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7: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 同步练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廓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4.下列选项对《沁园春 长沙》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B.“鱼翔浅底”一句中“翔”字本义是“鸟儿不扇动翅膀盘旋地飞”,现在词人却把它用在游鱼的身上,如果改为“游”字更准确。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鹰击长空,鱼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 的我走了,正如我 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③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 的姑娘。
A.游 轻轻 轻轻 忧愁 B.翔 轻轻 轻轻 愁怨
C.游 轻轻 悄悄 愁怨 D.翔 轻轻 轻轻 忧愁
6.毛泽东的词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写的是哪一条江的美景?( )
A.湘江 B.岷江 C.赣江
7.毛泽东的词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的是什么?( )
A.龟山与蛇山 B.江中的龟与蛇 C.武汉长江大桥
8.毛泽东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是指什么?( )
A.为之倾倒 B.舍生取义 C.屈身于人
9.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稠 不平凡 采采芣苢 茂盛的样子
B.对酒当歌 当时 唤渠朝餐歇半霎 助词,无义
C.悠悠我心 思虑连绵不断 枉用相存 问候、探望
D.但为君故 只是 烟涛微茫信难求 确实,实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老红军每当回忆起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他把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子孙听,让他们永远记住红军的伟大。
B.从嘉兴南湖上的扁舟争渡,发展到今天掌舵民族复兴的航船,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C.青年人情趣相近、意味深长,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
D.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11.给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面对着寥廓而深邃的星空,他不禁心潮澎湃,所有的迷惘与困惑全都消失,耳边回响起《沁园春 长沙》中的词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又坚定地走上了继续拼搏的道路。
A.guō pài w ng zēng è B.kuò bài m ng céng è
C.guò pài w ng céng hè D.kuò pài w ng céng è
12.下列文字中加点词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重阳佳节,志愿者们来到养老院看望老英雄。听他们忆A往昔峥嵘岁月,叹今日B苍桑巨变,年轻人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C风华正茂的年纪,展示出D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努力。
A.往昔 B.苍桑 C.风华正茂 D.意气风发
1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B.“看”字,总领七句。远望、近看,仰望、俯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作者善于思考的特点。
D.这首词上阕描绘了湘江寒秋景色,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14.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l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16.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石砾 撕裂 慰籍 自然赐予
B.阴蔽 迅疾 婉转 一跃而上
C.催残 鄙弃 倦怠 瞻前顾后
D.晶莹 甘霖 炽热 深山幽谷
1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罅隙(xià) 山峦(lán) 闺阁(guī) 酣畅淋漓(hān)
B.嚣鸣(xiāo) 荡漾(yànɡ) 脂膏(zhī) 不事雕琢(diāo)
C.揳入(qì) 铆钉(mǎo) 倾吐(qīng) 清辉洋溢(yì)
D.霓虹(lí) 衷心(zhōng) 消融(róng) 霞蔚云蒸(wèi)
19.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20.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2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 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D.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2.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不胜感激。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今天的活动是两校师生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校李教授将发表高见,请大家洗耳恭听。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D.久仰兄长大名,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可能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2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炬(jù)   躯(qū)体    心惊胆颤(chàn)
B.溃(kuì)脓 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渐(jiān)染
D.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通读《红烛》,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B.“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C.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某些部门由于对利益的渴求,依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而不依。
D.10月16日中国台风网报道,预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进入南海后,“莎莉嘉”将再次加强,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2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放号(hào) 怒涌 关怀备至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青山绿水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宽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谈笑风生 相辅相成
26.下列各句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C.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27.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意思?若把这三句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效果会怎样?
28.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面对美丽的秋景作者为何“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9.炼字,能否将“染”、“击”、“翔”三个字分别换成“紫”、“飞”、“游”?为什么?这几句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诗人独特和深沉的思绪?
30.上片结尾为什么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31.从下片找出与上片“看”有同样作用的领字,并用一句话对所领内容加以概括。
32.第四句的“看”字,一直管到哪里?与《沁园春·雪》中哪个字作用相同?
33.《沁园春·长沙》全词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
下片:
34.想想上片词义可分为几层?
