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孤独之旅
课时针对练1
像一棵小草一样生活 巴图尔
考点解读 考点特训 字数 用时 分值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3题 约1700字 20分钟 17分
课文探源:《孤独之旅》中有大量对于环境的描写。朦朦胧胧的树烟,写出了杜小康对前途感到茫然;飘起的第一缕炊烟,烘托了杜小康身处外乡的孤独;明亮的天空和月亮则象征了杜小康正逐渐变得平静、自信、坚强,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期待。文中的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烘托人物心情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阅读指津:文章记叙了阿依古丽遭遇人生变故,坚强面对生活,画画获奖的故事。文中的小草正是阿依古丽的写照,文中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她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
①第一次感觉自己像墙根儿下的一棵小草一样,无人问津默默生活的阿依古丽,心里突生一种莫名的哀叹。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下去,每天干着自己该干的事,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或者长久以来做的事。逛街也许是她最特别的事儿,然而,也没什么需要买的,逛街就成了她生活当中的一种休闲。看看南来北往的人,瞅瞅琳琅满目的橱窗,问问花枝招展的导购。走过了就都忘了,回到家里还得伺候瘫痪在床的丈夫。
②丈夫被一辆大货车撞了,虽然命保住了,可是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她就辞了工作,回家照顾丈夫。这一照顾就是五六年,她平时很少出门,不是她不想出,而是丈夫离不了人。那点儿赔付款实在太有限了,她必须算计着花,卧床的丈夫要吃药,两个孩子还要上学,一家人的吃喝拉撒睡,她都要安排好了,不然这个家就要面临挨饿的现实。
③以前常来常往的小姊妹们,也都有家室了,很久不走动也越来越疏远,到了现在几乎一年也见不到一面。阿依古丽不怨这些小姊妹忘了她,人家都有自己的事和工作,哪有时间来看她。她也不想去打扰别人有条有序的生活。有时,她自己感到寂寞了,想找个人说说话,把小姊妹的电话都拨通了,可她又挂了。她想问问小姊妹的近况,再说说自己满肚子的寂寞。就在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她却挂断。她不想打扰她们的生活,也不想向谁诉说心里的苦。她相信,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也没有吃不了的苦,只要咬咬牙一切就都过去了。
④那天,阿依古丽没什么事,自己就走马观花地逛逛街,什么也没买就回来了。回来的路上,她无意间看到小区院子墙根儿下的一棵小草,从墙根儿的缝隙里挤出头。她站在那里看了好一会儿,忽然,她感觉那棵小草就像自己一样,无人问津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没有灿烂的花红柳绿,也没有令人注目的光鲜靓丽;有的是生命的倔强,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个墙角里,小草很安逸地活着,没有任何打扰和伤害,也没有人为它浇水施肥,它静静地注视着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它不需要别人的关心,只要有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它就一声不响地生长在那里,连一个踩踏的脚印都没有。多么安逸的环境,多么幸运的一棵小草。她想,如果小区院子里有一只羊,小草也不会过得这样安静。
⑤从那以后,每次从外面回来,她都要站在那里看一会儿。看着看着,她就想起一句以前上班时经常说的话,给你一点儿阳光就灿烂,给你点儿颜色就五彩缤纷。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本来是讽刺那些蹬鼻子上脸的人,可是,她现在却不这么想,她觉得这才是生命最精彩的写照,不管人还是一棵小草,都应该有这样向上的精神,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要干一些自己能干的事,这样的事是大是小都无所谓,只要自己过得很有意义就足够了。人生不需要大起大落的壮观,但是却要有自己生存的目标。想到自己生活的现状,她觉得自己荒废的时间太多了,她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不能总是活在生活的阴影里。
⑥阿依古丽想到上学的时候喜欢画画,她就买来纸笔和颜料,把家里的事干完了,她就开始描摹心里美丽的世界。她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画着。一天,儿子看到妈妈画画就说:妈妈,你的羊怎么是绿色的,草却是蓝色的 这好像不太符合现实。我们见过的羊有很多种颜色,可就是没有绿色的羊。
⑦绿色是希望,绿色是生命。你懂吗,儿子 阿依古丽抚摸着儿子的头说。
⑧阿依古丽虽然很忙,她还是时常抽出一点儿时间,看看小区院子里墙根儿下的那棵小草。每次看到那棵小草依然翠绿,她的心里就特别感动,她的心里也有一股很强大的力量。看着看着,天气就凉下来了,小草外围的草叶也渐渐地泛起了枯黄,中间的草叶好像更加翠绿。她知道,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
⑨当一场大雪覆盖小区院子时,她扒开墙角厚厚的雪,看到绿绿的草心,犹如放射着生命的光芒,就好像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力量,在她的血液里横冲直撞。她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真想呐喊一声,把自己心里的春天喊回来。
⑩终于盼来了。当她捧着那幅《生命》画作的获奖证书时,她也终于落下了五味杂陈的眼泪。当她的家再次门庭若市时,她却希望自己永远都像那棵小草一样,安安静静地活着,自由自在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7期,有删改)
1.第③段写阿依古丽与常来常往的小姊妹们越来越疏远了,这似乎与小说的主题没有关联。请你联系具体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④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阿依古丽忽然觉得自己像那棵小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阿依古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阿依古丽收到获奖证书时,落下了“五味杂陈的眼泪”,请你说说这眼泪中有哪些味道。(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考点透视】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等的描写。自然环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考查得十分频繁,应特别注意。常见题型:①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②此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③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技巧点拨】
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等;③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答题模式:这段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预示着人物的……命运,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子承父业 杨春艳
考点解读 考点特训 字数 用时 分值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第2题 约1500字 20分钟 22分
课文探源:《孤独之旅》这一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又暗指杜小康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的人生之旅。同时也富有哲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阅读指津:文章叙述了李莞大学毕业后想要做木匠,但中途反悔,最后在父亲的提议下精心制作了一套家具,并被认可的故事。标题《子承父业》,简单却内涵深刻。
①午后,锦溪一条老街巷里,几个头戴梅花点蓝色染布头巾的阿婆,正围坐在一个小桌边,每人面前一套蓝色盖碗,盖碗里是酽茶,桌子中间一个捧盒,不同格子里放着瓜子、袜底酥、茴香豆、红枣等五六样吃食,阿婆们边喝茶,边就聊开了。
②“有听说不 李木匠的儿子从上海的啥子复旦大学读完书回来,说是要继承李木匠的手艺,做木匠呢。”
③“哪能不晓得,可把李木匠气坏了。四年前他的儿子考了个镇上的状元,那时候可真是风光啊,李木匠指望着儿子有大出息呢,这下好了,大上海不待,跑回这旮旯里来,李木匠这个脸真是丢大了!”
