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新授课 □ 单元复习课 □ 专题复习课 □ 习题/试卷讲评课 □ 学科实践活动课 □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开篇一课。作为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这条主线的起始点,本课上承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下启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其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统一”一词是本课的课魂所在,秦始皇嬴政是本课的核心人物。全课分为三个子目,即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是军事上的初步统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上的巩固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统一,三部分内容密切联系。不同层面的举措共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此前已学习了西周的分封制、动荡与巨变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县制的确立、统一度量衡等内容,这些知识的掌握为本课知识网络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对该班课前问卷调查显示,67.57%的同学对秦始皇知道一点。对于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等缺乏系统认知。 该班学生对图像史料最感兴趣(37.84%),除此之外感兴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实物史料(27.03%)、文献史料(21.62%)、口述史料(13.51%)。同时,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学科,对于文献史料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降低材料阅读难度,加以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运用多种途径和资源来呈现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历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了解并能复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提升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考古发现和秦始皇生平,激发自身学习兴趣。通过识读《秦疆域图》,建立时空观念。通过《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进行观察、分析,逐步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研读文字、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借助模型等途径,获取历史信息,明确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统一”一词和秦始皇其人其事,学习秦朝统一的历史进程,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范围内优秀的文化遗产,增进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
学习评价设计 在教师引导学习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基础上,学生对课前自主完成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做进一步学习探究。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读图、识图、思考、分析和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学生初步学会从图片、文字等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和史料实证的方法。 在小结作业阶段,通过创设“当互联网+邂逅中华文明”等情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认识到发挥文物价值、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增进家国情怀。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2分钟)展示秦兵马俑图片,请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同学分享: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如果班里没有人去过兵马俑,则请同学观察兵马俑规模的宏大、兵马俑着装的异同,思考原因。 过渡: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兵马俑千人千面,述说着秦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气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手写板书:第9课 秦统一中国)学生分享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经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集中注意力。讲授新课 (40分钟)同学们请看课题,如果从中提取一个核心关键词,会是哪个呢?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统一这个词,以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来展开。他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下嬴政的生平:公元前259年在赵国出生,13岁即王位,公元前230年在三十而立之年开始灭六国之举,十年时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50岁时,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死于沙丘。他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秦始皇是如何一步步统一全国的?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目。 (手写板书:一、秦统一全国) (一)秦统一全国(10min) (展示《战国形势图》)秦地处西边,从地理位置上而言,贾谊认为“被山带河”,背靠着山、周围环绕着河,有险要的形势。而从秦人的状态而言,《战国策》提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奖励军功等措施,使秦国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配合秦并六国多媒体演示)在公元前230年,秦始皇而立之年,秦国发起强大攻势,开始统一六国的战争。秦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联络距离远的国家、攻打距离近的国家。十年之间,秦先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秦王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攻下赵都邯郸并俘虏赵王。秦又引黄河之水淹没魏都大梁,使魏都城墙倒塌,魏国灭亡。对楚国,秦请出老将王翦,倾全国之兵由王翦指挥,强攻灭楚。此后,秦灭燕、灭齐,势如破竹。在公元前221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 请思考:为什么秦能统一六国? (出示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回答)其一,商鞅变法,奠定基础。而商鞅本人出生于卫国,在魏相手下做过官,不得志,出魏入秦,主持变法。这也体现了第二点,几代秦王,善用人才。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打破基于血缘的贵族世袭,任用原本是楚国小吏的李斯,后来官至廷尉,在诸卿之中掌管刑狱。任用原本是魏国布衣的尉缭,后来成为秦杰出的军事家。源源不断的人才涌入,也为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其三,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汉史专家王子今认为,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是统一的第一层次;之后征服北河和南海,实现了统一的第二层次。 我们先来看南方形势,南取百越之地,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不仅如此,还修建了灵渠。大家读图,思考:灵渠沟通了哪两条江? 沟通湘水和离水,进而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说完南方,我们再来看看北方的局势。读图,当时秦朝北边生活着哪一民族呢?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为阻挡匈奴入侵,修筑了长城。请一位来读一下《史记》中的这段材料。(教师出示材料) 结合地图和刚才阅读的材料,回答: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哪两个地方? 明代大学士赵贞吉有诗云:“秦城万里如游龙,首接洮河尾辽海。”长城万里,现在仍然举世闻名。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地图,南征北战之后,秦朝的疆域四至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将西周初年的形势图在相同比例尺的前提下,与秦朝疆域进行对比,哪个的疆域范围更大呢?秦朝的统一疆域大,西周时所没有的疆域、民族也包括在内。 