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狼
第一课时 课内精练
基础过关(34分)
(一)重点字词
①顾野有麦场( ) ②其一犬坐于前( ) ③缀行甚远( )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⑤一狼径去( ) ⑥屠暴起( )
⑦弛担持刀( ) ⑧一狼仍从( ) ⑨一狼洞其中( )
(二)虚词
1.其:恐前后受其敌( ) 场主积薪其中 ( )
屠乃奔倚其下(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其一犬坐于前( )
2.之: 复投之 (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 久之 ( )又数刀毙之 ( )
3.以:投以骨 ( ) 以刀劈狼首 ( )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 盖以诱敌 ( )
(三)古今异义
1.缀行甚远 古义( ) 今义:点缀。
2.一狼径去 古义( ) 今义:到某—地方。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4.意暇甚 古义( ) 今义:意思、意义。
5.屠暴起 古义( ) 今义:强大的、又猛又急的。
6. 方欲行 古义( ) 今义:方形。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屠惧,投以骨。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二.课内精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1.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 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 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C. 一狼径去 径:径直
D. 意暇甚 暇:闲暇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投以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 恐前后受其敌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 其一犬坐于前 所欲有甚于生者
D. 久之,目似瞑 盖追先帝之殊遇
3.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A. 狼也太阴险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变化计谋能有多少啊?
B.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C. 狼也太阴险了,可是短时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D.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短时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变化计谋能有多少啊?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1.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狼三则(其三)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行室:农田中供暂时歇息的简易房子,北方俗称“窝棚”。顾:然而,可是。豕:猪。移时:指过了一段时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屠急捉之( )(2)则狼胀如牛( )
(3)股直不能屈( )(4)遂负之以归(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吹豕之法吹之。(3分)
答:
(2)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3分)
答:
5.选文中的屠夫和狼的形象与课文中的有何异同?(4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惟有少年心
⑴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⑵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摩着它的苍老。天青色的封面泛灰得很厉害,边角都磨成了弧型,突得盖不住下面的书页。封底已经没有了,两根锈光了的书钉还在坚持。几道灰白的褶痕上,模糊的姓名告诉我,这是我10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⑶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妈妈担任校长的小学里。那时的农村小学还是五年制,十岁小学毕业已经不慢了。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⑷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⑸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有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A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我不敢用力,却又很想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⑹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就压在课本上。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还记得,当时是很在意有没有把老师的讲解完整记下来,所以也不管盖没盖上课文,只是急速地写。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其实到了现在对这些课文仍然愚钝得很,何况那时年幼呢?
⑺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有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B但有多少次眉飞色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⑻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记得在学生中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学生用红笔是对老师的不敬,不能用红笔写人名。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⑼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想我以前哪里是个能在板凳上安安稳稳一坐四十分钟的孩子!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就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⑽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⑾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一本旧课本引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请阅读第(6) — (9)段,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4分)
2、请根据要求,理解文中A、B两处划线的词句。(6分)
(1)从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品析A句。(3分)
(2)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理解B处划线的词语。(3分)
3、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4、作者在文中深情回忆了自己童年的学习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那颗“少年心”。请同为“少年”的你结合本文内容和自身成长体验,谈谈对“少年心”的理解与认识。(4分)
名著阅读
阅读《西游记》片段
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2分)
(2)《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说说《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2分)。
五、语言运用
12.成都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自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魅力。现请你参与以“成都气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识城】阅读下面四则 材料,探究成都的气质特点。(用四字短语概括)(4分)
材料一: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秦汉以后一直为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千百年来向人们讲述着成都久远的过去。
材料二:成都人喜欢茶,大街小巷的茶馆、茶楼成为蓉城一景。成都人闲暇舒缓的生活心情与清茶一起飘香。
材料三:从历史上讲,数百年前湖广填四川,成都接纳了;数十年前解放军南下四川,成都欢迎了。今天去杜甫草堂,可以看到杜甫、陆游与黄庭坚同堂供奉。他们都非川人,流寓蜀中,却在这里诗意栖居,大放异彩。
