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写景抒情的散文
1《春》朱自清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核
心
素
养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4.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核心素养
第二课时
盼 春1. 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叠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
2. “春天的脚步近了”“近”字用得好不好、准不准?说明理由。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 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开头扣题,在内容上,点明了春的到来。从结构上统领全篇,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内容品读
绘春1.齐读第二段,思考: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山
水
太阳
朗润(
涨(冰消雪化后春水 )
红(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
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变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 )
2.赏析:“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眼。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刚”字用得精准,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3.自由朗读课文3-7段
4.思考、讨论: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
这里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来描绘春天。
文中写了“山、水、太阳”,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
总分关系
春草图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的?
嫩嫩的
绿绿的
满是的
钻(顽强的生命力)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孩子嬉戏(排比)
写春草的可爱
(触觉)
情态:
质地:
色泽:
长势:
偷偷地(不知不觉出现的情态)
(拟人)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
跑,捉几回迷藏
2. 本段第3句用“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玩耍场景。思考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在春草图中,加入孩子们玩耍的场面,是侧面描写。通过孩子玩耍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偷偷”体现草受春的催发不经意间长出,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钻”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 ,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与“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 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句运用拟人手法,更能体现出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描写的生动使小草同人一样也具有了生命力。
味觉 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作用:不仅描绘出春花的艳美色彩,而且增强了语言的气
势及音乐美,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花的繁盛。
视觉 比喻、拟人 —— 不但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
它闪闪发光的明丽色彩。
把音响和热闹的景象全写出来了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视觉 拟人——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态
听觉、视觉 衬托花的繁茂、甜香
正面描写
视觉 比喻、排比
— 侧面描写
花朵多:
花色艳:
花味甜:
蜜蜂闹 蝴蝶飞:
野花:
本段的写景顺序:
空间顺序(树上——花下——遍地)
1.春花图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句子)?
(1)拟人,写春花多和报春的气势。
(2)比喻、排比,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
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
花香
鸟鸣:清脆、婉转
笛声:嘹亮
(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
(触觉)
(嗅觉)
(听觉)
柔、暖
(风唱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
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
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
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
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
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
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
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修辞手法
“吹面不寒杨柳风”——
“(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
比喻、拟人
拟人
春雨图
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紧密
多、连绵、细密、轻盈
薄烟
轻盈
润物:
(比喻 排比)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
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
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
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
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
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
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
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
的,在雨里静默着。
特征
恩泽
全:写范围,意境展现得相当开阔。
织:与细丝的比喻相照应。
笼: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
斜:暗写春风。
缀景:
树叶
小草
安静而和平的夜
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
地里的农民
静默的房屋
闪光
细长
(拟人)
(润物细无声)
正面
侧面
1.作者怎样描写雨中特有的景象的?
明确:雨中的景象写了两个方面:
一是雨中的自然景物——树叶和小草;
二是雨中的人间景象——雨中的行人和劳作的农民,渲染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
2.你能发现“春雨图”的写景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吗?
提示从:从“雨、树叶、小草”到“走着的人”
①由静景到动景
②由写物到写人
③由近到远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修辞
春雨图
雨多、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由静景到动景
排比、比喻、
拟人
迎春图
1. 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 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什么意思?在此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苦劳作,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赞 春1.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赞春
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
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
(春天充满活力)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又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排列有序,不能调换。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
巧用修辞手法
在朱自清的<<春>>里走了一回,我想大家一定对朱自清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为什么能把文章写得那么好,而我们却不能呢 下面我们再到他的文章里去好好探寻一番,看能不能学到一些妙招。
很好,同学们立即就发现了他的第一个秘密---
1.比喻 例: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拟人
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
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上了一层薄烟。
写作特色
《春》这篇文章在修辞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大量比喻。
什么是比喻?参考课文第5页。
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暗喻没有比喻词。
品读下面的比喻句,说说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如果把这个喻体换成能体现喜爱之情的其他事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粉尘”的细小在“形似” 上与野花差距太大,也没有“眨呀眨的”动感,不够形象,不能将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
“宝石”价值不菲,与野花“遍地是”没有共性,缺乏灵动与生机。
1.视觉
例: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听觉
例: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4.触觉
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嗅觉
例: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呵,大家确实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么快就发现了他的第二个秘密:
调动全身的各个感觉器官,用心去体验,看看他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吧。
那么除了运用修辞和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呢?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鸟儿将窠巢安在……(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对,那就是扩写…(用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来突出描绘事物的特征。)
认真观察,力求细致。
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
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比如通过联想,想象写景)。
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加文章的文采。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景物 。
如何准确形象描述景物?