明确:三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35.查找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主旨的理解。还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去欣赏这首词。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
36.毛泽东的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雄关”指的是?
37.发挥联想想象,概括《沁园春 长沙》全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38.品读上阕中“看”领起的七句词,分析其中有哪些意象,并概括这七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沁园春 长沙》
39.品读《沁园春 长沙》全词最后三句,体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40.《沁园春 长沙》中,“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代的诗词中通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情调,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1.《沁园春 长沙》中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试简要概括。
42.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来将结尾句中的 “向”改为“到”。“向”和“到”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43.毛泽东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作品,《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有人说这首词表现出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也有人说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请说说你的观点。
44.“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含意是什么?
45.“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要表达怎样的情怀?
46.《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4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忱,郭沫若以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那么,在这首诗中的内涵是什么?
48.请你联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49.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
50.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诗人笔下的“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景象是写实的,还有人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51.试从情感抒发和构思两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
52.《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53.诗歌的最后4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54.诗歌第2节中刻画蜘蛛的意象有什么作用?
55.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
5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的下阕用夸张手法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C.“斥:斥责”错误,“挥斥 ”的“斥”是充满的意思。
故选C。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因此不再讲究格律”错误。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飞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B项,“改为‘游’字更准确”错误,“翔”本用于鸟儿,词人用于形容鱼在水底自由自在游动的状态,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比用“游”更生动形象。
C项,“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错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思是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遒劲有力。
D项,“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错误,“万户侯”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故选A。
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词语的能力。
游:游动。翔:盘旋地飞。此处语境为了表现鱼在河底自由自在地游动的状态,用“翔”更形象,更合适;
轻轻:温和地;温柔地。悄悄:〈形〉没有声音或声音很小。此处语境两空强调我离开时候的温柔,故用“轻轻”更合适;
忧愁:因遭遇困难或不如意的事而苦闷;愁怨:忧愁怨恨。此处语境强调我希望遇到一个结着忧愁怨恨的姑娘,故用“愁怨”更合适。
故选B。
6.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沁园春·长沙》开篇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词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可见诗人看到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美景是描写湘江之美景。
故选A。
7.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菩萨蛮·黄鹤楼》之中,词句大意“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龟蛇锁大江”中的“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故选A。
8.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诗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意是“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这里的“折腰”是“倾倒,躬着腰侍候”之意,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故选A。
9.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项,“对酒当歌”的意思是“对着酒,应该唱歌,指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所以“当”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意思是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所以“渠”是代词,应译作“他”。
故选B。
10.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B项,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C项,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句中用来指青年人的特点,不合适。此处应为“意气相投”。
D项,浮想联翩:很多想象或感想接连不断地涌出。
故选C。
1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特别要注意“廓”读kuò,常被误读成gu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惘”读w ng,“迷惘”的意思是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曾”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éng;“遏”读è,意思是阻止、禁止。
故选D。
1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形的能力。
B项,“苍桑”的“苍”应写作“沧”。
故选B。
13.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C项,“表现了作者善于思考的特点”错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故选C。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但不是绝对地不讲究格律,并且新诗也讲求押韵,只是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宽松,可以句末押韵,也可以隔行押韵和段末押韵。
故选D。
1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脂膏”的“膏”应读gāo;
B.“怒涌”的“怒”应读nù;
D.“情景”的“景”应读jǐng。
故选C。
1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从抽象到具体”错误,根据诗歌的开头“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可知,开头描写的“白云”“北冰洋”等为具体意象;根据诗文的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可判断,“力”为抽象意象。因此诗歌内容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故选C。
17.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A.“慰籍”的“籍”应改为“藉”。
B.“阴蔽”的“阴”应改为“荫”。
C.“催残”的“催”应改为“摧”。
故选D。
1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山峦”的“峦”应读luán。
C.“揳入”的“揳”应读xiē。
D.“霓虹”的“霓”应读ní。
故选B。
19.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 错误。在诗歌的第八、九、十、十一小节,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高贵的少女”“金色的萤火虫”和“玫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类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运用的是设问修辞;“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运用夸张修辞。诗文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
