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上的家
教学内容:人音版上册《牧场上的家》
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者: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两个重复变化的乐句构成,舒展的节奏,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使旋律优美而又有荡漾之感,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进后,以宽松的节奏展开,使得曲调更加优美而又抒情。它不仅表现了开阔空旷的家园意境,而且还抒发了人们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之情。最后的乐句,再现了歌曲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又趋平稳,它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和表达了对可爱的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学生情况有所差异,少部分学生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注意连音线的保持,指导学生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
2. 理解四三拍的强弱规律,初步掌握弱起拍、渐强
3.在聆听、表演的基础上突出主题,引领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依恋,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四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弱起小节的学习;
2、长音的延长时值;
3、歌词填入时,字与音的对齐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电子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1、(欣赏图片)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生答
师:是的,这就是牧场。同时这也是一位小朋友的家,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家,看看他的家跟我们的家有什么不同?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板书:《牧场上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牧场图片,唤起学生对美丽牧场的向往和憧憬。
三、教授新歌
(一)感受歌曲
1、初听乐曲
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听,听听这首歌曲旋律怎样?(优美)是几拍子的歌曲?
2、简介歌曲,复听歌曲。
师:3/4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强弱弱)
师生拍打节奏,感受强弱
3、板书“小草图”解决难点:
师提问:一颗小草代表几拍?(三拍)第一个音它是强拍还是弱拍?(弱拍)
师总结:像这种以弱拍为第一个音起的小节,我们称之为“弱起小节”,唱时要以弱音,轻声起头。
4、再次聆听,感受歌曲3/4拍的强弱以及旋律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歌曲,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熟悉旋律,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二)学唱歌曲
1.教师跟伴奏范唱,学生小声哼唱
2. 指明学生分段朗读歌词。教师纠正字音、儿化音
3.学唱第一段;教师逐句教授两遍,注重字与音的对齐,附点部分反复教唱;
4.演唱第二乐段歌词,并用“渐强”表现歌曲意境。
5.演唱全曲,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连贯地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弱起小节的歌曲,3/4拍,因此我设计了小草图形谱,了解歌曲的结构、节拍,借助线条图形谱、教师的范唱等方法,指导学生用优美、流畅、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指导学生表现渐强,表达歌曲情感。
三、拓展延伸
1.分析歌词,领悟主题
师提问:想一想,作者在创作歌词时在自己的家乡吗?
生答:不在,从歌词“那儿”可以看出来
师总结:作者以一个游子的心情来诉说他的“思乡之情”。
2.情感升华。师生合作演唱全曲。
要求:优美、平稳地演唱第一乐段,优美、抒情、自豪地演唱第二乐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歌词中的关键词“那儿”, 表明作者不在牧场,表达思乡的情怀;用歌声表达牧场美丽景象,以及对牧场家园的赞美,以此来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总结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每个人心灵的最终归宿”,最后,让我们留下热情、留下感动,一起回家吧!
五、作业布置
课后找一找有关于思念家乡的歌曲
六、板书设计
牧场上的家
中速(优美、抒情)
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强 弱 弱
弱起小节
七、教学反思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丰富的美国乡村儿童歌曲。它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幅在美丽的牧场上,美国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本节课以聆听音乐为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歌曲的风格。在聆听的基础上感受,在感受基础上表现,在表现的基础上升华。设计了拓展这个环节。最后让学生再次演唱《牧场上的家》。在这里,课堂教学从单纯的师唱生学的模仿、记忆阶段的灌输式已经走向了以聆听、感受为主的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我和学生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