④“看起来蛮机灵的小伙子,竟然这样犯傻,四年书算是白念了。”
⑤几个阿婆正说着,看到李木匠的儿子李莞正朝这边走了过来。李莞远远地就朝她们微一欠身,阿婆们闭了嘴,彼此碰一碰衣袖,促狭地笑了。
⑥李莞心里清楚,对于他窝在锦溪老街子承父业,街坊四邻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不用说,爹娘对他也很失望。但李莞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拍着胸脯向李木匠保证:五年,给我五年时间,我一定重新让二老脸上有光,为我这个儿子骄傲。
⑦李木匠不置可否。李莞向他请教怎么做木匠活,他一副“你爱干吗干吗,老子可不管你”的冷淡模样,一声不吭“乒乒乓乓”干自己的活。李莞呢,也不生气,嘻嘻哈哈跟在爹后面,亦步亦趋地仿效爹的动作。手很快磨破了,脚被木头、锤子砸过好几回,好不容易做出的椅子,表面糙糙的,扎着许多小毛刺,多处榫头有偏差,歪歪扭扭的,但李莞却心满意足地笑了。对着这张小椅子“咔咔咔”拍照,在微信朋友圈里炫耀:李大师第一件作品。
⑧李木匠以为儿子瞎倒腾一阵,新鲜劲一过也就知难而退了。不想,李莞正经八百买回来一摞书,《实用木材手册》《明式家具珍赏》《欧美家具品鉴》……忙完手头木工活,把身上的木屑抖擞干净,又如痴如醉地钻研起这些书来。李木匠见儿子来真的,心头五味杂陈,得,得,得,老子认命了,老李家就只是个匠人的命。李木匠不再死扛着不理李莞了,从最开始嗫嚅着提醒“再下两手刨子”,到自然地脱口而出“注意接口处拼色”,李木匠越教越起劲,李莞的手上功夫也越来越娴熟。咂摸着老李家后继有人,李木匠生出一股传承的使命感和满足感。
⑨哪知这下又轮到李莞不干了,特别是去上海见了一次同学后,李莞意志一下子消沉了。最近订单多,李木匠一个人忙不过来,几次催李莞过来搭手,李莞都摇摇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⑩李木匠恼火了:“咋地,这就准备撂挑子了 ”
“是该撂了,再弄下去,真成地道木工师傅了,看我这双手,粗糙到女同学都不敢握了。他们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把我当乡巴佬看呢,一个个洋气着呢,保养得好着呢,这个副总那个总监的,事业不要太好哦,找的老婆登对着呢,我却打着光棍,窝在这里挣血汗钱,爹,你说,我还怎么弄得下去 ”
“哦,这时候你知道后悔了,早劝过你的啊!还说五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这才坚持了几年 ”
“爹,这不跟我想的不一样嘛!你看我们接的订单,量大,式样简单,价格低廉,每天疲于奔命地赶货,一点艺术感都没有,一点工匠精神的神圣感都体会不到,没劲!”
“哟,小子,总算说出心里话了,你又不是作秀当艺术家,是用手艺实打实讨生活,你走错行当了吧。”
“随便爹怎么说吧,反正我不想干了,明天就找上海的同学联系工作。”
李木匠心一沉,怅然若失,他沉默了一会儿,慨然地说:“也好,不过凡事得有个善始善终,你找工作前最后打一套家具,甭管卖不卖得出去,就全依着你的心思来,也算漂漂亮亮收个尾。打完这套,你到天涯海角我都不过问。”
看爹说得慎重,李莞内心震动了一下,他也慎重地一点头:“行!”
李莞于是又像换了个人,进入了疯魔模式,为了设计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家具,不厌其烦地画了上千张草图,翻了数十本书,不断地调整花纹、尺寸、形状、颜色,忙得夜以继日。李木匠临时找来几个师傅,只顾赶自己的订单,从不过问李莞的进度。
这天,李莞终于完成了自己沉甸甸的作品,他眼含热泪,轻轻地按下快门,上传到朋友圈时,近乎敬畏地写道:李莞的最后一套作品。
这之后,李莞离开了锦溪镇,在上海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女朋友,过起了本该属于他的生活,手上的老茧逐渐退去,一副精英男的派头,但他总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半年后,李莞忽然接到一个远在英国的同学的电话。同学告诉他,一位英国伯爵看到了李莞晒在朋友圈的那套家具,极为赞叹,想买来放到他新买的庄园里,并说,他的庄园很大,问李莞还有没有类似的家具,他想用这些家具填满整个庄园。
李莞挂起一抹咧到脸颊的笑:“有,有,有,就是填满整个英国我也有!”
