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3.掌握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之情,学会感受爱,表达爱,反思爱,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父母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1)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说:“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
为什么写到母亲,诗人的笔是跪着行走呢?这句话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笔下,看看他又是怎样描绘母亲的。
教师板书课题:5 秋天的怀念 (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4)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合欢树》《病隙碎笔》。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史铁生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整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很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
教师提示:注意“整宿”“憔悴”“絮叨”的读音
(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7)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8)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
侍弄:文中指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烂漫:文中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翻来覆去: 来回翻身。
教师提示:注意,“烂漫”除了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外,还指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朗读课文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出示课件10)
学生:母亲。
2.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出示课件11)
教师点拨:课文写了四件事。
(学生朗读课文后回答。)
学生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学生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学生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学生4:母亲的临终嘱托。
3.文中写母亲给“我”的嘱托是什么?(出示课件12)
(学生读课文,然后在文中勾画。)
学生: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细读课文,思考“我”双腿瘫痪后,有没有“好好儿活”?“我”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出示课件13)
教师: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教师点拨:“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出示课件14)
学生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学生2: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学生3: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教师:同学们,此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4:绝望。
教师:母亲说带“我”去看花:(出示课件15)
什么时候?
好吧,就明天。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教师:从上面的语句,我们可以看出“我”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5:烦躁。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母爱?在文中找一找。(出示课件16)
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在课本上勾画回答。
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17)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学生分析:一系列的叠词,写出母亲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却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了细腻而深沉的母爱。
教师总结:母爱是理解、是宽容。
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18)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教师:本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学生1:语言描写,反复。
学生2:“扑”“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
学生3:“忍”字写出了母亲尽管自己十分悲痛,却抵制悲痛去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学生4:语言描写和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母亲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她自己正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另一方面她不希望看到儿子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她要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教师总结:母爱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19)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教师:这一“挡”,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学生:母亲不仅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更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出窗外。
教师总结: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语句出示4:(出示课件20)
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絮絮叨叨地说着……
学生分析: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语句出示5:(出示课件21)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师:句中透过“敏感” 这两个字,你们看出了什么?
学生分析: 母亲意识到自己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失去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非常在乎“我”的感受,特别小心翼翼。
教师总结:母爱是对孩子痛苦的感同身受。
语句出示6:(出示课件22)
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学生分析: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
教师总结:母爱是生命最后一刻对儿女的牵挂,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
3.讨论:本文多处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呢?(出示课件23)
教师指导:答题基本格式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说一说: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母亲对“我”细腻而深沉的爱?(出示课件24)
(学生阅读课文后,讨论回答。)
预设:母亲知道自己的病情却没有告诉“我”。因为“我”遭遇不幸,本来就对生活感到绝望,如果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会受到更大的打击,丧失活下去的勇气。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隐瞒自己的病情,体现了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4.结合文章的叙述描写,说说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出示课件25)
(师生讨论,然后归纳。)
预设1:她是一位活得辛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的母亲。(出示课件26)
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预设2:她是一位细心的母亲。(出示课件27)
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
预设3:她是一位无私和坚韧的母亲。(出示课件27)
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的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韧。
预设4:她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出示课件28)
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
师生归纳:这是一位慈爱、包容、细心、坚韧、无私、睿智的母亲。
5.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出示课件29)
语句出示1:(出示课件30)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学生:“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语句出示2:(出示课件30)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学生:“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限痛苦和遗憾的心情。
语句出示3:(出示课件31)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学生:“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主要的内容,我们一起从字里行间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了人间的真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
2.掌握本文主题和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母亲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了母爱的细腻和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还有哪些方面能够体现母爱的伟大。(出示课件32)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几次提及看菊花?有何用意?(出示课件33)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课文中三次提到看菊花。
学生1: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母亲想让“我”去看菊花。母亲希望儿子能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能像菊花那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
学生2: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表明“我”了解了母亲的心意,用菊花来象征热烈、深沉的母爱,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
2.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课件34)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中勾画,讨论回答。)
学生:①“不,我不去!”
②“什么时候?”
③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生讨论:悲观、绝望 坚强、重生。
讨论: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有什么深意?(出示课件35)
(师生讨论。)
预设1:课文结尾,描写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还是“热烈而深沉”,都是“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出示课件36)
预设2: “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正是母亲的期望,而菊花却成为怀念母亲的永远的寄托。(出示课件36)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出示课件37)
(师生讨论,如何回答。)
教师点拨:本题实际上是讨论本文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目,我们应该从题目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去回答。
预设1: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预设2: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教师总结: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
三、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出示课件38)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这篇散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母爱的伟大,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怀,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母亲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有时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得不到,但她们什么时候抱怨过?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多任性、多放肆,母亲总会包容他们,体谅他们。(出示课件39)
预设2: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母爱的光辉,犹如冬天的阳光,穿透阴霾破空而来,照亮人生的希望。整篇文章都充满了思想的力量,犹如黎明的颂歌,扫除黑暗,呼唤光明,激活沉睡的梦想。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为史铁生,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出示课件40)
预设3: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忽视母亲的爱,看不到母亲的辛苦劳作,看不到母亲的黑发渐白,也看不到母亲笑容背后的苦涩……“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也应有尽孝之心,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留下人生的遗憾。为避免将来后悔莫及,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感恩母亲,回报母亲。(出示课件41)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动人。(出示课件42)
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但文章的叙述语调却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的句子。文章的感人力量全部来自那些不经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从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孩子,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地理解孩子,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耐心地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扛住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力量。
预设2:情感波澜一张一弛,富有节奏感。(出示课件43)
文章第1段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第2段中情绪陡然一落;第3段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第4段作为独立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5、6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最不堪回首、最不愿提及的诀别;第7段则是在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要铺开详述,哪些事情要点到为止,心中是有分寸的。文章营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和谐一致。
预设3: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出示课件44)
文章将“我”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不理解母亲,与母亲对“我”的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再如,同样是写秋,结尾处同前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第3段中通过对秋天落叶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萧条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我”内心的孤寂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出示课件46-52)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苏母教子》一文,积累有关本文传统文化的资料。(出示课件53、54)
2.阅读下面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节选)》文字,积累有关史铁生的资料。(出示课件55)
3.阅读下列史铁生语录,让我们一起走近本文作者,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出示课件56-61)
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62)
学完本文,我们被文中母亲那伟大的母爱所打动,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此刻让我们也对自己的母亲表达一下内心的真实情感。
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
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45)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来许多惊喜。在探究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散步》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为顺利学习本文扫清障碍。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3.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第页码页/总总页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