【学习目标解读】
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生活中的物理】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镜头都是用凸透镜,但它们成的像为什么不同?它们的成像跟什么有关呢?
2. 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拿一个凸透镜,用“太阳聚焦法”找出凸透镜的焦点,测出焦距。然后,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火焰。
实验二:从左到右在水平桌面上放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到凸透镜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呈现比烛焰小而清晰的像,用直尺量出蜡烛到凸透镜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三:重做上实验,但要使光屏上呈现比烛焰大而清晰的像。
动脑想一想
a.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烛焰能否用光屏接收?它比实际的烛焰大还是小?此时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b.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什么?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什么?
【课前自主预习】
1.物距就是_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就是像也是_________到凸透镜的距离。
2. 凸透镜成像规律:(1)物体在2倍的焦距之外时,成__________________像;(2)在2倍焦距处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像(3)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4)在焦点之内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3.像的大小变化:物体从大于二倍焦距的位置,向焦点逐渐靠近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将逐渐______________,像也___________________。
4.凸透镜成像特殊点:____________处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__________处是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把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处不成像。
我们来学习
【核心要点梳理】
1.
2.
3.
4.
【知识要点突破】
1.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现象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3-3-1中的a,b,c,d,e各点,并且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 点时,屏上所成的像最大.
(2)把烛焰放在 点时,屏上所成的像最小.
(3)把烛焰放在 点时,无论怎样调整屏的位置都不能接收到像,眼睛也无论如何看不到像.
(4) 把烛焰放在 点时,可以用眼睛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
解析:
2. 有A、B、C三个凸透镜,用它们做成像实验时,烛焰与透镜的距离相同,得到的像分别为:A镜:倒立放大的像;B镜:倒立缩小的像;C镜:正立放大的像.则这三个凸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A.fA>fB>fC B.fC>fA>fB C.fA<fB<fC D.fB>fC>fA
解析:
【自主学习探究】
1.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提供的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刻度尺、火柴、光具座,还缺少 .
(2)要使凸透镜的中心、烛焰的中心和 的中心在 上,并在 上,其目的是 .
(3)当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端呈现时,为了使这个像移到光屏的中心,应该使凸透镜向 移动;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则应该使蜡烛向 移动.
(4)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移动的过程中,像变 ,像距变 .
解析:
2. 在做“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第1组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如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的原因是: .
第 1、2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了若干次操作,并将实验数据准确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第1组 第2组
焦距/㎝ 14 14 14 14 16 16 16 16
物距/㎝ 20 30 40 60 20 30 40 60
像距/㎝ 47 26 22 18 80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请分析以上数据,你能的得到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思维学法训练】
1. 小芳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中,当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3-3-2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
B.一定小于8㎝
C.一定在10㎝到16㎝之间
D .一定在8㎝到10㎝之间
解析:
2.将一只点燃的蜡烛立于凸透镜的一侧,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屏上得到一个烛焰的像,若用一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光屏上( )
A.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B.仍能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C.仍能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解析: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离凸透镜24㎝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
A.小于12㎝ B.大于12㎝
C.等于12㎝ D.在12㎝到24㎝之间
解析:
【自主学习总结】
1.
2.
3.
4.
我们来练习
【自主学习测评】
【基础三星演练】
1.完成下表(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移动)
物距u 像的性质 物距变化情况 像和像距变化情况 实际应用
倒正 大小 虚实 像距v 像距 像
U﹥2f
f<u<2f
u<f
2. 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只能在( )
A.小于1倍焦距的位置 B.大于1倍焦距的位置
C.大于2倍焦距的位置 D.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3.用一个焦距是10㎝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应该放在距离凸透镜多远的地方( )
A.20㎝ B.15㎝ C.23 ㎝ D.10㎝
【提高四星演练】
1. 将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处,恰好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的清晰的像,现在将凸透镜向光屏移近10㎝,并适当移动光屏的位置,则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 )
A.倒立的、缩小的是实像 B.倒立的、放大的是实像
C.正立的、缩小的是虚像 D.正立的、放大的是虚像
2. 某校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法制教育时放映幻灯片,发现屏幕上的像小了点,应该怎样调节( )
A.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B.放映机离屏幕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C.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
D.放映机离屏幕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
3.如图3-3-3,发光点A通过凸透镜成的像Aˊ,其中OOˊ是主光轴,则( )
A.物距大于2倍焦距
B.物距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
C.物距小于焦距
D.物距等于焦距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这里要用阳光或很远的灯光的目的是 .测得凸透镜到 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蜡烛、光屏放的顺序是 、 、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上.
(3)将蜡烛放在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应当是 、 的 像.
(4)将蜡烛移到2倍焦距处,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得在屏上成一个等大清晰的像,这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
(5)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适当移动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时光屏上得到一个 、 的 像.
(6)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的实像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它是 立的,而得到虚像时,蜡烛与像是在同一侧,这个像是 立的.
【挑战五星演练】
1.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f<2㎝ B. 2㎝<f<4㎝ C. 4㎝<f<5㎝ D. 5㎝<f<8㎝
【课外知识链接】
1.(课外阅读推荐)。
图3-3-1
图3-3-2
图3-3-3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