故选C。
20.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21.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只有香如故”是保持自己的气节,和句式的语境不符。
2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百忙”,常用于敬辞,指工作十分繁忙,此处用于自己,语言运用不得体。
B项,“洗耳恭听”,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自己专心地听,此处用于“大家”,语言运用不得体。
C项,“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不用于自己一方。此处用语“我们”,语言表达不得体。
D项,“拙著”,谦辞,指自己的作品,语言得体,使用正确。
故选D。
2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A.“心惊胆颤”的“颤”读音改为“zhàn”;
B.“溃脓”的“溃”读音改为“huì”;
C.“脂肪”的“脂”读音改为“zhī”;
故选D。
2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
A.“虽然感受更多的我们”错误,语序不当,应改为“我们虽然感受更多的”,并且删去第二个“我们”;
B.“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错误,递进分句的语序不当,改为“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而且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
D.“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错误,存歧义,句意不明。
故选C。
2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
A.“蜂涌而至”错,应为“蜂拥而至”。
B.“号叫(hào)”错,应为“号(háo)叫”。
C.“宏福齐天”错,应为“洪福齐天”。
故选D。
26.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B.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其他三项都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27.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象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有志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样改,意思虽醒豁,但太直露,无丝毫诗味。诗歌靠形象说话,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正如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这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句以设问作结,含蓄而又形象地对“谁主沉浮”作出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象当年同学们那样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有志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而“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直接表明意思,但不符合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诗歌靠形象说话,拓展读者想象空间,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正如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
28.(1)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2)“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3)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文章开篇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及其在其中的“万物”,自然地写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到了万物的主宰者,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主沉浮”在这里是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诗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9.诗人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千山万岭,尽披红妆,秋风送爽,满眼枫叶飘飘,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滚滚北流的湘江水,乍看去,简直是一块狭长无际的碧玉;江面上白帆片片点点,各式各样的船只争相竟发;仰头上望,湛蓝的天宇像用清水洗过一样,几只雄鹰正在空中翱翔搏击;再低头俯视,清澈的江水里,游鱼在安详地徜徉,银色的鳞片清晰可辩,水中的沙石历历可数。
“染”、“击”、“翔”三字不能换。“紫”字只能表现出红色的浓烈,不如“染”字有动感,有力度,“染”能让人联想起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式正如烈火燎原。“击”字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英姿,显得强劲有力,用“飞”就显得太平淡。“翔”传达出了水清见底、水天相映、鱼在水中游如在天上飞的美妙情态和感受,这是“游”字望尘莫及的。
这几句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式的深切感受。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染”、“击”、“翔”三字不能换。“紫”字只能表现出红色的浓烈,不如“染”字化静为动,充满动感,有力度,而且“染”能让人联想起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式正如烈火燎原,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击”字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英姿,显得强劲有力,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用“飞”就显得太平淡;
“翔”用了拟物的手法,传达出了水清见底、水天相映、鱼在水中游如在天上飞的美妙情态和感受,这是“游”字不能比的。
这几句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式的深切感受。
30.面对眼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作者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主沉浮”在这里实指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上片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词的词眼。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这七句展现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面对壮美山河,作者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自然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主沉浮”在这里实指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这是上片写景的落脚点,也是全词的词眼。
31.下片的领字是“恰”,领起七句,即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形象地写出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看”领起“万山红遍”等七句,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应的下片的领字是“恰”,领起七句,从“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七句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形象地写出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32.“看”字控制了七句,一直到“万类霜天竟自由”。与《沁园春·雪》中的“望”字作用相同,都属领字。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层次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中“看”领起“万山红遍”等七句,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应的《沁园春·雪》中上片的领字是“望”字,领起“长城内外”等七句,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33.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上片: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是这首词的词眼;
下片:回忆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并在结尾三句,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全词可按照上下阕分上下两部分。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是这首词的词眼;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曾记否,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34.三层: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第二层——展示湘江秋景图,