材料四:《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重大盛会在成都成功举办;268户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在这里落户。成都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已分别增至28个和40个。
(2)【读人】在成都,有许多风流人物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请任选一位,模仿上句,对出下句。(宽对即可)(4分)
备选人物:杜甫 诸葛亮(孔明) 李冰 文翁
上句:锦江河畔薛涛寄相思
下句:
(3)【建言】目前,成都正在申报建设占地1616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1月20日,你作为中学生代表在城市规划大会上向林业部门领导陈述申报理由。(4分)
18.狼
第一课时 课内精练
基础过关(34分)
(一)重点字词
①顾野有麦场( ) ②其一犬坐于前( ) ③缀行甚远( )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⑤一狼径去( ) ⑥屠暴起( )
⑦弛担持刀( ) ⑧一狼仍从( ) ⑨一狼洞其中( )
①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②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③连接,文中是紧跟的意思④指从柴草堆中打洞⑤离开⑥突然⑦放松,文中指卸下⑧跟从⑨打洞
(二)虚词
1.其:恐前后受其敌( ) 场主积薪其中 ( )
屠乃奔倚其下(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其一犬坐于前( )
2.之: 复投之 (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 久之 ( )
又数刀毙之 ( )
3.以:投以骨 ( ) 以刀劈狼首 ( )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 盖以诱敌 ( )
1.其:代词,指代“狼”; 代词,指代“麦场”; 代词,指代“苫蔽成丘”的柴草堆; 代词,指代屠户; 代词,指代狼;代词,其中。 2.之:代词,指狼; 结构助词“的”; 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补充音节,无义; 代词,指狼。 3.以:把; 用; 来,表示目的; 来,用来,表示目的。
(三)古今异义
1.缀行甚远 古义( ) 今义:点缀。
2.一狼径去 古义( ) 今义:到某—地方。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4.意暇甚 古义( ) 今义:意思、意义。
5.屠暴起 古义( ) 今义:强大的、又猛又急的。
6. 方欲行 古义( ) 今义:方形。
1.缀:古义:紧跟。 2.去 古义:离开。 3. 几何 古义:多少。 4.意:古义:神情、态度。 5.暴:古义:突然。6. 方:古义:正。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屠惧,投以骨。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二.课内精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1.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D )
A. 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 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C. 一狼径去 径:径直
D. 意暇甚 暇:闲暇
【解析】“暇”译为“从容、悠闲”。故选D项。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
A. 投以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 恐前后受其敌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 其一犬坐于前 所欲有甚于生者
D. 久之,目似瞑 盖追先帝之殊遇
【解析】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起提宾语,“把”。B项“其”,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它们的,指两只狼;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它,指重修后的岳阳楼。C项“于”,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D项“之”,前者为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的。故选A项。
3.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A. 狼也太阴险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变化计谋能有多少啊?
B.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C. 狼也太阴险了,可是短时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D.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短时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变化计谋能有多少啊?
【解析】“黠”是“狡猾”的意思;“顷刻”是“一会儿”的意思;“变诈”是“诡诈手段”的意思。故选B项。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D )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解析】D.“记叙的表达方式”有误。 文章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第2课时 能力提升
一.诗歌鉴赏(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1.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1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1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狼三则(其三)
蒲松龄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释:行室:农田中供暂时歇息的简易房子,北方俗称“窝棚”。顾:然而,可是。豕:猪。移时:指过了一段时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屠急捉之( 指狼爪 )(2)则狼胀如牛( 膨胀 )
(3)股直不能屈( 大腿 )(4)遂负之以归( 背着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吹豕之法吹之。(3分)
答: 用给猪吹气的方法来给狼吹气
(2)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3分)
答: 尽全力吹了一段时间,觉得狼没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把它绑起来。
5.选文中的屠夫和狼的形象与课文中的有何异同?(4分)
两文中的屠户最后都勇敢地战胜了狼。不同的是,选文中的屠户一开始就与狼展开斗争,并表现出了他的机智聪明,课文中的屠户开始对狼还抱有幻想。两则故事中的狼都有狡猾贪婪的特点,而选文中的狼更愚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惟有少年心
⑴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⑵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摩着它的苍老。天青色的封面泛灰得很厉害,边角都磨成了弧型,突得盖不住下面的书页。封底已经没有了,两根锈光了的书钉还在坚持。几道灰白的褶痕上,模糊的姓名告诉我,这是我10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⑶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妈妈担任校长的小学里。那时的农村小学还是五年制,十岁小学毕业已经不慢了。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⑷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⑸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有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A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我不敢用力,却又很想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⑹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就压在课本上。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还记得,当时是很在意有没有把老师的讲解完整记下来,所以也不管盖没盖上课文,只是急速地写。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其实到了现在对这些课文仍然愚钝得很,何况那时年幼呢?
