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诫子书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
赤心贯苍穹。 ——文天祥
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
新课导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作者简介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八月病逝于五丈原的军营中。北伐中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辞谆谆的《诫子书》。
背景链接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fú
bó
yín
zào
suì
下列对[甲]文(《诫子书》)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题思路]①理解句意,理解语句意思,把握其内在逻辑;②明确成分,弄清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③抓关键词。
考点
划分朗读节奏
B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译 文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助词,的。
品行,行为。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节俭。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学以致用、勤奋致富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译 文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增长。
振奋精神。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修养性情。治,修养。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译 文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于是,就。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常见的考查形式:(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下列句子翻译无误(有误)的一项是( )。
答题技法:
翻译五原则——留、替、调、增、删。
答题四步骤——审清、译准、连顺、誉清。
考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
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字词句式
一词多义
学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成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动词,完成、实现)
(动词,成为、变为)
(名词,品行、行为)
(动词,运行)
行
君子之行
日月之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动词,行走)
(动词,失去)
(动词,离开)
去
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
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距离)
高山景行
《观沧海》
《〈论语〉十二章》
大势已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两小儿辩日》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词类活用
俭以养德: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成语积累
提出观点(第1句)
具体阐发
(2—4句)
殷切叮嘱
(第5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的价值)
学”须“②_____”而有“志”
切忌“③_______”与“④_______”
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学习任务单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
淫慢
险躁
梳理“静”与“淫慢”“险躁”的关系。
研读赏析
静
淡泊 宁静
正面表现
淫慢 险躁
反面表现
(明)志 (成)学
枯落
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宁静好学,淡泊名利,生活节俭,以养成良好的品德。
找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成才
静 俭
惜时
学习
立志
外在节制欲望
基础
保障
内心宁静专一
前提
小结:①成才要具有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②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静静地沉思,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就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明确、坚定(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淫慢”“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深入探究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立志,即树立人生理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志者,事竟成。青春年少的我们,应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对处于终身学习时代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2)(常德中考)《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彰显“静”的价值。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作者围绕“静”,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 “宁静”中下功夫。
关于“志”与“学”的关系,作者认为“明志”是“成学”的前提。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本文先立论阐发,再从正反面论证,逻辑严谨,前后相承,言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C
告诫孩子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3.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
4.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示例】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而且意蕴深远。
诫子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德的要求、途径
分析
先正后反——“静”与“学”“才”“志”的关系
反面说明——“淫慢”和“险躁”的害处
谆谆告诫
修身治学
反面论述——虚度光阴的后果
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的价值
结构梳理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希望儿子坚定意志,刻苦学习,珍惜时光,学有所成。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主旨归纳
拓展延伸
《诫子书》和《诫外生书》(外生即外甥)均是诸葛亮对晚辈的殷切告诫。这两篇文章在话题、写信目的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诫外生书》)
《诫子书》与《诫外生书》比较阅读
书信篇目 共同话题 劝诫对象 写信目的 成语积累
《诫子书》
《诫外生书》
立志、学习
儿子
外甥
希望儿子立志成才,宁静淡泊以修身养性,惜时勤学。
希望外甥以先贤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宽广,虚心学习,立志成才。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
志存高远
【参考译文】一个人的志向应该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古代的贤人,摒绝私情邪欲,去掉因恐惧而停滞不前的思想,使与圣贤思齐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深切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摆脱琐碎事务,广泛向人求教,除去猜疑和怨天尤人的情绪,即使暂时止步不前,又哪会损害自己高尚的志趣?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如果志向不坚定,意气不慷慨,只是碌碌无为地陷于世俗之中,无声无息地被束缚于私情中,就会永远埋没于平凡的人群中,难免会变成没有出息的人。
1.关于淡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关于节俭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他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家风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浙江兰溪诸葛后裔。
(一)诸葛亮的个人修养与品行
带着父亲诸葛亮的劝诫,诸葛瞻也成了优秀卓越的人。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绵竹。邓艾派使者来诱降,许诺将上表请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并斩杀使者,与其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英勇牺牲。
(二)诸葛瞻的故事
背诵全文。
课外搜集诸葛亮生平经历和经典的故事,网上查找,也可以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事迹,具有哪些精神。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