这一番探寻,同学们的收获可不小吧 以后,希望大家要试着把今天学到的妙法用到你们的写作中去,让你也能笔下生花。
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春光,令人陶醉,这是因为作者的笔端饱蘸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对山水花草的细致观察,才使作者笔下的景物变得鲜活生动。
读着朱自清的《春》,我们如临春的世界。春,以其特有的隐语,开启我们的希望之门;以其特有的柔性,为我们调好人生温和却不失亮丽的底色。
课堂总结
春的寄语:
把握人生的春天
创造美好的明天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读诗结课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______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给文段中加红色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__改为_____。
(3)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有一个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请找出并解释。
【答案】(1)润湿 yùn niàng nòng 宛转 hè (2)浑 混;清 轻 (3)呼唤朋友,招引同伴(4)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
随堂练习
B 【解析】该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拟人)
C.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拟人)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___________ , ; , , 。
示例:
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 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 讲给青蛙
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 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 唱给牧童
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 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 传遍农家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再写两句。
1.抄写课后生字词,给“晕”“和”注音,并组词,形近字“潦、嘹、燎、瞭”等注音、组词。
2.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写语句,要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完成积累拓展四。(不抄题)
作业布置
春
盼春(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绘春
春草图(报春)
春花图(争春)
春风图(唱春)
春雨图(润春)
迎春图(迎春)
颂春
娃娃(新)
小姑娘(美)
青年(力)
比喻、拟人
生机
活力
希望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春
核心素养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春景。朱自清是绘景的大师,他有条不紊地对春天富有代表性的景色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使各种图景跃然纸上。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美文,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当我们进入《春》的艺术境界中,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被洋溢的诗情所感染。
二、研读课文
(一)盼春
1.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叠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
2.“春天的脚步近了”近字用得好不好、准不准?说明理由。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开头扣题,在内容上,点明了春的到来。从结构上统领全篇,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二)绘春
1.齐读第二段,思考: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山朗润(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变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 )
水涨(冰消雪化后春水 )
太阳红(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
2.赏析:“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刚”字用得精准,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3.自由朗读课文3-7段。
4.思考、讨论: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
明确:总分关系。这里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来描绘春天。文中写了“山、水、太阳”,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
5.③--⑦段绘春部分描绘了什么景物?
明确:草、花、风、雨、人
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不能根据③-⑦段绘春部分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
如:____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
(1)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明确:偷偷、钻→旺盛的生命力;嫩嫩、软绵绵→草的质地;绿绿→颜色;一大片一大片……→草的长势(叠用形容词→细致描绘春草的生机)
(2)本段第3句用“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玩耍场景。思考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明确:在春草图中,加入孩子们玩耍的场面,是侧面描写。通过孩子玩耍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花图
(1)春花图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句子)?
明确:①拟人,写春花多和报春的气势。
②比喻排比、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③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④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2)春花图的特征是什么呢?写作手法上是什么呢?是从什么角度和顺序去写的呢?
明确:花朵多:视觉 拟人——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态
花色艳:视觉 比喻、排比
花味甜:味觉 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以上是从正面来描写的。
蜜蜂闹 蝴蝶飞:听觉、视觉 衬托花的繁茂、甜香— 侧面描写。把音响和热闹的景象全写出来了,不但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它闪闪发光的明丽色彩。
本段的写景顺序:空间顺序——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写作手法:正面与侧面相结合,虚实结合。
●春风图(风唱春)
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明确:“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柔、暖(触觉)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香(嗅觉)
鸟鸣:清脆、婉转;笛声:嘹亮(听觉)
修辞手法:“吹面不寒杨柳风”—— 引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春雨图
(1)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抓住春雨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雨多,“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二是轻柔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2)作者怎样描写雨中特有的景象的?