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歌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为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寒秋时节;地点橘子洲头;环境为湘江边上。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为第二层。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最后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第三层,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35.【示例】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10月。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湘江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词中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可感而富于表现力。
用词准确生动。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了树林的层层叠叠,“染”字则画出了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描绘出宛若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这些词语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出浓艳鲜明的色彩,表述准确生动。
用词形象可感。如“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把鱼比拟为飞禽,精当地描绘出鱼儿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像鸟在空中翱翔一样的情态。“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境界在这个字的烘托下现出一隅,易于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形象思维,感受诗歌形象。
语言富于表现力。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二字是名词作动词,恰当地表达出了词人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的这种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语言精练而含意丰富。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的意境、主旨和语言的能力。
一、首先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和青年毛泽东的革命经历。
《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即在毛泽东8月28日离开韶山去长沙至9月上旬由长沙动身赴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间。这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毛泽东,面对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怀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重游当年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二、词中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可感而富于表现力。
(1)“独立”传神。
“独立寒秋”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独立”显现出诗人卓尔不群,激流永进,器宇轩昂,顶天立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2)“万”“百”凸显豪放诗风。
“万山”极言视野之广阔,胸襟之豪迈,宇宙之大尽收眼底;“万类”突出大自然的物种繁多,色彩纷呈;“万户侯”突出诗人傲视蝇营狗苟的军阀,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百舸争流”突出景象之壮观、竞争之激烈;“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气势之大。“万”“百”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崇高美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彰显诗人豁达的胸襟。
(3)精选动词,形象入化。
从全词看,“立”“去”“看”“染”“争”“击”“翔”“竞”“问”“携”“指点”“激扬”“粪土”“遏”等等动词的使用,无疑使词的意象鲜明而灵动。“立”,挺立,凸显诗人伟岸的身躯,大有天塌我来挡的气魄;“去”字表面上看是写水流由高到低的运动规律,暗指旧世界将一去不复返,革命的洪流将浩浩荡荡,荡涤一切污泥浊秽;“看”字领起下文,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尽收眼底;“染”字写出“层林”在秋天颜色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过程,化静为动,更加突出色彩的艳丽;“争”字,给碧绿透明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翔”则运用“移就”手法,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雄鹰展翅的矫健和在直视无碍的江水中鱼游的自由畅快,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也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竟”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崇高赞美之情。“指点”再现王者之风,表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痛陈时弊,规划将来,蔑视当时一心抢地盘,不顾人民死活的军阀权奸; “粪土”二字是名词作动词,恰当地表达出了词人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的这种蔑视阶级敌人的革命气概,语言精练而含意丰富。“遏”字尽显诗人带领的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力量之大,气魄之雄。
36.娄山关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古诗文中重要词语(意象)含义的能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出自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此句大意“人们不要说娄山关坚实如铁”。
37.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峥嵘岁月图,“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图,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38.(1)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
(2)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湘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画面。这个画面展示秋高气爽、充满力量、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判定词中的意象并分析和概括意境的能力。
首先找到“看”领起的七句词句,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然后找出带有作者情感的客观景物,即意象,它们依次为:连绵的山峦、尽染的层林、清澈的湘江、竞发的百舸、翱翔的雄鹰、游弋的鱼儿。
然后赏析这七句勾勒的意境。“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这个画面展示秋高气爽、充满力量、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表现了词人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9.“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曾记否,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思“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这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采取象征手法,表达了人要像中流击水那样,勇敢的全身心的地投身革命的大风大浪之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伟大使命。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40.毛泽东面对“寒秋”,一反传统手法,描绘的是色彩斑澜的秋之壮景,展示出他博大的胸襟和卓尔不群的抱负。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干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入,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沁园春 长沙》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 长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展示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卓尔不群的抱负。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但他却能泰然处之;他面对秋天,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也不只是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41.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想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42.“到”比“向”更好。从内容上看,“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效果就差了。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先明确观点,“到”比“向”更好。从内容方面看,“到”和“在”的含义不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从节奏感上看,词性相同,节奏和谐一致。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英雄豪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43.观点一:这首词表现出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有着吞吐古今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江等也极富生命力,用“遍”“尽”“透”等描绘出一种极致之美,表现出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操《观沧海》 之豪迈而无曹操之苍凉,有李白之傲视一切而无李白之玩世不恭,可以说是冠绝古今!
