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
如图是叶片的横切面结构模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中的导管运输到根部
B. 是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体
C. 属于下表皮,具有保护作用
D. 经由进出叶片的气体只有水蒸气
以下装置或实验可用于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是( )
A. B.
C. D.
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时,农民常向大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A. 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治植物的病虫害
B. 二氧化碳会使大棚内的温度升高
C. 二氧化碳能灭火,可避免火灾的发生
D. 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呼吸不断消耗氧气,但大气中的氧气却不见减少,主要是因为( )
A. 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氧气 B.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C.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高,用不完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转变成氧气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种植农作物应( )
A. 尽量稀疏,留出空地,有利于农作物接受阳光
B. 尽量密植,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量来提高产量
C. 合理密植,让阳光照在农作物上,农作物间相互遮光
D. 合理密植,让阳光尽量多地照在农作物上,农作物之间不相互遮光
有学者做过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如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是呼吸场所 B. 装置c中无气泡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 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 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农民伯伯经常在雨后一两天对庄稼进行松土, 意义在于( )
A. 使土壤中充满空气,促进根部呼吸 B. 排除田间杂草,促进植物生长
C. 使土壤中充满二氧化碳,抑制根的呼吸 D. 锄断庄稼过多的根,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同学们在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实验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验证了植物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B. 验证了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C. 甲组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乙组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下列哪项是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特点( )
A. 直接利用光提供的能量 B.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 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D. 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滨海中学在实践基地种植了马铃薯,收获时发现个别块茎露出地面的部分变绿。对此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
A. 叶片中的叶绿素随淀粉运输至此 B. 淀粉通过筛管运输到块茎贮存
C. 块茎变绿与光下形成叶绿素有关 D. 块茎中的淀粉是由绿色部分产生的
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李晓、张娜、马俊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从同一株植物上摘取一片叶子,李晓在早晨8点摘取叶子,张娜在中午12点摘取叶子,马俊于傍晚7点摘取叶子,在脱色、染色后,把三片叶子放在了一起,你能猜出谁的叶子颜色最深吗( )
A. 李晓 B. 张娜 C. 马俊 D. 都一样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盖的纸片。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 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B. 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对照组是叶片没有遮光的部分
C.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是为了脱色
D. 实验结果是叶片遮光部分变蓝,没有遮光部分不变蓝,结论是绿叶产生了有机物。
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移栽植物幼苗根部带土 B. 增大蔬菜大棚内的昼夜温差
C. 种植作物时合理密植 D. 降低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在保证营养需要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对小麦的产量与播种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播种量为120~150千克/公顷时,小麦产量最高
B. 当播种量为30千克/公顷时,单株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低,导致小麦产量低
C. 当播种量为210千克/公顷时,单株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低,导致小麦产量低
D. 小麦种子内的有机物主要是小麦植株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
在探究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中,设计了如图一实验,并用传感仪器测量了实验过程中温度、二氧化碳、氧气的变化,依据数据绘制了图二曲线,你认为能正确表达萌发的种子实验曲线的是( )
A. 1、2、5 B. 3、4、6 C. 1、2、3 D. 4、5、6
科研工作者从水果废弃物中提取出特殊的混合脂类物质,把这些脂类喷洒到蔬菜水果表面后,可以形成一层看不到的“保护膜”,从而隔绝果蔬和外界的空气交流,锁住水分,起到保鲜的效果。“保护膜”保鲜的原理是( )
A. 降低果蔬呼吸作用和减少水分散失
B. 添加某些化学物质,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C. 降低果蔬温度,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D. 吸收水果自身产生的促进成熟的物质,减缓果实成熟
甲、乙两种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0时,甲和乙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同
B. 光照强度为a时,乙不进行光合作用
C. 光照强度为c时,甲和乙合成的有机物的量相同
D. 光照强度为d时,可表明甲更适合在强光照下生长
