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5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5 19:1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学习目标



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准确把握“愁”的内涵。
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她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晚年,流寓南方,境遇孤苦。这种生活经历,使她词作内容分成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人物生平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
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要求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概括李清照一生的遭遇
闺阁 结婚 亡国 颠沛流离 夫死 再嫁 离异 入狱两年 凄凉的死去
创作风格
创作以靖康之难后宋朝迁都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也有说是中年)的作品。建炎三年( 1129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未赴,驻家池阳,只身驰赴建康,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殓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袭,建康形势危急,朝廷官员已开始逃亡。李清照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1132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凄。
亡国之恨、流离之痛、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这首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诗歌朗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作大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词作大意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的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况得尽呢?
整体感知
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整体感知
请找出词中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
直接入愁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寻觅无果处境冷清
心情凄苦沉痛凄厉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体现
结果
引发
眼前景
愁情
怅然若失
寻觅故国、亡夫、
昔日美好生活、家园
深入研读
思考:这三句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一连用7个叠词:
·音韵上,徘徊婉转,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感情上,层进式地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内容上,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深入研读
思考:找出词中间接抒情的句子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
诗歌鉴赏重点:(高考考点)意境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题套路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深入研读
思考:词人在间接抒情的句子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深入研读
思考: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如何理解这些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

思考: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晚年凄凉惨淡
用“淡酒”反衬 愁浓。
“淡”写出作者晚年的凄凉惨淡。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结论: 以风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愁苦的情怀。
秋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塞外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结论:雁象征怀乡和离愁

思考: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1、北雁南飞,点明时间“秋”,雁声凄切。
——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雁是旧时相识,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
——国破家亡之苦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处境。
黄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结论:梧桐细雨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视听结合
(以动衬静)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凄婉
愁苦
哀怨
深入研读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愁作结——直接抒情
愁多、愁深
词作中选取的意象以及直接抒情的两句均是表达愁情的,李清照缘何而愁呢?
深入研读
词作中选取的意象以及直接抒情的两句均是表达愁情的,李清照缘何而愁呢?
1、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2、颠沛之苦
3、亡国之恨
故国之思
课文小结
声声慢
直接抒情
手法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情感
丧夫之痛、亡国之悲、流离之苦
凄凄惨惨戚戚
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 梧桐、细雨
意境:冷清、萧瑟之境
主题思想
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


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