明确:雨中的景象写了两个方面:一是雨中的自然景物——树叶和小草;二是雨中的人间景象——雨中的行人和劳作的农民,渲染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
(3)你能发现“春雨图”的写景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吗?
提示从:从“雨、树叶、小草”到“走着的人”
明确:①由静景到动景;②由写物到写人;③由近到远
●迎春图
(1)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什么意思?在此有什么含义?
明确: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苦劳作,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6.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画,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顺序) 写作手法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与开头呼应
7.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烘托了迎春图。
(三)赞春
1.这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这三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了它的“新”“美”“充满活力”。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又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排列有序,不能调换。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写作特色
1.巧用修辞。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
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明确:“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2.炼字精美。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明确: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明确:“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却已含蓄地写出了春风。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5)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得青。
(6)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也赶趟儿似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调动感官。
视觉: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听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嗅觉 :风里带着泥土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
触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修饰扩写。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鸟儿将巢安在……(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5.韵律优美。
阅读文章后,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韵律美的吗?
明确:(1)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2)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增添了音乐美感;
(3)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词,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思考:《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明确:①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
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
③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
④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五、课堂小结
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春光,令人陶醉,这是因为作者的笔端饱蘸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对山水花草的细致观察,才使作者笔下的景物变得鲜活生动。
读着朱自清的《春》,我们如临春的世界。春,以其特有的隐语,开启我们的希望之门;以其特有的柔性,为我们调好人生温和却不失亮丽的底色。
六、读诗结课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七、随堂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______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给文段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__改为_____。
(3)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有一个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请找出并解释。
【答案】(1)润湿 yùn niàng nòng 宛转 hè (2)浑 混;清 轻 (3)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4)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拟人)
C.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拟人)
B 【解析】该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再写两句。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 , ; , , 。
示例:
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 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 讲给青蛙
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 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 唱给牧童
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 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 传遍农家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给“晕”“和”注音,并组词,形近字“潦、嘹、燎、瞭”等注音、组词。
2.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写语句,要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完成积累拓展四。(不抄题)
板书设计:
图景美——抓住景物特征表现景物情状
结构美——“总分总”式;巧妙的构思
情感美——盼-爱-赞
修辞美
春 语言美 炼字美
韵律美
烘托 正面与侧面结合
呼应 动静结合
手法美 写景方法灵活 虚实结合
感官结合
远近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春》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文学常识填空。(3分)
本文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系江苏省扬州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诗人、学者、_______战士,他的代表作有诗文集《绿》散文集《 》《荷塘月色》等。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 ”,刚起头儿, , 。
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0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hóu( ) 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窠巢( ) hóu咙( ) 应和(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酝酿”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卖弄”为贬义词。
B.“呼朋引伴”“繁花嫩叶”两个词语结构相同。
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一句中,“牧童”“短笛"是名词,“这”是指示代词,“嘹亮”是形容词,“响”是动词。
D.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柔和欢快的春风图。
(5)“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为什么?(2分)
4.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时的重音,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B.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D.在雨里静默着
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B.朗润(明朗润泽) C.卖弄(向别人讨好) D.宛转(形容歌声抑扬动听)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B.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D. 散文《春》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作品。
