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
走进作者
关于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一读秋词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诵秋词,赏秋景
(一)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文有鲜明不同的画面吗?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1.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凝练而并不简陋。什么样的画面呢?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冠之。
2.课文有鲜明不同的画面吗?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课文鲜明不同的画面是“小桥流水人家”。
第二句是温馨之景,在古诗中,有时候会有“以乐景写哀情 ”的情况出现。
品秋词,悟秋思
(一)想象画面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段引自李静梅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
(二)感悟秋思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处能否将“夕阳西下”换成“旭日东升”?
明确: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一路奔波,眼看夕阳西下,却没有归宿,实在令人——伤感。
这样的夕阳之下,你看到了怎样的人,诗人称自己为——断肠人。什么是“断肠人”,他为什么会“断肠”?
明确:“断肠人 ”,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枯藤老树的萧瑟,人家的温馨,瘦马的凄凉,诗人只能游走在天涯,(天涯:天边,远离家乡的地方),看着别人家的温馨团聚,想着自己今夜无依,他不禁想起了他的家人,还有那思念的——故乡。
背景链接
马致远生活在元朝统治的中期,当时,蒙古统治者实行着严格的种族压迫政策,只是极小规模的任用汉族的文人为官。马致远作为汉族的传统文人,自然有着读书取仕的强烈愿望,也有着一腔忠君为民的伟大抱负。他曾在自己的一首散曲中说“写诗曾献上龙楼”,可见他追求功名的强烈渴望。可是,当时的马致远只是一介草民,虽然苦苦追求入仕,但是长期都没有结果。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一生坎坷的马致远,写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像他不知道西风何时吹过山岗,他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归来。他抱怨过,放弃过,也安慰自己“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他也劝说告诫自己“天叫你富,莫太奢”,但他自己信命吗,他不信。马致远在元仁宗恢复科举后,拼着68岁的高龄创作套曲《粉蝶儿》“凤凰池暖风光丽,日月袍新扇影低,雕阑玉砌彩云飞,才万里,锦绣簇华夷。”可是还没等这套曲送到元仁宗手上,马致远就死在了那个秋天。
天涯游子马致远把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景物寄予了浓浓的情感,可见“笔端无意,人寄悲欢”。
一草一木皆有情,万水千山总关情。唯有真情才能真正打动读者。今后,我们也要饱蘸浓墨,带着感情上路,让真情在字里行间流淌。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业设计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