《琅邪石刻》上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5min)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板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嬴政,面对如何称呼自己的问题,便请大臣们商议帝号。请大家阅读这条材料,看看王绾、李斯等大臣们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秦始皇自认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原来朕这个字谁都能用,现在只有皇帝一人可以称“朕”。 无论是议帝号的内容本身,还是秦始皇与大臣们的关系,都体现着秦始皇总揽一切军政大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谓皇权至上。 刚才这条材料中,我们说到王绾是丞相,劫是御史大夫,那么这两个职务具体是负责什么的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正文,回答这个问题。 当时的中央政权机构中,除了丞相、御史大夫外,还有太尉一职,名义上掌管军事,但是个虚职,真正的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我们再来说说地方,秦统一六国后,采取哪种制度管理地方,朝廷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大家10秒钟阅读PPT上的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支持哪个意见呢?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至40余郡。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此外,县以下还有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展示《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由此,秦朝创造性的建构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式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与地方之间,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皇帝与中央政府之间,皇权至上,君主专制。 请同学们把这一目的笔记补充完整。 (板书: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5min) 通过第二目的学习,我们知道皇帝和朝廷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可谓“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连字砖上,都刻着“海内皆臣”的字样。这是什么字体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文化措施。 战国时,各国文字不统一,同一个字,各国写法不同,甚至在一国之内写法也不同。秦始皇命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将笔画规整的小篆推行全国。请大家思考:统一文字,有哪些作用呢? 文字统一尤其对于政令的颁行和推广有着重大作用,文字的统一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统治。 春秋战国时,各国货币也不统一。燕齐流通刀币,同学们根据它的形状猜一猜,它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自短兵器发展而来,流通于世。 蚁鼻钱是楚国特有的货币,仿照贝币而制成,也被称为鬼脸钱。韩赵魏的布币从锄草的农具演变而来,形状像把铲子。秦国的半两钱也源于一种生产工具——纺轮。 提问:如果你生活在战国时期,游走在不同国家之间,花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这一举措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圆形方孔半两钱对于中国的货币发展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现在很多银行的标志仍将圆形方孔的元素设计在其中。 秦始皇以秦制为基础,还统一了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这一举措有何作用呢?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在第一目中,我们提到了兼具军事、水运交通、灌溉等多种功能的灵渠,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秦朝的陆上交通。请观看视频并思考:秦在陆上交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着怎样的作用? 陆上交通车同轨、修驰道,水上交通凿灵渠,秦朝的水陆交通网四通八达。 此外,军事方面的措施,我们在第一目中已有涉及,秦朝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凿灵渠。从军事上,巩固秦朝统一。 请大家将笔记补充完整。齐答:统一。 齐答:秦始皇嬴政。 观察地图并思考。 思考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并举手回答问题。 记笔记 学生读图,回答: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学生读图回答:匈奴。 学生读材料: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学生回答: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学生观察地图并回答。 学生观察地图并回答。 学生朗读石刻内容。 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大臣建议尊号为秦皇。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丞相掌管行政,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阅读王绾和李斯的不同观点,作出判断并回答。 观察动态示意图,理解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学生回答统一文字的作用:有利于政令顺利推行、人民顺畅沟通、文化交流发展等。 学生根据图片,展开联想,回答问题。 倾听、思考,并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发展。 学生观看视频,回答关于秦陆上交通的问题。 学生完善本课笔记。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围绕统一和秦始皇展开。 明确秦所处的空间位置,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时空观念。 明确秦灭六国是第一层次,南征北战扩大疆域是第二层次。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和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以图形的方式来展示中央集权制度,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通过图片、文物,帮助学生理解统一文字的重要作用。 通过史料、文物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理解经济方面的统一举措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理解秦朝交通措施及作用。 巩固提高 (2分钟)本课学习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秦始皇陵兵马俑更是体现着秦一统天下之后的恢宏气势,兵马俑同时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 阅读材料,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创设情境,对本课内容进行升华,与时代相连,增进家国情怀。小结作业 (1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建言献策:为了更好地发挥文物价值,秦陵博物院在“互联网+”的道路上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请写在小组任务单上,周四提交。课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统一全国 1.秦灭六国 2.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 嬴政 定都咸阳 3.秦朝疆域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内容:①皇帝:总揽大权、皇权至上 ②中央:丞相(行政) 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 ③地方:郡县制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交通上:车同轨、修驰道、凿灵渠 4.军事上: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凿灵渠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本课作业:为了更好地发挥文物价值,秦陵博物院在“互联网+”的道路上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建言献策,并以书面形式提交。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关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带领学生走进秦朝的历史。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文字、图片、视频、模型等多种途径来呈现秦朝相关史事。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本课是否达成学习目标。 (2)本课是否关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3)本课是否关注其在本单元中的历史地位。 (4)本课是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5)本课是否凸显对部编版教材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