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习作《国宝大熊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收集国宝大熊猫的相关资料信息。
2、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从不同方面介绍国宝大熊猫。
3、习作的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晰,内容要清楚明白,能适当地用上一些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围绕提示的问题写一写大熊猫。
2、通过自评和互评,能用修改符号修改不准确的内容并补充新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一提起中国特有的动物,你会想到谁。对,那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魏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跟他打个招呼吧!视频:同学们,大家好呀,我是熊猫馆长——滚滚!瞧,我的好朋友们也来啦。播放熊猫视频。
(二)观察为先
师:你能介绍一下你观察到的大熊猫吗?
预设:大熊猫是黑白色的。
师:一下子抓住了大熊猫肤色特点,不过介绍的有点简单,回忆一下第一课对燕子的描写,仿照它,你能介绍得更生动吗?
师:哇,用到了之前学到的句式,一只戴墨镜的酷酷大熊猫出现在我们眼前,你给你点赞!”
(三)创设情境
师:你们说得太可爱了!没有谁能抵得住大熊猫的魅力,我们走出国门也妥妥是大明星呢,你看,东奥会上冰墩墩多受欢迎,好多小朋友们都想多了解一下大熊猫。播放问题。为此,我给大家带来一封邀请函,希望你们能够担任大熊猫解说员,将大熊猫介绍给更多的小朋友,优秀解说也会被编入咱班的《大熊猫百科》中哦!小队员们,想不想参加!不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解说员,还得掌握一些专业的知识,提前研究做好准备,禁得住小朋友们的问题轰炸,课前,老师通过问卷星调查了每个小组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小组长上台补充。师:这么多问题,可是咱们没有养过熊猫,怎么解决呢?明确:搜集资料。
(四)整合资料师瞧,滚滚也为我们送来了它的名片,读一读,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呢?
预设:
老师,我能解决第三个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等地可以删掉吗?预设:不是,因为名片里说了“等地”,说明还有可能是其他地方。
明确:你真会分析,我们在介绍大熊猫的时候,必须要保证资料和内容的准确,这才是一名专业的解说员。
【内容准确】还能解决哪个问题?
预设:老师,我能解决大熊猫只吃竹子的问题,从第三行中我知道,大熊猫除了竹子,还吃肉。你的眼睛也很尖呢,筛选到了信息中的关键词,说得很准确。根据问题,筛选出我们需要的资料,是介绍大熊猫的第一个方法!不过,这张名片太简单了,老师也给大家补充了一份资料,请你认真阅读,你获取了哪些新信息?
【食物|爱吃竹叶,竹笋等,有时也吃肉。
①大熊猫爱吃竹叶、竹笋,偶尔也会采食其他食物,例如玉米、南瓜、野樱桃。
②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 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也会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吃一顿,开一次"荤"。
预设:老师,大熊猫特别喜欢吃竹子,每天要吃 20千克左右,跟我差不多重呢!周宸铄:用了很专业的一个词,20千克,这种说明方法我们之前学过,是——列数字。借用资料,你的表达更清楚了。
预设:老师,大熊猫除了竹子,还会吃玉米、南瓜、野樱桃呢!你又补充了一个信息,看来我们国宝的饮食很健康呀!
预设:哇!开一次荤,这个新鲜的词从此是你的了。但是剩下的一条信息,你们怎么不用呢?原来,是呀,重复的信息,我们可以删掉!
我们脑海中的资料库填充了这么多新资料,现在,你会怎么介绍这个问题呢?
预设:大熊猫特别喜欢吃竹子,成年大熊猫每天要一个小孩子那么重的鲜竹,他的食谱可健康了,还会吃玉米、南瓜、野樱桃,偶尔抓一只竹鼠为自己加个餐!
明确:经过几位解说员的不断丰富,不断补充,我们的介绍从一句话变成了一段话,这样的表达就更加清楚了。
五、小组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小组内互相介绍一下问题卡,将新增的信息补充在下面,用修改符号完善一下你的介绍吧!也可以查阅平板中的资料包,把他介绍的更清楚一些!
要注意:轮流发言,边听边记。补充信息,修改介绍。
预设:这位同学用到了首先、其次这些词,把几条单独的信息变成了一段完整的话,这样的表达真清楚,老师送给你一张熊猫贴纸!不过有时候,大熊猫也会去国外的动物园担任友好外交官哦。预设:补充了两条信息,介绍得更清楚了。你们觉得介绍的怎么样?
看到你们都笑了,为什么呀?这是谁的金点子,这么有趣!老师也给你一张贴纸!