1.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6分)
阿婆们议论李莞大学毕业后回家做木匠— —李莞向父亲学习做木匠— —父亲要求李莞做完最后一套家具,李莞尽力完成作品—
2.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写阿婆们对李莞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不厌其烦地画了上千张草图,翻了数十本书,不断地调整花纹、尺寸、形状、颜色,忙得夜以继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孤独之旅》的主人公和本文的主人公都是儿子,却都写到了父亲,请分别说说父亲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
【考点透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主旨、作者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①为什么用××作为标题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标题能否替换成××标题。
【技巧点拨】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有:
1.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的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答案
课时针对练1
1. 从“想找个人说说话”可见阿依古丽内心寂寞,“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则突出了她的坚强。另外,这一段与第⑩段中她获奖后“家再次门庭若市”形成对比,进而反映了人们的势利,深化了主题。
[答案] 一方面写出了无人问津默默生活的阿依古丽渴望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寂寞,另一方面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来烘托她内心的坚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与下文她获奖后门庭若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批判。
2. 抓住“院子墙根儿下”“无人问津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有的是生命的倔强,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几句提示性的话,从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精神态度三个方面来概括即可。
[答案] ①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小草长在贫瘠的墙根儿下,没有花红柳绿;她生活在不富裕的家庭,没有光鲜靓丽。②相同的生活处境,都无人关心,无人打扰。③有着相同的精神态度,都有生命的顽强、精神上的倔强,有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
3. 写雪后的小草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绿绿的草心,犹如放射着生命的光芒”表现了小草的坚强,“……力量,在她的血液里横冲直撞”写出了阿依古丽为小草能熬过寒冬而感到高兴、欣喜。小草正是她自己的写照,她自己也将会放出光芒,这与第⑩段写她的画作获奖相呼应。
[答案]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大雪后的小草“放射着生命的光芒”突出了小草的坚强,表达了对小草的赞美。同时暗示了阿依古丽度过了生命中的黑暗时刻,即将迎来人生的春天,为下文画作的获奖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从第③段中写阿依古丽不向谁诉说心里的苦,相信没有闯不过去的难关,可以看出她坚强、倔强;从第⑥段阿依古丽买来纸笔和颜料,把家里的事干完了,就开始描摹心里美丽的世界,可见她是个勇于追求生活意义的人;从第⑩段中当她的家再次门庭若市时,她却希望自己永远都像那棵小草一样,安安静静地活着,自由自在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可见她是个追求宁静、自由的人。
[答案] ①是一个坚强、倔强的人。自己遇到困难,不打扰别人的生活,不向谁诉说心里的苦。②是一个勇于追求生活意义的人。家庭遭受重创,但仍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利用空余时间画画。③是一个追求宁静、自由的人。当荣誉加身时,她希望能“像那棵小草一样,安安静静地活着,自由自在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5.①画技得到认可的激动高兴;②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的感动、欣慰;③姐妹们不来往的孤独,丈夫瘫痪、生活窘迫的痛苦;④坚信一定能走出泥潭的自信乐观。
课时针对练2
1.李莞向父亲做出保证,坚持做木匠 李莞去上海见同学后,决定不再做木匠 李莞上传作品,得到英国伯爵的认可(意思对即可)
2.概括了本文的中心事件——李莞继承父亲的职业,做了一名木匠;展现了李莞的工匠精神,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工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情节;照应题目。
4.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时可从手法、内容、情感和结构等方面来思考,应抓住“不厌其烦地画”“翻”“调整”“夜以继日”等词语回答。
[答案]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莞专注设计图纸的情景,突出了李莞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为下文写他设计的家具得到别人的赏识做了铺垫。
5.本题属于辨析题。题目要求分析“父亲在文章中的作用”,属于分析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手法上,一般从衬托、对比等角度来思考;内容上,从表达中心主旨上来思考。
[答案]《孤独之旅》写父亲,对主人公杜小康起着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对父亲的描写,使杜小康的孤独感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杜小康的内心世界。本文写父亲,对主人公李莞同样有衬托作用,同时父亲也是李莞成长的见证者和引导者。16 我的叔叔于勒
课时针对练1
窗 泰格特
考点解读 考点特训 字数 用时 分值
分析人物形象 第2题 约1300字 15分钟 19分
课文探源:《我的叔叔于勒》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勾画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使兄不认弟的现实。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阅读指津:同样的窗,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作者将笔墨泼洒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塑造出两个迥然相异的形象,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被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个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请从不靠窗病人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4分)
开端:与同伴关系融洽,享受同伴的描述。
发展:
高潮:
结尾:挪到窗口,只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2.小说中不靠窗的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依据小说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处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标题《窗》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
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透视】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人物形象由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部分组成。外在形象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生活背景等。内在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能力、喜好等。
此类题的常见题型有:①××事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文中作者是如何塑造××的形象的 ③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技巧点拨】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2.把握情节发展脉络,人物会在事件的发展中展现自己的性格。
3.从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行动)、语言、神态等的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5.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主题来分析人物形象。
读写1+1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和唯利是图的形象。请你也运用一种或几种人物描写方法,对一个人物进行描写。(不少于100字)
【技法点拨】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
选段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鲜活地刻画出父亲认出于勒时的惊恐和窘迫。因此,在描写人物时,要想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要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美味 巩高峰
考点解读 考点特训 字数 用时 分值
梳理故事情节 第1题 约1500字 20分钟 19分
课文探源:《我的叔叔于勒》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围绕“于勒”,文章的情节从开端到结局,写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的情节虽不复杂,但构思巧妙,引人深思。 阅读指津:文章叙述了一个带有诡异色彩的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六岁孩童将一条草鱼捧到母亲眼前时,为了将这条小鱼烹出美味,母亲狠心换来过年才会吃的豆腐,一家人共同熬制鱼汤,又品尝鱼汤。这是一次愉快的晚餐经历,但之后“我”才发现那条鱼未被做成鱼汤,一家人心中的美味也不过是主观臆断。欧·亨利式的结尾,使文章弥漫着的苦难和悲伤的气息更加浓郁。
①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②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吃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③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④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出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⑤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⑥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⑦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 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⑧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⑨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⑩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两个哥哥吃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父亲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朝着屋外黑乎乎的夜空,一直出神。