7.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8.下面一段话的顺序已被打乱,如将其还原,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②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③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9.2020春晚开场舞《春潮颂》“五彩缤纷人欢腾,扭起秧歌迎新春”拉开了新年的序曲;一声春雷,唤醒了万物:草儿绿了,杏花开了,燕子来了……同学们,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10分)
(1)【春之别称】人们对春天的称呼特别多,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两个。(2分)
(2)【春之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段节气歌中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其中有一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请你写出它的名称,并用一句话表达你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3分)
(3)【春之诗词】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诗词大会上,命题老师出示了下列两幅图片,请你为其配上恰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名句。(2分)
① ②
(4)【春之赞歌】朱自清在《春》中这样描写野花:“(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请仿照该句的句式描写一种春天的事物。(3分)
二、阅读理解(2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节选自朱自清《春)
【乙】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别于艳阳春的另一种美。如果说春天的美美在百卉争妍。那么初夏的美就美在万类竞绿。该用什么词来简括初夏的景色呢?“绿肥红瘦”?不,那写的是暮春花事;“绿暗红稀”——这才差不离!“绿”而“暗”,形容绿的浓重;“红”而“稀”,可见芳华渐渐褪了,但还不是绝无。在哪儿呢?我放眼向四周搜索,哎,找到了,田沟边那丛野蔷薇,不正星星点点地开着几朵小红花么?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近乎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遭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再看那绿,却是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绿得况,绿得酣,绿得触目生凉,绿得照人如濯;一时凝望出神,仿佛整个天空都被染绿了呢。
沐浴在这片浓绿之中,思想的触须渐渐游动,游向生活的深处。绿,这不就是青春的颜色吗——我想。可是,为什么有人赞美生命常绿,有人却哀叹绿鬓易调?哦,后一种人大概只是从生理角度去估量个人生命的长度。他们不懂得:红颜会消退,须发会斑白,思想却可以永葆青春,因为思想能从时代之树的根茎里不断地汲取水分,化合阳光,组成新的叶绿素。他们也不懂得:个人的生命可以溶入事业的大海,把渺小织进浩瀚,使短暂化为永恒。对于“青春不再”、“人生无常”之类的感喟,雷锋回答得最好:“人的生命是无限的”。这句富于革命哲理的豪语,在最精辟的意义上说出了人生的价值,补充并深化了歌德的名言——“生命之树常青”含蕴的真谛。你没见,去年姑娘们精心栽植的两行新柳,今年不已经在河沿盈盈学舞了么?瓜圃也没辜负人,那几排新种上的番茄秧,前天傍晚都在贪婪地吮吸社员们浇灌的水,发出“咕唧咕唧”的响声,此刻已在晚风中点头簸脑,摇曳生姿了。黄瓜秧长得更快,几条嫩瓞(dié,小瓜)不久前还在叶底伸头探脑,怯生生地,今晚居然昂首挺肚,在架上打起秋千来了。社员们的心血和汗水渗进了幼苗,幼苗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日长夜大,吐叶开花,终于结出丰硕的瓜果,奉献给它们的主人。
——节选自陈一凡《初夏》
1.对【甲】文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比喻句不能颠倒顺序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
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
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
2.【甲】文句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仿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甲】【乙】两文都写到花,但两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请结合下面的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6分)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田沟边那丛野蔷薇,不正星星点点地开着几朵小红花么?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近乎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遭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1分)
送春(节选)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串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④“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兴,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⑤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了吗?”
⑥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⑦我知道,春归去了。
⑧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着。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chán)风僽(zhòu),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糜花事尽”,我是总不知荼糜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⑨僝僝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着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怎样理解画线句“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温馨提示:抓住二月兰的特点作简要概括。)(3分)
2.第③段中提到兰花,有什么作用?(温馨提示:抓住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联想到衬托手法,并领会其作用。)(4分)
3.本文题目是“送春”,却用较大篇幅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温馨提示:紧扣题目,特别是读文章时注意后半部分所突出的“送春”的内容,把握二月兰在本文的作用。)(4分)
答案与解析
一、
1.散文家 民主 背影
2.略
3.(1)kē 喉 hè
(2)清风 轻风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 A
(5)“抚摸”一词用得好。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
4.B(重音应落在“嘹亮”上。)
5.C〔解析: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6.B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缺宾语,可在“道德”后加“建设”。C项缺主语,删掉“经过”或“使”。D项句式杂糅。
7.C
8.C
9.(1)(示例)三春、九春、芳春、阳春。
(2)清明。人们通过踏青、扫墓之类的活动祭祀祖先和英烈等,表达怀念、感恩之情。
(3)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示例)蝴蝶舞在花丛中,像花瓣,像树叶,还飘呀飘的。
二、
(一)
1.B
2.不可以。由花的甜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果实不是实写。如果去掉“仿佛”,就成了实写。
3.甲文写花运用了正面描写,通过描写桃花、杏花、梨花,来突出春花色彩艳丽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乙文写花属于侧面描写。乙文主要通过对初夏“绿”的描绘,表达对生命常绿的认识和感慨。
(二)
1.二月兰生长范围广,到处都是;开得迅猛,“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色彩灿烂,“如火如荼”“尽情尽兴”,“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
2.衬托二月兰“地位卑下”,不事张扬,“不动声色”,却能尽情尽兴地迎春、伴春、送春的特点。
3.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做铺垫,更显它忠心、执着的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
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对其进行赏析。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盼春
1.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
2.“春天的脚步近了”近字用得好不好、准不准?说明理由。
明确:
3.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二)绘春
1.齐读第二段,思考: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
2.赏析:“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刚”字用得精准,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3.自由朗读课文3-7段。
4.思考、讨论: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
明确:
5.③--⑦段绘春部分描绘了什么景物?