预设:这次同学们来做评论家,你觉得修改之后的介绍怎么样?
评价一:我觉得他们组介绍的很清楚,我一听就知道大熊猫不爱运动,爱睡觉!
明确:选取了关键信息,很棒!
评价二:我觉得他们介绍的太有趣啦!大熊猫爱在树上睡觉,把树杈当成小床呢!你也有一双发现乐趣的眼睛呢,评价得有理有据!听了这么多有趣的介绍,你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解说员呢?预设:搜集的资料要丰富,这样才能表达清楚。
预设:内容必须得准确,不然就把错误的知识传播出去了预设:还得有趣一点,不然他们不爱听!大家真是跟我们的馆长滚滚想到一块去了,这些正是我们招聘解说员的标准呢,听,他还有话说呢。你想从哪些问题介绍大熊猫呢,将它写在竹节图中提示自己。
(六)评价为先整合信息:能够选择 2个方面,介绍大熊猫。
(一个方面一颗星)
内容准确:用词准确、科学。
表达清楚:资料丰富,语句通顺。
生动有趣:能够运用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子。好了,尽情开始开始你的创作吧!好了,同学们,落笔,课上的时间总是过得这么快。
我们一起学习了整合资料的方法,解决了小朋友们对大熊猫的疑问,课后,魏老师希望大家进一步借助资料,写完自己的解说词,投稿之前,自己先读一读进行修改、誊写。当然,如果你能把自己的介绍录制成小视频发布出来,那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了解、喜爱大熊猫、保护大熊猫,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优秀解说词的评比。
(七)板书设计
国宝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只吃竹子吗?筛选大熊猫住在哪?内容准确大熊猫为什么是黑白色的?补充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作国宝?表达清楚大熊猫的黑眼圈有什么用?删除大熊猫爱运动吗?生动有趣
《国宝大熊猫》课后反思
在没有彻底理解教材与课标的情况下,一味地把孩子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拖拽是没有意义的,教学出发点搞错了,没有弄清自己要教的到底是什么。课堂不是用来展示的,学生不是展览品,一切的问题设置,都是建立在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的情况下,而不是简单的只想让孩子去说,用孩子装点课堂。这是我在刚开始备课时最严重的失误,一味追求新式教学,形式多样,但忽略了“一课一得”。因此,在第一次磨课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论文,深入分析了教材与课标对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与评价要求。“国宝大熊猫”这个习作,让学生把大熊猫介绍给其他人,属于介绍类的习作,教材在此之前就已经安排过很多次介绍类的习作。“国宝大熊猫”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收集、整合资料,从眼看、耳听等感性观察,提升为收集处理间接材料。本次习作要把直接观察到的结果和间接材料结合在一起,深入介绍大熊猫,要求相比以往的习作又有提高。明确了本课习作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进一步查找、整合资料进行介绍事物的习作课。要求学生将所获得的信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联句成段,不仅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人为地提高了难度,而且会限制学生的表达,背离了整合资料介绍事物的初衷。经过梳理,我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问题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加以补充,将介绍进一步丰富才是教学重难点。
据此,我在课前设置“大熊猫档案卡”,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搜集资料,并通过问卷星调查最感兴趣的问题,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信息化时代下,学生自发的进行了第一次整合资料,即根据问题筛选信息。紧接着我以大熊猫的食物为例,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梯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补充资料,会使介绍更为丰富、表达更为清楚”这一奥秘,同时明确了重复的、无用的信息应该将其删除,期间相机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介绍。这便是整合资料的方法:筛选、删除、补充。学生在掌握方法后,立刻开展小组探究,整合组员之间的搜集的资料和平板中的信息包。我提示学生轮流发言、认真倾听,这便是与他人交流中,进一步整合信息,同时自评、互评,进行了初步修改。最后的小组展评环节,我引导学生关注介绍对象是小朋友,学生自然地发现语言的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小游客、小粉丝,总结出习作标准,并利用竹节图梳理写作思路,学会谋篇布局。
本次课堂上,复习旧知采用了微课视频互动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创设了很多真实教学情境,使学生动手、动眼、用脑、动口,利用图片、游戏、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进课堂中来,延伸到生活中去,效果非常好。但是,新的技术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更加机动灵活的课堂处理技巧和应对学生课堂生成的智慧,调控课堂气氛和节奏,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而不是在“图热闹”。经过这节课的实践,我更加意识到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让我和学生都尝到了“甜头”,希望在不断学习和实操中,能够给我的课堂插上翅膀,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