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有删改)
1.请结合具体内容,围绕“美味”,简要概括选文的情节。(4分)★
“我”抓到一条草鱼,母亲准备杀了煮汤→ →全家人围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品尝美味→
2.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画线句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
梳理故事情节
【考点透视】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情节梳理题大致有四种类型:①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某一环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的某一方面)的内容。
【技巧点拨】
1.根据结构来梳理。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根据场面来梳理。小说中的场面往往是人物活动的集中体现,抓住场面就是抓住了主要的故事情节。
3.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贯穿起故事情节,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注意事项: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格式组织语言,切不可纠缠于细节,要做到面面俱到。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主要陈述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名著阅读
阅读《水浒传》中的部分回目,回答问题。
《水浒传》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八回写林教头被刺配沧州,是因为林冲在第七回中“犯事”被高俅抓。请问,林冲“所犯之事”是指哪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时针对练1
1.发展: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高潮: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2.①热爱生活,他很享受病友对窗外情景的生动描述,表明他向往美好生活;②心存善念,他对得到观赏窗外机会的想法有过惭愧和克制,可知他曾有善念;③漠视他人,自私、阴暗,渴望占据窗口的床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可见他的自私和阴暗心理。
3.结合具体的内容可知,第一处“盯着天花板”时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因此难以成眠。当病友处在生死关头时,他“盯着天花板”则是为了占有靠窗床位而见死不救,自私心泯灭了良心。
[答案]前一处表明了靠门的病人被“到靠窗位置去”的念头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心态;后一处表明了靠门的病人在病友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
4.含义:“窗”既指病房中实际的窗,也喻指人物的心灵。作用:①“窗”是文中人物关注的焦点,是故事发生的缘起,也是故事的落点;②故事围绕“窗”展开,它引发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③反映了作品主题,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5.小说的结尾写到“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与病人所期望看到的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对比中突出表明了小说的主旨。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所有人都以为病人终于能看到去世病人所说的那些景色,以为会有景色描写的句子出现,文章以这种戛然而止的方式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读写1+1
示例:一进门,妈妈就放下东西忙着生炉子,然后开始择菜、烧菜、焖饭。这时,我看到妈妈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一滴滴地往下流,妈妈的头发好像也湿了。望着她的头发,我突然发现,妈妈头上已有好几根白发了,这白发不就是妈妈又忙工作,又照料全家留下的痕迹吗
课时针对练2
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的能力。第①段中写到“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对应“‘我’抓到一条草鱼,母亲准备杀了煮汤”;第④至⑨段写哥哥、父亲、母亲一起熬制美味,可概括为“哥哥换来豆腐,父亲、母亲齐力煮美味”;第⑩段写“全家吃饭喝鱼汤”,对应“全家人围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品尝美味”;最后一段写到“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可概括为“‘我’在地上发现了鱼,美味中竟然没有鱼”。
[答案]哥哥换来豆腐,父亲、母亲齐力煮美味 “我”在地上发现了鱼,美味中竟然没有鱼(意思对即可)
2.(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现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与平时家庭气氛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3.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母亲请父亲看鱼汤这一动作把她高兴、自得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而父亲保持笑意则是因为今天有鱼可食。两个人的动作和表情洋溢着生活的幸福,也是家庭和睦的表现。结构上为结尾鱼掉到地面埋下伏笔,如果父亲起身来看的话,必然会发现锅里没有鱼,自然不会有下文。
[答案]内容上写出了一条鱼给父母带来的快乐,突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体现了一家人和睦、快乐的氛围。结构上为下文写鱼汤中没有鱼做铺垫。
4.标题的含义主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答案]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5.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结尾处的突然转折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了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里面并没有鱼。表明“美味”的含义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深化文章主旨。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转折,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 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了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使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的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充满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进行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名著精阅读
误入白虎堂。15 故 乡
课时针对练1
回去,给老屋换片瓦 立 新
考点解读 考点特训 字数 用时 分值
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第3题 约1300字 20分钟 22分
课文探源:《故乡》一文通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前后生活表现的对比,“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故乡情景的前后对比。小说的主题在对比中变得更加鲜明。 阅读指津:文中,“我”对父亲执意回老家修缮老屋并不赞同,等回到故乡时“我”才理解了他的乡愁。“我”不但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对老屋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善待老屋、留住故乡、守住乡情的主旨推向高潮。
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父亲说:“哪天有空 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的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 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 新建的,里面有吗 你们会对它有感情 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 ”
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是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⑨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 ”
⑩“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没不要它,它就会努力地活得更久,在风雨中自我站立得更久。反之,它就会倒塌得很快。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扫完屋后,他又在我的帮助下,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破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
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父亲上房换瓦,那时的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要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至少保一年不漏了!”换完瓦后,父亲高兴地说。
下来后,他又朝灶膛里点了一把火,将锅用热水洗了一遍,烟囱里又冒起了久违的炊烟。接着,他又找来水泥和瓦刀,将老屋裂开的墙砖重新勾缝、填好……他做这些时,心情异常愉悦,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容光。
把对联重新粘牢,将门、锁、桌子、灯泡,仔仔细细都擦了一遍,父亲一件接着一件事做,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子精神多了。
做完这些,天已经黑了,父亲心满意足地跟我踏上了回城之路。路上,他告诉我,自己最近总梦见老屋被雨漏倒了,灶台也毁了,他回来时,没地方睡,做不了饭,饿得肚子生疼。这下修好,总算踏实了!