观点二: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屈原曾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沉重、孤独。毛泽东也在《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中发出了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一丝惆怅,但惆怅过后,毛泽东表现出来的却是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主宰天地的豪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观点一:这首词表现出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首词中的景物描写,有着吞吐古今的气魄。
观点二: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在这里,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一丝惆怅,但惆怅过后,毛泽东表现出来的却是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主宰天地的豪情!  
44.毁坏,推翻旧世界,摧毁旧思想、旧道德;创造,指建设新世界、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努力,即坚持,有恒心,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展现了作者的积极、奔放的、不受约束的自信与决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含义的鉴赏能力。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运用排比修辞,结合具体背景可知,“毁坏”与“创造”相对应,“毁坏”的是旧世界,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创造,指建设一个新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努力,呼唤要坚持,有恒心,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表达了作者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的生活的积极、奔放的、不受约束的自信与决心。
45.(形式与内容、情感)排比,有气势;比喻,形象。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绘画,是多彩的;舞蹈,是不约束、自由的;音乐,是充满激情的;诗歌,是有格律、有章法的;韵律,是美的,有抑扬顿挫的。力,就是力量,就是挥洒的青春与激情,是创造世界的原动力。像创造绘画、舞蹈、诗歌一样,来创造世界。创造多彩的世界、充满活力的世界、万紫千红的世界、充满美感如诗如画如音乐的世界。表现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形式上看,“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中“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并列结构,形成排比句式。“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形容的是洪涛的声音,“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形容洪涛的声音等,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从内容上看,绘画,是多彩的;舞蹈,是不约束、自由的;音乐,是充满激情的;诗歌,是有格律、有章法的;韵律,是美的,有抑扬顿挫的。这是对力的艺术美的歌颂和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
(3)从情感上看,作者通过对力的赞美,表现了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46.(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方式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本题言之成理即可,无论赞同哪种观点,结合“写景”或者“抒情”以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47.“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气势磅礴,力量万钧,展示消灭旧事物的豪迈气度,和五四要求“扫除旧的一切”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努力、毁坏、创造、滚滚洪涛”表现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表现了诗人追求自我解放,自我独立的精神,诗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而且更加敏锐。
48.“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充分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想象奇特丰富以及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了“洪涛”一些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在描绘“洪涛”不同方面的特点。理解了这个角度,本题就可以准确把握了。如“力的绘画,力的舞蹈”用“绘画”“舞蹈”描绘洪涛的形态;用“音乐”“诗歌”凸显洪涛的声音等。并借洪涛的力量来赞美“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一往无前、敢于拼搏、前赴后继。
49.就一个受到“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故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依据上下文诗句,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质,分析作者思想观点或情感态度,准确答出产生原因和结果。
诗人困惑“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之后,思考领悟到的答案是:原是要"烧"出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而且“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可知,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燃烧是展现自我光芒的方式,且可以拯救世人灵魂,对时代和世界有所贡献。这样就深化了情感和价值力量,突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给人以启示。
【点睛】
鉴赏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时,要注意把握诗句全文,思考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变化,分析促使变化的因素,一般是作者思想、经历等方面的因素;而是社会、时代的因素;三是作者创作意图和观点指向的因素。考生要综合分析,准确作答。
50.观点一:这一景象是写实的。诗中的太阳是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爬到某高度时所看到的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太阳的西沉之势已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姿态。诗人通过描绘壮观的落日景象,表达了对登山者勇于攀登,敢于挑战的勇气的赞美及对壮美自然的热爱。
观点二: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中的“太阳”象征着那个年代一度被视为永恒的真理的东西。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茫中,它终于失却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地抛弃了。那个年代的理想,信念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远去的”,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丰富内涵和对诗歌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依据上下文诗歌语境,联系考生自己的阅历和理解,准确理解诗句的内容与内涵,准确答题。
“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首先是写实,以太阳烘托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爬的艰难和终于攀登上山峰后看到的美好太阳,作者以太阳的壮丽景色写出大自然的美丽,借此赞美了登山者勇于攀登的精神;同时,联系创作背景,这句也是象征,“太阳”象征以前年代的真理,“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象征对真理的认识终于迎来新的阶段和新的高度。