明确:
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不能根据③-⑦段绘春部分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
如:____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
(1)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明确:
(2)本段第3句用“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玩耍场景。思考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明确:
●春花图
(1)春花图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句子批注)?
(2)春花图的特征是什么呢?写作手法上是什么呢?是从什么角度和顺序去写的呢?
明确:
●春风图(风唱春)
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明确:
●春雨图
(1)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明确:
(2)作者怎样描写雨中特有的景象的?
明确:
(3)你能发现“春雨图”的写景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吗?
提示从:从“雨、树叶、小草”到“走着的人”
明确:
●迎春图
(1)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什么意思?在此有什么含义?
明确:
6.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画,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顺序) 写作手法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7.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
(三)赞春
1.最后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
二、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了________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特色
1.巧用修辞。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
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明确: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明确:“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
2.炼字精美。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明确: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明确: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
(5)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
(6)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明确:
3.调动感官。
视觉:
听觉:
嗅觉 :
触觉 :
4.修饰扩写。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鸟儿将巢安在……(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5.韵律优美。
阅读文章后,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韵律美的吗?
明确:(1)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2)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增添了音乐美感;
(3)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词,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思考:《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明确:①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
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
③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
④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四、读诗结课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随堂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______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给文段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__改为_____。
(3)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有一个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请找出并解释。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拟人)
C.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拟人)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再写两句。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 , ; , , 。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给“晕”“和”注音,并组词,形近字“潦、嘹、燎、瞭”等注音、组词。
2.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写语句,要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完成积累拓展四。(不抄题)
【课后导练】
阅读《春》选段,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 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 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①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依次概括选文所描绘的三幅图景。
春草勃发图→ 图→ 图。
2.将①-④句的文字按原文顺序排序。
3.赏析下面词句的表达效果。
(1)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花、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掉?为什么?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作者写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描绘。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什么?
5.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梳理文中字词并多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红笔标记你所喜欢的句子,并批注你喜欢它的理由。
3.标记文中你认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对其进行赏析。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盼春
1.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叠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
2.“春天的脚步近了”近字用得好不好、准不准?说明理由。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开头扣题,在内容上,点明了春的到来。从结构上统领全篇,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二)绘春
1.齐读第二段,思考: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山朗润(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变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 )
水涨(冰消雪化后春水 )
太阳红(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
2.赏析:“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
“刚”字用得精准,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3.自由朗读课文3-7段。
4.思考、讨论:第2自然段与3-7自然段存在着什么关系?
明确:总分关系。这里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来描绘春天。文中写了“山、水、太阳”,总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整体轮廓。
5.③--⑦段绘春部分描绘了什么景物?
