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新知导入
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区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一、非生物因素
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新知讲解
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条件 温暖潮湿 低温潮湿
方法 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馒头置于塑料袋中,结扎袋口,将实验装置放在低温环境里。
实验 预测
实验 结果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温暖潮湿环境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低温潮湿环境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讨论:
1.实验开始时面包片为什么要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
2.根据你的日常观察和经验,你认为选用哪种食品容易长出霉菌?
3.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面包、馒头等湿润、营养物质丰富的食品。
霉菌适于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
使面包片可以接触空气中的霉菌孢子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光照可以使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
春兰
夏荷
秋菊
冬梅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土壤条件的不同使牵牛花呈现不同的颜色: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山顶和山脚植物形态差异很大:
课堂练习
【解析】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在北方地区,温度达不到香蕉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故A符合题意。
荔枝不能在北方地区很好地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温度低
B.北方降雨少
C.光照强度不够
D.土壤酸碱度不适合
A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二、生物因素
主要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
蚂蚁搬食物
蜜蜂防御敌害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1、种内关系:种内斗争
狼争夺食物
袋鼠争夺配偶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2、种间关系:竞争
狮子与鳄鱼争夺食物
草盛豆苗稀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2、种间关系:捕食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3、种间关系:寄生
寄生虫与狗
寄生虫与鱼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4、种间关系:共生
海葵与寄居蟹
根瘤菌与豆类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拟态
警戒色
保护色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生物适应环境:
拟态:某些生物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竹节虫
枯叶蝶
兰花螳螂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生物适应环境: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毛毛虫
剧毒蛇
毒蘑菇
毛毛虫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生物适应环境:
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以此来保护自己躲避敌害。
新知讲解
环境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鸟类有适于飞翔的翅膀;长臂猿的长臂适于在森林里灵活地攀援跳跃;企鹅、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与极地生活相适应......
课堂练习
【解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属于防御行为,体现生物适应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儿童疾走追黃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D
新知讲解
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新知讲解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植物的叶片能够散失水分,进而可以影响周围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不同植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无差异呢?
地点 项目 不 同 植 被 裸 地 草 坪 灌木丛
早 上
中 午
晚 上
新知讲解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值?
3、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
因为植物蒸腾失水的过程是通过叶片完成的,因而在草地和灌木丛中,应将干湿计尽可能放置在接近叶片的部位。而裸地则不需要。
使实验更精确,减少误差。
裸地。
新知讲解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4、根据你组绘制的曲线图,得出结论
结论:无论是草坪还是灌木丛,对环境都有降低温度和增大湿度的作用,绿色植物具有调节周围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提倡植树造林和绿化大地,创建适合人们生活的环境。
新知讲解
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蚯蚓改良土壤
森林净化空气
蝗虫啃食庄稼
浮游生物增殖
课堂练习
【解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故“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沙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D.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B
课堂总结
生物适应、影响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环境影响生物
阳光
空气
土壤
水分
温度
湿度
非生物因素
影响
拟态
保护色
警戒色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适应
生物因素
课堂练习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
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数量的多样性
B
D
课堂练习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
异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也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捕食,对此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D
B
课堂练习
5.大雨过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影响蚯蚓生活的直接因素是( )
A.温度
B.空气
C.水分
D.阳光
6.鱼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的时间一旦久了,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D
B
课堂练习
7.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海拔高度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
A、合作
B、食物网
C、捕食
D、竞争
C
B
课堂练习
9.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0.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大雁南飞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A
D
作业布置
思考与练习:
1.题
2.题
课外读:
湿地生态系统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