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高一入学检测试卷
语
文
时量:120分钟
满分:100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7题。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在保护、管理好文
物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既是文物价值的彰显,也是文化的传承发展。党的十八大
翻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
创建110周年之际,总书记在给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再次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在总书记重要论述指
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新唤醒激活、弘扬光大,文物和文化遗产越来越焕发出勃勃
如
生机活力。故官博物院的“数字故官”、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天一阁的“数字古
拟
长
籍”,以“科技十”突破文物与观众的物理界限,实现观展由“浅尝辄止”向“身临其境”的
转变;从《国家宝藏》到《中国考古大会》,从《我在故官修文物》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文
物在新时代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乙。
郡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
和
茶
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丙;要营造传承中华文
期
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
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
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行进在实现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的壮丽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下,中国人民走自己的
路,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具有无比广阔的历史底墓,具有无比深厚的时代舞台!
1.某同学对以上文段中画横线的字词和课内词语进行梳理,下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注意多音字造成的误读:如“承载(zǎi)”应读成“承载(zài)”,“拮据(jù)”应读成“拮
并
据(jū)”。
B.注意形近字造成的误写:如“古籍”不能写成“古藉”,“端详”不能写成“端祥”。
C.注意形声字声旁的助读:如“氛(fèn)”是“分”作声旁,而“栈”是“戋(jian)”作声旁。
D.注意误传引起的误读或误写:如“吸吮(yǔn)”应读成“吸吮(shǔn)”,“走头无路”应
写成“走投无路”。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2022级高一入学检测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C(“氛”读“n”。)
2.B(语境体现的是突破文物和观众的物理界线,实现观展的变化,“浅尝辄止”意为“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与语境不符合;原文B处使用的是“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与
“观展”语境相符。A项“焕发”意为“光彩四射或振作”,文中指的文物活力生机光彩四射:C项“身临其境”意
为“亲身到了那个境地”,符合语境:D项“联姻”文中比喻双方或多方联合或合作。)
3.C[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定语和中心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应该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二是
语序不当,按照“历史(过去)一现在(时代)一未来”的顺序,应该选择C项。」
4.C(根据前后文内容衔接和标点符号判定为“丙处”,与前文形成“保护一挖掘一传播”的递进逻辑关系。)
5.DD项突出了文物工作者研究态度和成果,但不太贴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
观点。)
6.A(原文选自:“求是网”评论员文章《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2022年?月25日。)
7.D(符合选修课“汉墓研究”的内容,符合材料的内容和观点。)
8.C(根据下文小李更换词语提问来看,C处表达的是“不好、不恰当”的意思。“彤管流芳”用于女丧挽辞,不能
用于祝贺。)
9.B(A项理解片面,未考虑语境得体和效果:C项非语意重点,且未区别场景和对象;D项理解片面,且未区别
场景和对象。)
10.(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怡声价
(3)示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多)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
戍鼓斯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杜甫《归雁》)
注:默写诗句不是唐诗,或不属于思乡、思亲、思归、漂泊之意,不能计分。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计分。
11.D(“冠绝中原”理解错误。南州,此处泛指南方地区。)
12.B(“与这二人情况相同”推断没有根据。唐朝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此时他已饱经风霜,年近半百,
又被贬职,情绪十分低落,因此,他借扩修岳阳楼之名,以寄情消愁。宋朝膝子京庆历四年谪守巴陵,他励精
图治,把巴陵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是其治理政绩的体现。公元1078年岳阳楼又遭大
火,代理郡守郑民瞻于1079年又重修岳阳楼,他作记并赋诗抒怀。)
13.A(“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14.A(“而”都,是表并列的连词。B项,之,“它”,代词;“去”,动词。C项,于,“在”,介词;“对”,介词。D项,以,
“来”,表目的的连词;“凭借”,介词。)
15.(1)岳阳楼的地基裂开,大有倒塌的态势
(采分点:基,地基。坼,分裂,裂开。之:的,结构助词。以上词语每处1分,语意连贯1分。)
(2)其中还不够的部分,就劝说四个县邑的乡绅富豪补足。
(采分点:敷,文中为“足够”意;不敷,即“不够”,参考成语“入不敷出”。绅富,乡绅富豪。足,补足,动词。以
上词语每处1分,语意连贯1分。)
16.①《重修岳阳楼记》侧重写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过程及结果。(2分)
②《岳阳楼记》文借重修岳阳楼一事,着重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2分)
17.BE(B顶无中生有,根据红军不杀俘虏政策,罗师长的不杀不是因为“不忍”。E项“正面描写”罗东,说法错
误;赵汉生有动摇,但不能推断出“策反成功”的结果。)
18.①师长引用孟子的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在说明施行仁政(仁义之师)才能得民心。
②体现出红军和国军在为国为民立场和行动上的区别,暗含主题
③塑造了红军(红军师长)文武兼备,明辨是非,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形象。
④为劝降赵汉生,引导其反思军人信仰,动摇他作铺垫。
(答出一点给2分,任意答出2点且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计分。)
语文参考答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