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落花生》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要让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而课后题作为一篇文章的组成部分,更是起到了抓住文章要点的作用,让学生从课后题入手,在探索中寻找文章真谛,在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这更能看出引领学生思考的重要性。在教学《落花生》时,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课后问题去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联系实际生活去感悟什么是“有用的人”。整堂课以课后题为引领,以读为基础,以明道理为目标,掌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维方式。
【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许地山的一篇经典叙事散文,真实记录了许地山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围绕“落花生”,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而侧重描写了“议花生”通过议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他们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对生活更有所体验和感悟。所以,这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知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时期。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课后题出发,用文本架起学生学习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有目标阅读,体会生活中的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2.赏析文中重点字词,掌握炼字艺术。
3.能够有条理性的分析问题,逐步理清思维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问题的逐步分析,由浅入深的走进文章,感悟道理。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思考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某种启示,鼓励学生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点】
依题导学,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引导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领悟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素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诗画导入
看到大家精神抖擞的样子,老师很高兴,决定送同学们两幅画(出示图片:梅、竹)这梅花和竹子从古至今被中国人所喜爱,我们常说:一花一鸟总关情,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韧不拔常常被用来比喻有节气、有骨气、有灵魂的人。像是诗人王冕则为自己的墨梅图题
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而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所描写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生读诗句)其实,同学们,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今天我们也要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从古至今,很多的文人墨客都会借事物去赞美人物的好品质,所以在课堂开始则紧扣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一花一鸟总关情。”从而开门见山的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引出课题。】
二、课题理解
大家知道什么是落花生吗?老师特意准备了一段视频,看完你就知道啦。(观看视频)(教师总结讲解:落花生指的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开在地上,而当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设计理念:从课题入手,通过一段视频,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落花生”就是“花生”。】
三、作者简介
通过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本文的作者是——?(许地山)(教师介绍许地山)那你们知道吗?许地山还有一个笔名叫做“落华生”,他为什么会起一个这样的笔名呢?又为什么对花生情有独钟呢?答案就藏在今天的课文中。
许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类有关的文章。妻子周俟松,为晚清民初诗人周大烈的六女儿。
【设计理念:作者许地山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花生精神”的人,并且课前的介绍与课后的拓展总结相对照,逐步通过学习深入作者,明白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 “落花生”对许地山先生的意义。】
四、初读课文
想要找到答案,我们首先要把文章读熟练。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老师这有几条自读要求,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要求明白,那我们端起课本开始大声朗读吧!
1.词语我来认文中的生字新词大家都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词语)“便”这个字大家可要注意了,它还有一个读音呢,是什么?(生答)
2.语句我来读这篇文章中还有不少的人物对话呢,大家能根据人物的特点进行朗读吗?先自己试一试,一会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
3.结构我来顺课文围绕“落花生”都写了哪些内容?并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学生朗读课文并交流概括内容)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从这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吗?
(土地情况、经验情况、管理情况)
(生边交流师边总结)
【设计理念:1.对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将文章读熟练,而在初读课文时要让学生根据自读要求有目的的去读书,从不同方面熟悉课文。2.随后的“词语我来认”和“语句我来读”则是逐步检查学生自读结果。因文中的人物对话较多,所以在检查朗读时,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表达。3.文章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让学生感受文章主次分明的特点,并将学习重点转移到“议花生”这一部分。4.抓住“居然”一词,感受收获花生这意料之外的惊喜,并从不同方面感悟作者的“意想不到”。】
4.抓住“居然”一词,感受收获花生这意料之外的惊喜,并从不同方面感悟作者的“意想不到”。】
五、依题导学
在本篇课文中,都有哪些课后问题引领我们进行学习呢?(学生回答)同学们,在大家的刚才的阅读中,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剩下的两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解答困惑呢?老师这有个好方法,其实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缩小范围”的方式进行解决。
【设计理念:课后习题是课文的精髓所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去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而对文章情感的探索也隐藏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1.聚焦问题一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去关注哪几个段落呢?(学生回答)接着再让我们聚焦这其中的关键语句,你找到了吗?(学生回答)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花生具有什么特点了吗?(学生回答)
2.聚焦问题二那父亲到底是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进行讨论,一会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思维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设计理念:由课后题为引导进行学习。在解决问题时采用“范围缩小”的方式,从大到小的答案范围,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在“聚焦问题一”时,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解决的问题的方式,而在“聚焦问题二”时,是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学以致用。再由课后题引申出课文的内涵,让学生在逐步的探索中感悟真理。】六、精读赏析
1.第一次评论那父亲对花生一共做了几次评论?第一次评论,父亲是怎样说的?(学生回答)大家都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课文)可是父亲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和苹果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回顾“对比”写作手法的作用,学生体会在本篇课文中父亲把花生和其他水果作对比,突出了花生的好品质。)2.第二次评论没想到,这么平常,这么不起眼的花生竟然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品质啊。所以就有了父亲对花生的第二次评论,一起来读父亲对花生的第二次评论,边读边想想,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文中的重点在于父亲对花生的两次评价,所以围绕父亲的话,以课后问题为基础,延伸出一系列的小问题,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花生精神”。通过父亲把花生与其他水果从“位置”“样子”“印象”这几方面作对比,来体会花生的高贵品质,并通过对之前课文的回顾,进一步巩固“对比”这种写作手法,从而思考在本篇文章里的作用。】
七、畅所欲言
1.大爱无言而文中小小年纪的我仿佛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作者是怎样回应父亲的呢?(生回答)那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怎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怎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吧!(学生交流)师生合作朗读,再次感悟“什么是有用的人?”
2.小爱灼灼
(1)大爱无言,奉献无声。可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呢?像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同学、朋友。(学生交流)
(2)那我们呢?怎样做一个对别人有好处,而不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设计理念:通过文中作者对父亲的回答,让学生从“大爱”“小爱”和“自我”这三方面去思考“怎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怎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在感悟“大爱”时,让学生通过填空式朗读与师生配合朗读来走进父亲的心中,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更是要感悟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我们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八、随文仿写
1.师生合作朗读。
2.书写生活情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运用下面的句式写下你的想法。
【设计理念:师生合作朗读,拓展开来学生的思维,知道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被我们赋予了不同的品质。“书写生活情”这一部分也是文中“小练笔”中的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补充句式的方法,将事物与品格相联系,进一步发现生活中不同的人格美。】
九、升华感悟
那晚,“作者一家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许地山的心上。”(师介绍许地山先生所做的事情与所说的话语,并作情感升华总结。)
【设计理念:对于父亲的淳淳教导,许地山先生更是付诸与行动之中,这与课堂开头所介绍的许地山先生的笔名“落花生”相照应,使“花生精神”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心中,也将好的品质落实于生活之中。】
十、拓展延伸
老师也想要给大家分享几句关于奉献的诗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设计理念:关于“奉献”诗句的积累,也让学生知道从古至今我们的中华美德。】
十一、课后作业
阅读老舍先生的《落花生》与周敦颐的《爱莲说》。
【设计理念:感悟老舍先生的《落花生》与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有什么不同之处,感悟莲花赋予着怎样的宝贵品质。】
十二、板书设计:
花生启志,庚戌传承
2.落花生 借物喻人
默默无闻 不慕虚荣 朴素无华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