51.①情感抒发: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②构思: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技巧和结构思路的作用。解答此题,考生要把握此题从两方面设问,既要思考抒情方式,也要把握思路脉络,考生要结合诗句,分要点作答。
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主体生命交融,血肉相连,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
构思上,作者以宏大的想象,写自己站在地球边上放号所见的白云怒涌、北冰洋晴景壮丽、滚滚洪涛、渲染出一种狂暴的激情,象征着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崇高伟大的梦想。
【点睛】
梳理诗歌思路的题,考生要善于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如抒情据、感悟句、过渡句等,思考诗歌的主要角度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另外,也不能忽略的意象、文眼等。
52.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感情和行文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准题干,抓住“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考生要梳理诗歌的行文思路,筛选出具体体现作者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心理活动或思想变化的地方,并归纳出情感变化和情感脉络,并总结对主题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考生要分析诗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赞美红烛的“红”、“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对红烛的困惑与感叹、“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对红烛力量的赞美、“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感叹和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考生要具体指出对红烛的抑扬褒贬等情感态度,理出本诗的情感脉络与情感走向。
【点睛】
抑扬顿挫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诗歌中的抑扬顿挫,一般形容人们在诵读诗词时声音的起伏折转调整的状态,也指情感的褒贬和情绪的高超低落等。
53.最后的4个诗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修辞,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永远为外物所累,永不可能超过云雀。在最后一节,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感叹,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欣,也是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一半的自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作用的能力。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要分析诗句在全篇的地位,与上下句的关系如行文线索、对关键句子的结构作用等。
最后四节,依据“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忧”“我们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教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是熟知的欢欣”等句子,作者将云雀对比我们凡人的被现实所缚,赞美了云雀的超凡脱俗、不被现实束缚。也表达了对追求高妙的精神理想、摆脱庸俗的思想境界的呼唤。
【点睛】
诗歌的结构作用主要表现为词语在起、承、转、合方面的作用,起就是总领全文,一般有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提示下文、设置悬念等方面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过度的意思,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折的意思,一般是由一个内容到另一个内容,通常是诗歌的关键处;合就是总结的意思,通常有总结全诗、点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54.诗人在第2节中突然写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的“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定格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之景更有力量。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考生要审准题干,分析语境中意象的特点,思考意象对人物、对环境、对思想情感的作用。
第二节,作者写脱离险境后,体会到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此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但突然写道小蜘蛛的出现,使这种成就感一落千丈——比人弱小千万倍的小得可怜的生命尚能攀援至此,号称万物之灵长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而为此沾沾自喜呢?同时诗人也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点睛】
鉴赏诗歌意象的题型,通常答题步骤是: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55.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云雀已不是简简单单的鸟儿,在诗人眼中,它是高贵、自由的化身。它更是一个象征,是雪莱艺术追求的理想体现。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了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社会的理想。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了诗人不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云雀的歌声清脆动听,沁人心脾,如同雪莱作品的自然清新,优雅大气的风格。最后一节的“交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和谐,炽热的激情”正体现了诗人渴望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对社会的公正充满信心,为了人民的光明前途而努力。雪莱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难以比肩云雀的叹息,同时也对自己实现理想充满了信心。其实诗人和云雀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渴望离开地面,翱翔天际。但是诗人受到现实的束缚,无法像云雀那样随心所欲,展翅高歌,云雀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诗人思想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题干,把握考点,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形、色、声、态等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和志。
《致云雀》热情地赞颂了云雀: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作者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美丽生动。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这样,云雀就象征着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世界的自己的化身,抒发了作者快乐地追求理想的志向。
【点睛】
分析诗歌形象通常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56.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要注意书写的字词有:“漫”“舸”“扬”“遏”“湘”“橘”“洲”“怅寥廓”“苍茫”“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