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老屋,是他每每站在城市的顶端,不断眺望的方向;是他余生想留在那儿,但又无法留下来的无奈;是他一生无法剥离又不能失去的根。
我为自己对老屋曾经的不闻不顾感到羞愧,为自己触摸到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醒悟。不禁想起儿时,我总觉得老家藏在深山里,太过偏僻和落后;而现在,我开始为它的偏僻倍感庆幸,因为偏僻,没有商人去投资,没有人要拆掉我家的老房,没有人切断我父亲浓浓的乡愁。
不少生在农村,后来进城里的人,常喜欢唱衰人去屋空的乡村。我想,与其唱衰,不如去做些保护或振兴它的实事。比如,常回去看看老屋,像我父亲那般,帮它“梳洗”一番。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游子就能随时满怀期待地归去。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概括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我”的心理变化。(4分)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
父亲要求回家换瓦 ①
见到老屋 ②
③ 疑惑、担心
父亲说梦 ④
2.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6分)
(1)他将老屋好好地“梳洗”了一番,让其一下子精神多了。(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段中作者写儿时父亲换瓦的情景,有什么用意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段写到父亲的梦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说一说你对“老屋不消失,故乡就不会消失”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材料 都说最忆是故乡,然而最忆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饱经风雨磨难的祖先“莫忘来路”的叮嘱,还是土地与血缘交融支撑的生命原点 是几十年来村里村外那些有声有息的变化,还是一朵云、一棵苗、一杯茶依然能凝聚起的乡情 我想,大约没有人能说得清。
[选自朱谷忠《故乡的回望》(《人民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
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透视】
对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所谓对比,就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对照。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所要写的事物(人物)更加鲜明、突出,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人物)的本质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题型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考查内容包括:找出文中一组或多组对比;分析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本文主要写甲事物,请分析写乙事物的作用。
【技巧点拨】
分析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找出文中将两个(两类)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内容;②分析对比对表现事物(人物)的作用;③分析对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④分析对比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季哥的故乡 王海椿
考点解读 考点特训 字数 用时 分值
理解句子的含义 第4题 约1400字 18分钟 20分
课文探源:鲁迅从不是怯懦的感伤者,而是勇敢的战斗者。课文用一句极具哲理意味的话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希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虽然梦想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成功之路是走出来的路,是实践出来的路,是探索得来的路。 阅读指津:流落到广州的季哥,是多么渴望能体面地回到故乡。然而唯一的一次回家,却让他心中故乡的亲切和温暖被猜疑稀释了,这让他再也回不去了。故乡在他心里就是“一把柔软的刀子”,时时刺他心脏,却又让他割舍不下。本文含义深刻,内涵丰富。
①季哥是个老鞋匠,干活时,坐的是十字帆布兜小凳子。回到家,他只坐那把自制的榆木小椅子。
②季哥是上世纪60年代来到广州的。他年轻时游手好闲,又爱阔绰,偏生在一个贫穷人家,结果就做了扒手。有一次失手,被人抓住送往派出所。途中,他侥幸逃了。
③后来,流落到这个南方城市,他是不敢再偷了,就自学了修鞋补鞋的手艺。
④那时候,城市的外来人口还很少,即使有,也都是因工作分配来的。季哥那时已不小了,想成门亲事,可那些“端铁饭碗”的姑娘,哪里看得上他 外来妹,倒不是绝对没有。有个烧饼摊的姑娘,他每天早上都去买烧饼,两人就熟了。那姑娘对他好像有那么点儿意思,季哥也觉得这姑娘朴素、大方。但认识时间短,双方都还没好意思把话挑明。
⑤就在这当儿,有人给季哥介绍了个媳妇,是巷里诸家的。诸家老两口都是工人,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痴呆的女儿,走路总是使劲地晃着膀子。
⑥当时季哥租的小屋,阴暗、潮湿,还时不时受到各种盘查。他在心里盘算,想在这里彻底待下来,必须有个依靠。诸家虽然不是大树,但足以使他在这个城市留下来,安稳地生活。于是,他放弃了卖烧饼的姑娘,同诸家女儿成了亲,生了一男一女。
⑦自逃跑后,他没有一天不想家。在这里他隐姓埋名,说他姓季,街坊邻里都称他季哥。时间长了,连自己的真正姓名都快忘了。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点儿小案子,已算不上什么事了,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了。可他手头并不富余,修鞋只能顾住衣食,并不能发财。再加上有了这个媳妇——为了使家人放心,他已写信告诉他们,他在这里成了家,娶的还是个城市女人。季哥好面子,不想把这样的城市女人带回家。
⑧他盘算,等两个孩子大点,带着孩子回去。孩子终于大了,他回了趟家乡。门前那棵老榆树,还是那么郁郁葱葱,他抱都抱不过来了。父母见孙子都这么大了,很高兴,可没见着儿媳,是个遗憾。母亲一个劲地说,下次回来一定把媳妇带上。他说媳妇工作忙,还隐瞒了自己在南方只是个鞋匠。
⑨季哥要脸面,回去带了不少广州特产,桂圆、杧果、煎堆、老婆饼,还有干贝、鱿鱼等等。村里不少人都以为,他在广州发财了。有个邻居向他借钱,他拿不出那么多,邻居认为他有钱了,看不起人了。还有好事者怀疑,他说娶了个城市女人,是吹牛,设法向他的孩子探问他们母亲的情况。故乡的亲切和温暖,被猜疑稀释了。季哥很寒心,当时就决定,以后,不再回来了。
⑩其实,他挺惦记家乡,依然是那么想家。多少回在梦里,他又踏上故乡的土地。那窄窄长长的村路,那长满野草的田埂,那鹅鸭扑腾的小河……还有那棵,他常爬上去采榆钱的老榆树。
前些年,弟弟准备把家里的老宅子拆了,到别处建房,打电话问他,有没有什么意见。
他问,那棵老榆树刨吗
弟弟说,刨。
他说,你给那榆树托运一截过来,两三尺长就行。
弟弟问他,要那老树段子干吗
他说,我有用。
榆树托运一截过来了,季哥买来锯子、斧头、刨子等,用这个树段,做了一把小椅子。尽管有点儿粗糙,但季哥很满意。从此,他回家就往这个小椅子上一坐,喝茶。
这个小椅子,是他亲近故乡的方式。坐着它,他听到了故乡的风雨雷电,看到了故乡的日月流云。各种各样的情感在心里交结,纠缠。季哥想,故乡真
是一把柔软的刀子,时时在刺你的心脏,使你流泪、流血,但又使你魂牵梦绕,割舍不下。
