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知识点 1 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1.如图为冬季和夏季不同体色的雷鸟,说明 (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
2.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
A.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3.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的是 ( )
A.沙漠中的骆驼尿液很少
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荒漠的骆驼刺根很长
D.山顶树木形成旗形树冠
4.变色龙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竹节虫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角度来看,这两种现象分别属于 ( )
A.警戒色、保护色 B.警戒色、拟态
C.保护色、保护色 D.保护色、拟态
5.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很多昆虫的体色与其生活的环境一致,形成保护色,可以不被其他动物发现,但却常常被视觉敏锐、发达的鸟类捕食,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 )
A.相对性 B.依赖性 C.影响性 D.普遍性
6.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下列关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B.生物都能适应各种环境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D.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否则就会被淘汰
知识点 2 生物的活动能够影响环境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相互影响
8.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B.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
C.蚯蚓疏松土壤
D.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
9.进入黑暗环境中,猫的瞳孔会显著变大,有利于发现猎物,该事例可以说明 (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环境适应生物
10.(2020石景山期末)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初春,迎春花、连翘花竞相开放
B.酷夏,国槐树下好乘凉
C.深秋,金黄色的银杏树叶纷纷落下
D.严冬,青蛙、蛇进入冬眠
11.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 )
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 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C.蚯蚓改良土壤 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
12.下列诗句或谚语的描述,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3.在裸岩、峭壁上常常生有地衣,它能分泌多种酸性物质,加速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这种现象体现了 (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D.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14.(2020燕山一模)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举国上下高度紧张的同时,爆发于非洲之角的蝗灾,也开始慢慢向东非和南亚扩散开来。全球气候变暖的2019年冬天,叠加年初的澳大利亚超级大火,造成东非10-12月持续的大暴雨。由于这段时间正好是蝗虫幼体破土而出的时节,充分的雨水加上舒适的地面环境,蝗虫成长速度极快,最终酿成2020年1月大蝗灾。从蝗灾爆发的原因可以看出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改变环境
15.小瑞同学参观画展时,一幅油画吸引了他的注意。画中一只小鸟在一朵花前悬停,鸟喙的形状非常精巧,很适于吸食花蜜。该小鸟的喙最有可能是 ( )
16.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用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现象:
(1)大树在秋天落叶是生物对环境的 ;蚯蚓能疏松土壤并能给土壤增加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 。沙棘地下根的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 环境中生活。
(2)水生生物大多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而150米以下几乎没有生物生存。请你分析:没有植物的原因是 ;没有动物的原因是 。
(3)长期生活在阴暗环境中的植物,叶片发生的变化是 。
17.(2019石景山一模) 叶(xiū),又称叶子虫。它具有六条腿,体色多为绿色,身体形态和体色与所栖息环境中的植物叶片相似。下列关于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叶属于昆虫纲的动物
B.叶发育类型属于完全变态
C.叶形似树叶这是保护色
D.叶栖息在树叶上可完全避免天敌捕食
答案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B 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如冬季雷鸟白色的羽毛与环境颜色相近,天敌难以发现;夏季则换上带有斑纹的灰褐色的羽毛,同样也与环境相适应,天敌也难以发现。
2.C 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高原空气稀薄对人生命活动的影响;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是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是“水葫芦”对生物“本地物种”的影响。
3.B 炎热的沙漠非常干旱,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一种适应;海豹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地区,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可以起到保温作用,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荒漠地区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从土壤深处吸水,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山顶树木形成旗形树冠,这说明风向影响了树的形态,属于对单向风的适应。
4.D 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是保护色;体色、形态和环境某事物相似,属于拟态。
5.A 6.B
7.C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由于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使树木周围的空气湿度增大,是生物影响环境的体现。
8.D 栽种的植物影响了风沙的活动,属于生物影响环境;森林的蒸腾作用影响了空气湿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蚯蚓的活动影响了土壤,属于生物影响环境;青蛙的绿色是一种保护色,不易被池塘内的天敌发现,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9.B
10.B 国槐树下好乘凉,凉爽说明温度较低,原因是树木能够遮挡阳光,同时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带走了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11.C 仙人掌叶特化为刺,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都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在生物学上叫拟态,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土壤中的枯枝落叶为食,并将落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是生物影响环境的典型实例。
12.D A.环境因素中的生物因素“草”影响了生物“豆苗”的生长;B.非生物因素“温度”
影响生物“桃花”开花;C.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D.黄色蝴蝶
飞入黄色的菜花中,不易被发现,蝴蝶体色和环境色彩一致,属于保护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3.A 地衣是真菌和某些单细胞藻类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共生体。真菌和藻类是生物,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14.B 15.B
16.(1)适应 影响 干旱
(2)缺少阳光 缺少食物
(3)叶片增大
17.A 观察图可知,叶身体分部,三对足,这是昆虫的特征。叶发育类型属于不完全变态。叶体色、形态像树叶,属于拟态。叶在树上并不能完全避免天敌的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