⑺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有人认为是“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羞”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B但有多少次眉飞色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⑻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记得在学生中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学生用红笔是对老师的不敬,不能用红笔写人名。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⑼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想我以前哪里是个能在板凳上安安稳稳一坐四十分钟的孩子!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就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⑽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⑾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1、一本旧课本引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请阅读第(6) — (9)段,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4分)
勤做笔记、当众朗读、敬畏红字、画简笔画。
2、请根据要求,理解文中A、B两处划线的词句。(6分)
(1)从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品析A句。(3分)
(A)这句话是对“我”翻动旧课本的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生动传神地(或细致生动地)写出了“我”动作的轻柔与小心翼翼,表现了重拾童年记忆的激动与喜悦心情。
(2)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理解B处划线的词语。(3分)
(B)非常得意兴奋(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3、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结构上,总结全文对童年的回忆(1分);内容上,与标题相照应(1分),点明文章主旨(1分):对童年的怀念,对少年情怀无处寻觅的感慨(1分)
4、作者在文中深情回忆了自己童年的学习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那颗“少年心”。请同为“少年”的你结合本文内容和自身成长体验,谈谈对“少年心”的理解与认识。(4分)
示例:儿时充满天真的想象,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心里装着满满的期盼与梦想,拥有乐观与热情。或许对生活和学习有着一些茫然与不解,但却更拥有无畏的勇气与自信,有着对未来无尽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念。
名著阅读
阅读《西游记》片段
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2分)
①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大战红孩儿或与红孩儿斗法皆可)
②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说说《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2分)。
示例:《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所以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可从故事情节、神话色彩、丰富的想象力、生动有趣的形象等方面作答)
五、语言运用
12.成都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自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魅力。现请你参与以“成都气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识城】阅读下面四则 材料,探究成都的气质特点。(用四字短语概括)(4分)
材料一: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秦汉以后一直为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千百年来向人们讲述着成都久远的过去。
材料二:成都人喜欢茶,大街小巷的茶馆、茶楼成为蓉城一景。成都人闲暇舒缓的生活心情与清茶一起飘香。
材料三:从历史上讲,数百年前湖广填四川,成都接纳了;数十年前解放军南下四川,成都欢迎了。今天去杜甫草堂,可以看到杜甫、陆游与黄庭坚同堂供奉。他们都非川人,流寓蜀中,却在这里诗意栖居,大放异彩。
材料四:《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重大盛会在成都成功举办;268户世界500强企业选择在这里落户。成都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已分别增至28个和40个。
答:示例:历史悠久;生活闲适;文化包容;经济开放。 (符合要求,意思相近即可) (4分,每点1分)
(2)【读人】在成都,有许多风流人物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请任选一位,模仿上句,对出下句。(宽对即可)(4分)
备选人物:杜甫 诸葛亮(孔明) 李冰 文翁
上句:锦江河畔薛涛寄相思
下句: 示例1:浣花溪旁杜甫忧国民 示例2:都江堰口李冰兴水利 示例3:武侯祠中孔明尽忠心 示例4:石室堂内文翁办公学(地点对应1分;人物与事迹扣合2分;格式符合要求1分)
(3)【建言】目前,成都正在申报建设占地1616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1月20日,你作为中学生代表在城市规划大会上向林业部门领导陈述申报理由。 (4分)
答:示例:尊敬的各位领导:今天,我有幸代表成都中学生表达我的看法。我认为①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是成都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有助于进一步展现成都的独特魅力。②大熊猫属于濒危动物,迫切需要加强保护。③成都是大熊猫的故乡,多年前已建成大熊猫繁育基地,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繁育技术研究比较成熟。④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有利于进一步改变成都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以上是我的意见,希望各位领导能够考虑,谢谢!( 称呼及自我介绍1分,理由每点1.5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3分,大意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