不管岁月如何更替,季哥永远坐在巷口那株老榕树下,腿上放着块脏兮兮的围裙,低着头,补着一双双破鞋子。有时他直起身,向家乡的方向眺望着,眼里有说不尽的苍凉。
季哥老了,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了,有一天终于倒下了。儿女根据他的遗愿,用那把小椅子,给他做了骨灰盒。
一把椅子,又变成了个木盒子——这,就是季哥的故乡。
(选自《山西文学》)
1.全文紧紧围绕着“故乡”来组织材料,请结合文章内容,仿照所给句子补全故事情节。(4分)
做贼被捕,离开故乡→ →孩子长大,回到故乡→
2.小说中的季哥有“家”却不能回,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哥回到家乡后邻居们向他借钱、对他猜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内容,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道:“一把椅子,又变成了个木盒子——这,就是季哥的故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
理解句子的含义
【考点透视】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言外之意,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考查题型有:①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含义 ②结合语境,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技巧点拨】
名著阅读
阅读《水浒传》中的片段,回答问题。
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 哥哥剐我也不怨,杀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着小校去监房里睡。宋江听了他说,不觉酒醒,忽然发悲。吴用劝道:“兄长既设此会,人皆欢乐饮酒。他是个粗卤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且陪众兄弟尽此一乐。”宋江道:“我在江州醉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弟兄谏救!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因此潸然泪下。”
1.选段选自名著《水浒传》,它是我国第一部 的长篇小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书名翻译为《 》。
2.“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主张招安的将领有 、
等,反对招安的将领有 、 等。
3.宋江说“得他气力来”与小说前文哪处情节呼应 宋江待李逵“如骨肉一般”,但是在小说结尾,宋江却害死了李逵,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时针对练1
1.第①至⑥段写父亲要求回家换瓦,他自己一个人回去“我”不放心,于是“我”“搪塞”父亲“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父亲反问,“我”有点“不高兴”;见到老屋,在第⑦段,“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在第⑧至段,父亲砍草,除尘,换瓦,修屋,“我”疑惑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担心父亲的身体支撑不住;父亲说梦在第段,“我终于理解了父亲,懂了他对老屋的那片深情”。
[答案]①敷衍、不高兴 ②心酸 ③父亲砍草,除尘,换瓦,修屋 ④理解
2.(1)“精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精神,本指人有生气,有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经过父亲的修缮后焕然一新的状态,体现出父亲对老屋深厚的感情。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从“如同”一词,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作用时抓住关键词句“孤寡”“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作答即可。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屋”比作“孤寡老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的孤独寂寞、沉默。
3.写儿时父亲身手敏捷,突出了他勤劳能干,生活经验丰富,这与现在动作缓慢笨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他不顾年高仍然要修屋的决心,体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深厚感情,为后文写“我”理解父亲的情感做铺垫,深化了“故乡是情感和精神寄托”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梦境体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感情;从结构上看,前文有“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的描写,梦境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前后形成照应;下文作者的抒情也建立在父亲的梦境的基础上。
[答案]与前文“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形成呼应,交代了父亲坚持要回去给老屋换瓦的原因,并为下文“我”的抒情做铺垫;同时,表现了父亲对老屋的挂念,对故土的怀念。
5.原文通过“我”陪父亲回老家修理老屋,表明老屋是寄托对故乡的情感的载体,老屋是“一生无法剥离又不能失去的根”;链接材料提出故乡最忆的是祖先的叮嘱、生命的原点、凝聚的乡情。原文和链接材料均表现出对故乡的情要有具体的载体来体现,老屋就是故乡的象征,是情感的寄托,是排解乡愁的载体。
[答案]老屋见证了人的成长和故乡的变化,老屋是离开家乡的游子的一份牵挂。老屋是故乡的象征,是游子的情感和精神寄托,看到老屋就看到故乡,表达了作者和万千游子对老屋的一片深情。(围绕主题作答即可)
课时针对练2
1. 文章①至③段交代了季哥流落广州的原因,④至⑦段写他来到广州后的生活经历。结合第⑥段结尾“同诸家女儿成了亲,生了一男一女”,第⑦段的开头“自逃跑后,他没有一天不想家”,可概括为“结婚生子,思念故乡”。第⑧⑨段记叙他回家的经过,第⑩段写他“挺惦记家乡,依然是那么想家”,于是把家乡的榆树托运来一截,做成了一把椅子,寄托对家乡的思念,由此可概括为“榆树做椅,惦记故乡”。
[答案] 结婚生子,思念故乡 榆树做椅,惦记故乡(意思对即可)
2. 通过全文得知,①至③段写季哥年轻时犯了事,回去会被抓,不敢回去。后来时间久了,但季哥日子过得不好,没有脸面回去。第⑧段写道“孩子终于大了,他回了趟家乡”可知孩子大了,回乡时,“故乡的亲切和温暖,被猜疑稀释了”,怀疑猜忌的家乡人伤了他的心,使他不想再回去。最后“弟弟准备把家里的老宅子拆了”,第段中“季哥老了,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了”,自然也无法回去了。
[答案] ①季哥年轻时品行不端,无法在家乡待下去,不敢回去;②季哥好面子,日子过得紧巴,觉得没有脸面回去;③被家乡人猜疑,势利的家乡人让季哥很寒心,不想再回去;④老宅拆了,季哥也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从前,无法再回去了。
3. 季哥渴望回家,而家乡人的种种反应,很真实地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也正是家乡人向他借钱、对他猜疑让他不再回去。
[答案] 家乡人对季哥的猜疑、不满,表现了人情的冷漠;同时与季哥浓浓的乡思形成对比,也为下文写季哥不再回故乡做了铺垫。
