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文明高峰
文明象征
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课标要求: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示意图
现代印度示意图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1.发祥地域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发展历程
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遗址)
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500年左右
孔雀王朝建立
鼎盛时期
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约公元前324年
阿育王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3.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3.种姓制度
被排除在种姓以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①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
②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③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④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3.种姓制度
材料研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古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③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①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
②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界限森严
职业世袭
实质: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等级制度。
实行内婚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盘。
乔达摩·悉达多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释
迦
牟
尼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4.佛教
印度
中亚
中国
朝鲜半岛、日本
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
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
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4.佛教
大河文明;农耕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