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百合花
茹志鹃
梳理
教学目标
贰
叁
壹
梳理本文的线索、情节、分析通讯员、新媳妇、“我”等人物的形象。
学习以小见大以及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理解题目的象征意义,体会小说表现出的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知人论世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 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
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任务一:划分层次,概况大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任务一:划分层次,概况大意。
第一部分(1~23) 开端 带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二部分(24~43) 发展 借被(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第三部分(44~59)高潮 牺牲与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小通讯员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与“百合花”有什么关系?
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与自然无比热爱。如文中气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
憨厚朴实,拘谨腼腆。如文中写“我”面对小通讯员坐着时,他“张皇”“局促不安”“脸涨得像个关公”。
不善言辞,诚挚认真。如他认识到自己借被子的方法不对,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弓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借到被子后,当他知道这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又立刻感到不安,想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不畏辆牲,舍已为人。如他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
他纯洁高尚、无比美好的心灵像美丽的百合花一样。
2.文章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新媳妇的性格特征?
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明确: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她在情节中,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子处置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或者说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当然,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还通过其它情节或者细节来表现的。刚开始做救护工作时,她害羞腼腆,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答应做我的下手。可当看到小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而受重伤时,“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试着身子……” 新媳妇已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可她还是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其实是在缝进她的一片深情,所以当“我”劝她“不要缝了”时,“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对“我”的不解以示不满。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3.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学习提示
小说中“我””的作用:
是故事的叙述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
小说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小说人物是“我”眼中的人物,有助干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中的“我”不仅是一个线索人物,更是一个主费人物“我”和通讯员一样,是小说中重要的人物形象,是该者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从小说的结构线索来看,小说始终国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问的交往展开叙事;“我”与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我”在前沿包扎所最后一次见到通讯员(通讯员西牲)。国绕这个线索,作者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入其中:从开始的生气、产生兴趣到逐渐熟悉,接着从心底爱上这个俊乎乎的小同乡,然后是中秋夜的思念、牵桂,到最后通讯员物牲,“我”的内心无限悲痛。
这样,“我”的感情始终贯串在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我”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一个热情大方、活没开朗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正是由于“我”这一角色的凸显,才有了这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作者正是以此建构了小说最基本的框架。
小说中正是有了“我”的介入,通讯员的腼腆与 羞涩、纯朴与善良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种文学的描写与渲染,让读者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解放年战士,看到了他们的勇敢和忠诚。
任务三:细节描写,怎样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
提示:精读文本,文章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体现情节和塑造人物?
①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兴心、体贴;第二次是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他给“我” 开的饭一一两个干硬的馒头。瞒物思人,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却物存人亡,让人感到无比痛心。
②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通讯员借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衣服上有了破洞;第二次是通讯员要回部队时,“我”看到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是新媳妇缝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③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借被时,第二次是新媳妇刚来包扎所铺被子时,第三次是献被给酒牲的通讯贝时。百合花新被的出现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的不路的主颞 解放军战士是高尚的,他们得到人民的热爱是无愧的。战士们的高尚情操,战士们对人民群众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总之,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作品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将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任务四:探讨:小说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①(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事物线索,贯串全文后半部分,并推动情节发展变化,小说主要情节都是围绕这个“百合花”的被子展开的。
②(人物)“百合花”象征了通讯员舍己为人的崇高牺牲精神,象征了新媳妇的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
③(主题)深化主旨,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军战士的赞美,对战友情、军民鱼水情的歌颂,传达了祟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主题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作业布置
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写出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的主题来。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