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东
欧
一国扩展到多国
一、苏联:一个大国的裂变
一、苏联:一个大国的裂变
苏联模式
经济: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
思想:
成就: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期间,为击溃纳粹德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斯大林:形成苏联模式
VS
问题:
虽然工业发展很快,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某些方面还有所降低。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发展又该何去何从?
1.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权力高度集中;
实行个人崇拜。
改革势在必行!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改革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积极
局限
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①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①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②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a.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b.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搞乱了
倡导玉米运动的赫鲁晓夫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的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相杂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改革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前期 内容
评价
后期
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②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③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国防。
②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军备竞赛加重苏联的经济负担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苏联模式,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962 古巴导弹危机的刺激
勃列日涅夫
1982年逝世
契尔年科
(1984年2月-
1985年3月)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
-1984年2月)
老人政治,改革步履维艰
重新斯大林化→
搞僵了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前期 经济 内容
结果
后期 政治 内容
结果
成效甚微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改革
思考:为什么《时代周刊》用了这样的字眼?
“重启人生”
“戈尔巴乔夫背弃了列宁”
当1991年7月一个担任政府官员很长时间的人在被问及他是否是一个共产党员时,他作了很好的表述:“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P117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一、苏联:一个大国的裂变
异
同
侧重点不一:
“赫” 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商品经济和所有制。前两者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后者未见成效。
改革程度不同: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的体制,仅进行了修修补补;后者是根本性的变革,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而失败。
背景: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内容:都在政治、农业、工业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结果: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2.艰难曲折的社会改革
12
(三)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6
苏联解体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1.过程:
13
(三)苏联的解体:
2.原因:
(1)历史:
(2)直接:
(3)外因: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普京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的诞生惊醒了中国;
苏联的发展引导了中国;
苏联的强盛帮助了中国;
苏联的威胁磨砺了中国;
苏联的解体警示着中国。
结合中苏关系史,思考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苏联:一个大国的裂变
梳理中苏关系史,苏联在不同时期都深深影响着中国!
1.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农、轻、重的协调发展问题。
4.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地区间的关系问题。
二、东欧:一个地区的剧变
东欧国家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成就: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二)改革
国家 主要措施 影响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
民主德国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国家指导下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权力下放
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最早)
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权力下放,企业实行自主、自治和自负盈亏原则
工业、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
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高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东欧国家之首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三)剧变
1、原因:
2、含义:
3、表现:
①东欧各国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
③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方 式 国 家 结 局
波兰、阿尔巴尼亚 匈牙利、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政变
冲突
统一
分裂
解体
三、中国:一个民族的蜕变
确立
改革
建设
新时代
1949:建国
1954:政治
1956:经济
曲折
开创性
奠基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国民生产总值
②基础设施
③农业现代化
④创新型国家
十九大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下,农民、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
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失败!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①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
③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
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成就:
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一个大国的裂变
二、东欧:一个地区的剧变
三、中国:一个民族的蜕变
①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②艰难曲折的社会改革
③举世震惊的大国崩溃
①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③东欧的社会主义剧变
①风云际会看东方
②以史为鉴创辉煌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事态,“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为10个小时。”材料表明
A.东欧剧变发生时间短、速度快
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
C.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
D.东欧剧变是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
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垦荒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由于苏联推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B
以史为鉴。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一切 B.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C.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改变国家的政体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