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月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
2.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和同学交流印象最 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3. 能仿照课文第 6 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和同学交流印象最 深刻的画面。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第 6 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具准备 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以旧引新
1. 认读词语: 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有画面感的词语。
2. 交流上节课里的收获。
预设:想象画面,我们可以想象所经之处事物的形状、声音、气味等。
3.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 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受)
师: 怎么样,好听吗?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里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师: 那就让这甜美的歌声伴着我们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2 课《走 月亮》。(板书课题 : 走月亮)
【设计意图】 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回顾旧知,不仅能很好地强化训练点,更能 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夯实知识,训练能力。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
学习的乐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Ⅱ 想象山村月夜图
1. 教师范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想象山村 月夜图。 (板书:山村月夜图)
提示: 教师范读时,要特别注意读好四个“照亮”,让学生能够产生画面感;要读 出由远及近之感:月光慢慢地从远处高高的点苍山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再到村间的大道 和小路上。
2. 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走在村间小路上看到了什么?
(1)汇报交流。
(2)赏读第 2 自然段。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 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 学生思考:秋天月夜有着怎样的美景?
预设:月光明亮而柔和,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 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② 朗读发现: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了四个“照亮了”,写月光好像把地 上的一切都依次照亮了,表现了月夜的明亮、柔和。
③ 展开想象, 跟随作者一起看月色下的景物, 你脑海中的画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学生交流,汇报)
④ 小结:“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看到了月光下的山、树、路, 一切都那么明亮、柔和。
3. 学法小结。
通过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月夜下,“我”和妈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看月亮,我们也补充想象了“月光还照亮了什么”。
4. 学生自由朗读 1~3 自然段。
【设计意图】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进入“山村月夜图”;再朗读,想象画面,发现手法,感受画面;最后将感受用朗读呈现。
Ⅲ 想象月下溪边图
自由读第 4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月下溪边图。 (板书:月下溪边图)
1.写景的句子: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板书:闻到:山草和野花的香味)
① 抓住两个“流着”,思考:为什么溪水会流着香味和月光?
预设:这句话中的“流着”点明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 下飘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 着动。
②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吗? (溪水流香)
(2) 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 抱着一个月亮! (板书:看到:鹅卵石、水塘抱月)
① 引发学生想象:假设你自己就是河床上的一颗鹅卵石,卵石间有许多小水塘, 再联系“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说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如:天上一轮明月,河床上倒映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月亮)
② 抓住“抱”字,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字能否换成其他字?为什么?
(不能。“抱”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小水塘的形状以及月亮倒映在水中 的景象,美好和谐,充满温馨感。)
③ 总结: 你能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吗? (水塘抱月)
2. 课件展示联想的句子。
(1)句子。
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 花瓣……
(2) 引导:“我”和阿妈在小溪边做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阿妈洗衣,“我”做船)(板书:想到:阿妈洗衣,“我”做船)
(3)联系生活想象,“我们”还会做什么?(捉小鱼、打水仗)
3. 思考: 这时候,听到了什么?书上有句子明确地说明吗? (没有,但是我们似 乎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板书:听到:溪水声)
4. 小结: 通过边读边想象,似乎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温馨的亲子画面,又感悟到 了浓浓的亲情。
【设计意图】 课文以“走月亮”为线索,呈现给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所以 这一板块以“月下溪边图”作为重点 , 指导学法。调动学生感官想象画面,可以使学 生感受不同途径获取画面感的方法。在重点指导第 4 自然段品词品句的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剩余部分。
想象月下田园图
1. 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想象月下田园图。 (板书:月下田园图)
(1)梳理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第 4 自然段的?
(2)学生自主学习:按照学习第 4 自然段的方法进行自学。
自读: 用横线画出“我”看 (听、闻、想) 到了什么,想一想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 画面。
(3)同桌交流:先读画出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最后带 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全班交流,赏析画面,指导朗读。 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画出的句子。 预设 1 :①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② 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这两句是从视觉方面去感知的)(板书:看到:碎石和新土、好吃的果子挂满枝 头)
预设 2 :① 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② 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这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秋虫、夜鸟、鱼儿、沟水发出的声音,是从听觉方面去感 知的)(板书:听到:秋虫唱歌、夜鸟拍翅、鱼儿跳跃、沟水汩汩)
预设 3 :
① 春天, 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 我在田地里找兔草, 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 收了油菜,栽上水稻。
② 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这两句是看到的、想到的画面。第②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月夜里即将成熟的稻田的样子和情态,让人在脑海中呈现出美丽的景致,感受到月 光下稻田的美)
(板书:想到:油菜开花、找兔草、收油菜、栽水稻,看到:稻谷成熟……)
预设 4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 (这是从嗅觉方面去感知的)(板书:闻到:果子的甜香)
2. 总结: 果园里、稻田里到处都是果实累累的景象,所以“我”和阿妈到果园里、 稻田里去走月亮。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随时学习并且总结想象画面的方法,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想象月下牵星图
1. 学习第 8、9 自然段。 (板书:月下牵星图)
(1)自读:思考,“我”和阿妈经常走过哪些地方?