4.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乡亲们对季哥的猜忌和怀疑让爱面子的他倍感伤心,但对故乡的深情又常常萦绕在他心中,使他无法忘怀。从感情方面来看,这句话中既有季哥对乡邻们的失望,又有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有对乡村失去淳朴的沮丧和对当前世风的不满。
[答案] ①乡亲们的猜忌和怀疑如同一把“刀子”伤了季哥的心,邻里间的那份温暖消失殆尽;②故乡那里有自己无邪的童年记忆,有养育自己的父母和土地,有美好快乐的回忆;③表达了季哥有家难回的苦闷,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世风日下的现实的不满。
5.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结构上,强调“就是季哥的故乡”,总结了全文,与文题遥相呼应。内容上,这把用家乡的榆木做的椅子,最后成了骨灰盒,两者是季哥乡情的物化,表达了季哥对故乡的思念。文章以这样的句子来结尾,充满了悲伤,表达了作者对季哥的同情。
[答案] 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文题。内容上,椅子和骨灰盒是故乡的象征;点明了文章主旨,寄寓了季哥对故乡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季哥悲剧人生的同情。
名著精阅读
1.歌颂农民起义 四海之内皆兄弟
2.宋江 吴用 李逵 武松
3.李逵孤身劫法场救宋江,后来在与梁山好汉共同冲出法场时出力最多。害死李逵是因怕李逵造反,坏了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忠义之名。单元主题训练
[2020·重庆A卷]阅读下文,完成题目。(22分)
赔 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 ”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 ”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盘:“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 ”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 ”“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 ”“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 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
1.文章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4分)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 —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 —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2.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内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鲁迅入门读本》的“前言”和“目录”,完成题目。(13分)
前 言
①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与后代。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著作。鲁迅是和孔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在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②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最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关注和思考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③“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A]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藏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并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率真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④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的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⑤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
⑥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
钱理群
2012年2月4日
目 录
第一编 感受鲁迅:人之子与人之父
一、父亲与儿子
我家的海婴
五猖会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二、儿时故乡的蛊惑
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节选)
我的第一个师父
风筝
第二编 阅读鲁迅(一):人·动物·鬼·神
一、人与动物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狗·猫·鼠
二、人·鬼·神
无常
补天
铸剑
三、生命元素的想象
死火
雪
秋夜
四、诗与画
鲁迅新诗与旧体诗选(八首)
看司徒乔君的画
第三编 阅读鲁迅(二):睁了眼看
一、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
夜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另一种“看”
示众
孔乙己
药
狂人日记
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暴君的臣民
第四编 阅读鲁迅(三):生命的路
一、生命的路
导师
生命的路
补白(节选)
二、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
读书杂谈
作文秘诀
无声的中国
(有删节)
1.阅读“前言”,下列不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的意图的一项是(3分)( )
A.用鲁迅的作品为青年的精神发展打“底子”。
B.希望青年借助鲁迅的作品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C.告诫青年不要把鲁迅当作人生导师。
D.引领青年走进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
2.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篇,在第③段A、B中选择一处,结合阅读体会,参考示例,完成阅读笔记。(4分)
A.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
B.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藏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不足与失误。
备选作品:《<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
(示例)文中语句: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
