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 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等方法正确认读“鹅、卵”等 8 个生字,会写“淘、牵” 等 15 个常用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走月亮”“泼剌” 等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多种形式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月色下的美好意境,体会“我”在 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以及和阿妈之间浓浓的感情,学习并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
3. 背诵第 4 自然段。能仿照第 6 自然段,写一写月下的某一个情景。
教学重点
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刻的。
教学难点
能仿照课文第 6 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认读“鹅”“卵”等 8 个生字,会写“淘”“牵”等 15 个字。理解“泼剌” 等词语的意思。
2. 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积累优美生动的句子。动画音乐,
导入新课
1. 师: 首先,我们先来观看一段 flash 动画。(多媒体播放 flash 动画: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一对母女悠闲地漫步。此间,配以优 雅的音乐)师: 同学们,这种情景美吗? 学生: 很美!师: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走月亮”,漫步在洒满 月光的小路上,欣赏美丽的景色,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走月亮)
2. 播放云南特色轻音乐,出示课文第 6 页的插图,从图上人物的穿着猜测她们可 能是哪里人。(1) 提示: 图上两人穿的是白族服装。(2)教师介绍相关资料: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 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这篇课文 的作者叫吴然,是云南人,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大青树下的小学》。
3. 总结: 这篇课文的课题“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走 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 创设月夜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揭示课题,也为学生仿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做好铺垫。
学认生字,初识“走月亮”
1.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走月亮”是什么意思?“我”和阿妈走月亮经过了哪些地方?
2. 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① 带生字的新词,学生认读。
鹅卵石 风俗 跃出 稻穗 镀亮 田埂 闪闪烁烁
识记字形:熟字加偏旁,例如:谷—俗、度—镀、更—埂、惠—穗、乐—烁。
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如“泼剌”“沟水汩汩”。
(2)你读了上面的词语之后,脑海里出现什么样画面?
预设:“跃出”“镀亮”“闪闪烁烁”可以从视觉方面去想象画面;“泼剌”“沟水汩 汩”可以从听觉方面去想象画面。
(3)结合图片理解以上词语。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语的学习和讲解,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也能引导学生想象人物所经之处各种事物的形状、声音和气味。
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再读课文,思考:
1. 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什么是“走月亮”?
提示: 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
2. 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了好几次,请用横线标出来。
3. 学生交流。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4. 教师点拨:“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一共出现了四次,串联起全文,同时这句话 也将课文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填写下表。
第 1~3 自然段 小路上走月亮
第 4~5 自然段 溪边走月亮
第 6~7 自然段 村道、田埂上走月亮
第 8~9 自然段 总结全文,抒写“我”和阿妈之间的亲情
【设计意图】 紧紧抓住“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 串联全文,从整体入手,再通过填写表格来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观察比较,练习写字
1.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 15 个生字,进行归类。
(1)引导:请认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看看可以分成几类。
(2)学生交流。
归类:“淘 洼 坑 填 稼 稻 俗 跃 鹅 卵”是左右结构; “葡 萄 熟”是上下结构;“牵”是上中下结构;“庄”是半包围结构。
2. 分类指导书写。
(1)左右结构:“淘 洼 坑 填 稻 俗”,左窄右宽;“跃 鹅 卵”左右均匀,
写“卵”时注意左半边最后一笔撇不能遗漏。
(2)上中下结构:“牵”中间是凸宝盖,不能写成宝盖。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评。
3. 抄写积累带有生字的优美语句,如课后第 3 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类积累生字表中的字,学习分类积累的方法,并学习在阅读时主动积累。
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 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 美丽的景象。
5.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