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一)断句题
①通读文段,了解大意
断句前应先阅读文言文片段,弄清楚文言文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
②巧抓标志,利用谓语
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句子。
1.标志性词语
一般要在前面停顿的5类词
敬谦词:君、公、卿、夫子、臣、愚等等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斯、彼等等
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一般要在后面停顿的2类词
语气助词:也、乎、哉、耶、焉、
对话词:曰、道、言、云
或在前停顿或在后停顿的词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做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一般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
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嘻、悲夫等等
2.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面的宾语等来判定语句的停顿点。
3.标志性词语
(1)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2)整句
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断句点。
③断后通读,检查调整。
断完句后,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二)翻译题
(一)关键实词译到位
1.多义词
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
例: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句中“营”有多个义项,如“经营”“谋求”“军营”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此处讲的是皇帝赐钱让他治病,因此“营”应取“谋求”之意。
2.疑难实词
对陌生的实词,可以采用多种推断方法。如利用上下文的语境,联系课文中的内容,借助字形,利用对称结构,借助熟悉的成语等。
例: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句中“蠹”意为蛀蚀,其意可由并列结构“蠹国害民”中相对应的字“害”来推测,也可联想语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推测。
3.活用实词
判断实词是否活用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语法特征判断,如两个名词连用,其中有一个可能会活用作动词;二是结合语境判断,如人物关系及前后内容。
例: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句中“法”一词本为名词,分析句子成分,发现其在句中充当了谓语成分,活用为动词,因此应翻译为“效法”。
4.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金”等,要熟知其古义;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其实”等,要拆开来翻译。
(二)必译虚词译到位
1.常见副词
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义的,应译出。
例:君少好学,能为文辞。每夜读书,母为灭烛止之,君阳卧,母且睡,辄复起读。州举进士第一,试礼部高第,遂中甲科。(选自欧阳修《钱君墓表》)
句中“每”“且”“辙”三词都具有实在意义,影响整个句子的句意,因此应分别译为“每天”“将要”“立即”。
2.表语气的虚词
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表达的语气,应译出。
翻译这类虚词要先确定句子的语气,然后再确定这类虚词的翻译,这类虚词有“其”“耳”“乃”“何”“焉”“乎”等。
例:(钱乙)本有赢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改,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选自《宋史·钱乙传》)
句中“其”表示推测语气,应翻译为“大概”。
3.特殊虚词
特殊虚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焉”(于何/于此)、“诸”(之于/之乎)、“盖”(何不)等。
4.不译虚词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累赘,译文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夫、盖、且夫”;补字“之”“者(今者,向者)”,定语后置(之、者等)、宾语前置(是、之)的标志,表停顿的语助词(考 也) 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而等) (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1.倒装句
碰到文言句子,可以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表述进行比照,看有什么不同。其次还可根据倒装句的标志性词语和结构来判断。若确定是倒装,在翻译时应调整语序,按现代汉语语序准确表达。
2.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不管是哪种被动句,在翻译时都要译出“被”。
3.判断句
判断句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标志词的判断句,二是没有标志词的意念判断句。不管是哪种判断句,在翻译时都要译出判断词“是”。
4.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不像其它特殊句式容易判断。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具体步骤为:
(1)分析句子成分,理清主谓宾结构;
(2)联系语境,揣摩句意,思考动作行为的发出方和承受方;
(3)补充被省略的内容;
(4)结合上下文验证,检查有无语法及逻辑问题。
特别指出,文言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
例: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根据语境可判断出生病的对象是“王彪之”,可推知“以营医药”这一行为的发出者是“彪之”,因此翻译时应将句子补充完整,准确翻译为“赐钱三十万让他………”。
(三)原文内容概括与分析题
(1)借选项,找定位
首先,通读全文。接着读四个选项,然后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语句,一一比对,为准确解题找到依据。
(2)明误区,定答案
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4大干扰方式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1.错位嫁接
答题时要理清选项所对应文段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以便识别出顺序颠倒、张冠李戴、因果倒置等错误。
例如: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根据原文“明年春……乃哀羡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选项属错位嫁接。
2.以偏概全
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例如: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根据原文“安中请行。王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可知,王安中只是自请前行,并非“自请到燕山府任职”。选项扩大了范围。
3.无中生有
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4.曲解文意
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错手段。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仔细推敲。
例如: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而原文中的表述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是原来有规定,不是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选项理解错了关键词句的意思,属曲解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