阅读笔记:《藤野先生》中,鲁迅去日本求学,是救国的不懈探索,也是思想的不懈探索。他写到一群中国人围观同胞被枪毙时拍掌欢呼,这段文字让我想到,冷漠麻木的国民只能做无用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结论真的有点“可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入门读本》旨在引领青年走进鲁迅的世界。请阅读“目录”,根据本书的编排和选择的文章篇目,探究编者是如何达成这一目的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痛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文中画横线的“这条计”是指什么计 它“好”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故事情节,说说成语“逼上梁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考风向标
1.此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从老人的活动的角度看,当他发现儿子将次品卖给“我”后,他赶紧追上“我”,并将泥塑摔在地上,告诉“我”“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这一真相,最后赔偿给“我”两个泥塑。从“我”的活动的角度看,“我”用假钞买来泥塑,匆匆离开店铺,后来被“泥人曾”追上告诉真相,自己良心发现,把真钞给了老人。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用假钞,买泥塑(买泥塑,急离开)(意思对即可)
2.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画线句子是对巷子里美好景物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用景物的美好渲染“我”此时轻松愉悦的心情。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案]景物描写(环境描写)。通过描写优美怡人的景色,表达了“我”使用假钞并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⑤段,老人发现“我”手中的纸盘,“我”否认在“泥人轩”买过泥塑的谎言被当面揭穿后,“我”感到难为情,所以脸红了。第⑥段,老人把“我”买来的泥塑摔得粉碎,“我”感到莫名其妙,非常生气,所以气得涨红了脸。第段,老人双倍赔偿“我”泥塑后,“我”想到自己付假钞的行为,心里非常惭愧,所以羞红了脸。
[答案]第⑤段:谎言被揭穿后感到尴尬。第⑥段:泥塑被摔碎后感到气愤。第段:获真诚赔偿后感到羞愧。(任选两处,意对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从“先生,请停一下”“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可知,老人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从“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等可知,老人的技艺精湛;从“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可知,老人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从“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可知,老人是一个自豪于自己手艺的人。
[答案]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可看出老人温文尔雅。②技艺精湛。文中提到的老人捏的三尊泥塑都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老人坚守“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④自豪于自己的手艺。为自己是“泥人曾”而自豪。(答出两点即可)
5.此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结合文章的故事情节可知,“赔偿”的表层含义是老人双倍赔偿“我”泥塑,“我”用真钞赔偿假钞。结合文章主旨可知,“赔偿”的深层含义是指人的品质方面,老人和“我”最后的行为表明“我们”都在用诚信赔偿欺诈,突出了“诚信”这一主题。
[答案]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热题演练场
1.C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从“前言”第③段,“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他是青年人的朋友”,可见,鲁迅很愿意帮助青年人,但拒绝做“导师”。从“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率真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来看,本文作者钱理群先生,希望今天的青年人以鲁迅为人生导师,学习鲁迅敢说真话的优秀品格。注意题目问的是“钱理群选编《鲁迅入门读本》的意图”,而非鲁迅的态度。
2. 2.示例一: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A句做笔记。《<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先生犀利地写出“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背后的人性冷漠,让人不寒而栗。在大家想当然地流传着,并昏聩地灌输给儿童时,他语出惊人,说出了别人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话,让我们感受到封建孝道的虚伪性。
示例二:我选择《父亲的病》,为A句做笔记。《父亲的病》是少年鲁迅的一段心路历程。他深爱他的父亲,但他能率真地写出自己当时希望父亲快点咽气的想法。他还回忆了自己在父亲临终前顺从旧习俗呼喊父亲的行为,这成了他一生的心病。这也是世俗之人不愿说、不敢说的,鲁迅却不加掩饰地说了出来。
示例三:我选择《<二十四孝图>》,为B句做笔记。《<二十四孝图>》中的文字,读来触目惊心。文中真实地描述了儿时的鲁迅担心父亲学“郭巨埋儿”的心理,展现了少年鲁迅内心的恐惧和迷茫。这让我看清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不人道。
示例四:我选择《父亲的病》,为B句做笔记。少年时期的鲁迅目睹父亲治病、去世的过程,其间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尤其是与庸医周旋的无助和痛苦,让我仿佛看见了少年鲁迅单薄的身影。而他写父亲去世时自己内心的矛盾,凸显了痛苦的深沉。
3.题目要求从编排和选择的篇目的角度分析编者如何借此引领青年走进鲁迅的世界。回答时,可先根据板块题目将目录概括成两大部分,再从其内容特点上推断编排意图。
[答案]从“目录”可看出,编者不仅精心编排了全书的结构,也精心选择了相应的篇目。先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阿长与 山海经 》等篇目,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富有生活味、亲近感的鲁迅;再通过“阅读鲁迅”三个板块的作品,让读者了解到鲁迅如何看生活,看人生,看社会,看人性,看生命,让读者走近一位真实、深刻、敢于批判的作家鲁迅。这样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能引领青年真正走进鲁迅的世界。
名著精阅读
1.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好”在林冲即使脱逃也不免得了死罪。
2.太尉高俅之子为霸占林冲的妻子,三番五次设计陷害他,在忍无可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林冲杀死了前来杀害他的人,最终上了梁山。成语“逼上梁山”指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