将一株天竺葵置于黑暗环境一昼夜,然后移至光下,如图为天竺葵植株随光照强度增强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发生变化的坐标曲线图。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AB段,随着光照增强,天竺葵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越来越强
B. 在B点时,天竺葵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C. 在C点时,天竺葵植株积累的光合产物最多
D. 在D点时,天竺葵植株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可通过筛管运输到根、茎部位
为研究温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研究小组设置6个不同温度,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先持续光照12小时,测得光照下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减少量;然后黑暗处理12小时,测得黑暗时密闭环境中的增加量,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对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设置 5 ℃ 10 ℃ 15 ℃ 20 ℃ 25 ℃ 30 ℃
光照12小时
的减少量(mg) 12 21 30 39 45 42
黑暗12小时
的增加量(mg) 6 9 12 18 27 36
A. 光照12小时后,25 ℃组植物光合作用共消耗
B. 光照12小时后,30 ℃组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C. 24小时后,10 ℃组密闭环境中减少30 mg
D. 24小时后,20 ℃组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近年来张家界市新建了许多水果、蔬菜采摘园,春天可以到大棚里采摘草莓、蔬菜,秋天可以采摘葡萄等。到采摘园现场采摘,既给人们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又能体验到采摘的乐趣。请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蔬菜的大棚内,通常要适时通风,这样做是为了增加 的浓度,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在寒冷的冬天,大棚能为蔬菜的生长提供 。
(2)在一个封闭的草莓大棚中,某生物兴趣小组测量48小时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绘制了如图乙示意图。
在曲线的ab段,二氧化碳浓度下降的原因是草莓的 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
为了提高草莓的产量,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建议果农:晚上适当增加光源;开花期间,在棚内放养蜜蜂;在图乙bc段时间范围内还可以适当降低温度,理由是 。
(3)在草莓、葡萄的植株上开了很多花或结了很多果,有经验的果农并未全部保留,而是进行疏花、疏果。这样做是为了使保留的果实有充足的 供应, 提高草莓和葡萄的品质。
如图一所示为一片正常进行生理活动的叶片, A、B、C、D分别代表与不同生理活动有关的物质,图二为叶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若 A代表氧气,C代表二氧化碳,则此过程主要在细胞的 中进行。A、C进出叶片的结构是 ,主要分布在叶片的[ ] 。
(2)若要把物质 D运输到植物的根部,则首先需通过图二[ ] 中的筛管向下运输,经茎最终到达根部。叶片呈现绿色主要是因为图二
[ ] 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3)在晴天的上午,将叶片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 一段时间后打开袋口, 迅速将一根快要熄灭的火柴伸进袋子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说明 。请用一个简单的文字表达式写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某学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设计了A、B两组实验:
实验步骤:
采集新鲜的菹草(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
在离60 W的白炽灯水平距离为10 cm、20 cm、30 cm处,分别安放3个容器(如A图所示),均加入等量的清水和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利用光强传感器测出三个距离时的光照强度。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一);
向B装置1、2、3号容器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蒸馏水、清水、1%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后,各放入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放在60 W的白炽灯下照射(容器接受光照强度相同)。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二) 。
表一
灯源与容器的距离/cm 10 20 30
光照强度/lx 435 375 280
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 10 5 1
表二
编号 1号 2号 3号
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 0 3 9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部分叶片表面有气泡冒出,且有上浮现象,请你推测此气体为 ,写出此生理过程的表达式: 。
(2)分析表一,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远近与叶片上浮数目之间的目之间的关系是 ;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3)B装置中1、2、3号容器的变量是 ,表二中1号容器内无叶片上浮,请推测其原因是 。
(4)据以上两组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温室棚蔬菜的产量,应从哪两个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1)二氧化碳 适宜的温度
(2)光合 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合理即可)
(3)有机物
21.【答案】(1)线粒体 气孔 4 下表皮 (2)1 叶脉 3 叶肉 (3)火柴复燃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22.【答案】(1)氧气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2)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越近,叶片上浮的数目越多;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越远,叶片上浮的数目越少 光照强度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强度越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
(3)二氧化碳的多少 1号容器中无二氧化碳,菹草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氧气产生,故无叶片上浮
(4)适当增大光照强度;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