(2)提问:“我”和阿妈走过这么多地方,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3)“我”和阿妈就这样手牵着手,走着走着,还会走过哪些地方?
(4)如果你和妈妈在月光下这样走着,你会是什么感受? (快乐、兴奋、幸福)
师: 文中的“我”就跟你们一样无比幸福、快乐,所以月亮牵着小星星,仿佛就是 “我”和阿妈手牵着手。多么美妙、温馨的画面啊!
2. 总结: 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想象画面,同作者一起走月亮,感受了我国云南 洱海边的美丽图景,也感受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分享了“我”的幸福与快 乐。 (板书:景美情浓)
【设计意图】 这一板块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进 行教学实践。朗读、赏析、感悟、朗读,如此循环往复,在朗读中想象语言所呈现的 画面,在想象画面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受所描绘景物的美好,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
指导朗读,迁移运用
1. 指导背诵第 4 自然段。
(1)边想象边体会,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2)变换句子排列方式,营造诗意朗读氛围。如: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3)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2. 朗读第 6 自然段,回顾画面。学生自由读后交流汇报。
3. 引导探究写法。
(1)想一想:这些画面中,哪些是“我”的所见?哪些是“我”的所想?
(2)说一说文中描写“我”的所见所想的语句。
(3) 小结: 所见,不光是眼睛看到的,还指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
的,是多种感官感受到的现实情景。所想,指的是由现实情景引发的一些联想。
4. 引发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回想。
(1) 引导: 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月亮?在月光下做了什么?
预设:与亲人在月下散步,与伙伴在月下游戏,赏月引发种种遐想,等等。
(2) 点拨: 在月光下,你看到、听到、闻到、想到了什么?
(3)学生交流汇报。
5. 学习“从远到近”的写法,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1)仿照第 6 自然段,从看、听、闻、想等不同角度写自己在月下的某个情景。 (注意:移步换景的写法)
(2)交流反馈:自己描写的这个情景是否有画面感?
【设计意图】 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方能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探究第 6 自然 段的写法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述生活中的所见,给人非常形
象的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闻其香。
6.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教师读四次“我和阿妈走月亮”,读完提问:为什么要反复 提到这句话?
(这样的反复不但将几个板块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而且 让我们也感受到“我”和阿妈走月亮时幸福、快乐的心情)
Ⅶ 练习书写
1. 出示“葡、萄、稻、熟”4 个生字。
(1)引导观察:请认真观察这几个生字,看看可以分成几类。
(2)学生交流。
归类:“稻”是左右结构;“葡、萄、熟”3 个生字是上下结构。
2. 分类指导书写。
(1)“稻”是左窄右宽的字。
(2)上下结构:“葡、萄”上小下大,“葡”中的“甫”不要忘了写点,“萄”中的 “缶”的竖不能出头。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评。
3. 抄写积累带有生字的优美语句。
4. 本文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本文描写了在秋天的夜晚 ,“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时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表现了“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及走月亮时的喜 悦、幸福之感,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我”和阿妈所到之处都是静谧、温馨的画面,让我们不禁对这美好 的景色心生向往,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亲眼看一看这美景,闻一闻这瓜果香,听一听这 鸟叫虫鸣。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调动多种感官 去感受的方法。
6. 当堂检测 : 建议完成“随堂练”中和理解课文相关的题目。
7. 课后作业 : 推荐阅读有关的资料,比如《苍山洱海》。
板书设计
山村月夜图月下溪边图 闻到: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鹅卵石、水塘抱月听到:溪水声想到:阿妈洗衣“我”做船
看到:碎石和新土、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
听到:秋虫唱歌、夜鸟拍翅、鱼儿跳跃、沟水汩汩
月下田园图 想到:油菜开花、找兔草、收油菜、栽水稻,看到:
稻谷成熟……
闻到:果子的甜香
月下牵星图:景美情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课文中许多句子描写生动,勾画出了一幅幅诗意、灵动的画卷。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 想象“月亮升起”“月下溪边”“月下田园”“月下牵星”这些图景, 把语言文字还原成鲜活的画面,和同学交流想象的画面,并给每幅画面起名字。有感情地 朗读中感受月夜的宁静、祥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以及浓浓的亲情。
以读促写。课文第 6 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去描写“月下田园”的丰收景象,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这种写法,感悟语言的优美之处,然后让学生仿写自己 在月下的某个情景,进行写法迁移运用,将课后的小练笔落到了实处。
不足之处: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 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 多么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妈妈浓浓 的爱,读得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些不 足之处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