明确:草、花、风、雨、人
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不能根据③-⑦段绘春部分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
如:____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
(1)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描绘春草?描绘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明确:偷偷、钻→旺盛的生命力;嫩嫩、软绵绵→草的质地;绿绿→颜色;一大片一大片……→草的长势(叠用形容词→细致描绘春草的生机)
(2)本段第3句用“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玩耍场景。思考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明确:在春草图中,加入孩子们玩耍的场面,是侧面描写。通过孩子玩耍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春花图
(1)春花图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句子)?
明确:①拟人,写春花多和报春的气势。
②比喻排比、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③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④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2)春花图的特征是什么呢?写作手法上是什么呢?是从什么角度和顺序去写的呢?
明确:花朵多:视觉 拟人——各种花竞相开放的情态
花色艳:视觉 比喻、排比
花味甜:味觉 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以上是从正面来描写的。
蜜蜂闹 蝴蝶飞:听觉、视觉 衬托花的繁茂、甜香— 侧面描写。把音响和热闹的景象全写出来了,不但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它闪闪发光的明丽色彩。
本段的写景顺序:空间顺序——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写作手法:正面与侧面相结合,虚实结合。
●春风图(风唱春)
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请分析,“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明确:“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柔、暖(触觉)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香(嗅觉)
鸟鸣:清脆、婉转;笛声:嘹亮(听觉)
修辞手法:“吹面不寒杨柳风”—— 引用;“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拟人;“(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春雨图
(1)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抓住春雨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雨多,“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二是轻柔细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2)作者怎样描写雨中特有的景象的?
明确:雨中的景象写了两个方面:一是雨中的自然景物——树叶和小草;二是雨中的人间景象——雨中的行人和劳作的农民,渲染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
(3)你能发现“春雨图”的写景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吗?
提示从:从“雨、树叶、小草”到“走着的人”
明确:①由静景到动景;②由写物到写人;③由近到远
●迎春图
(1)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
(2)“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什么意思?在此有什么含义?
明确: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苦劳作,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6.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画,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顺序) 写作手法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与开头呼应
7.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明确: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地烘托了迎春图。
(三)赞春
1.这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这三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了它的“新”“美”“充满活力”。
2.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又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排列有序,不能调换。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二、主题思想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特色
1.巧用修辞。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
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3)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6)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明确:“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2.炼字精美。
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明确: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明确:“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却已含蓄地写出了春风。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5)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得青。
(6)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也赶趟儿似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调动感官。
视觉: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听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嗅觉 :风里带着泥土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
触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4.修饰扩写。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鸟儿将巢安在……(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5.韵律优美。
阅读文章后,你能简要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韵律美的吗?
明确:(1)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
(2)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增添了音乐美感;
(3)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词,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添了语言的韵味,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思考:《春》是我们学过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作者把文章写得如此之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明确:①观察细致,留心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特征。
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生动形象。
③调动人的感觉器官,使难写的事物形象突出。
④在平日学习中,要勤观察、抓特征、多揣摩、多练笔、多读书、活运用。
四、读诗结课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随堂练习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rùn shī______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______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给文段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_____改为_____。
(3)解释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有一个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请找出并解释。
【答案】(1)润湿 yùn niàng nòng 宛转 hè (2)浑 混;清 轻 (3)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4)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拟人)
C.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拟人)
B 【解析】该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再写两句。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 , , ; , , 。
示例:
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 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 讲给青蛙
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 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 唱给牧童
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 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 传遍农家
六、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给“晕”“和”注音,并组词,形近字“潦、嘹、燎、瞭”等注音、组词。
2.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写语句,要求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完成积累拓展四。(不抄题)
【课后导练】
阅读《春》选段,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 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 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①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依次概括选文所描绘的三幅图景。
春草勃发图→ 图→ 图。
春花竞放图→春风和煦图
2.将①-④句的文字按原文顺序排序。④②①③
3.赏析下面词句的表达效果。
(1)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换成括号中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不好。“偷偷地”写出了春草悄然而生的情景,给人不知不觉的感觉。“钻”形象地表现了春草冲破土层的劲,让人看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两个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人的情感,富有理趣,让人喜爱。括号里的词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三个比喻分别对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以及后面的“桃儿、杏儿、梨儿”。
(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花、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掉?为什么?
“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不能删掉。这句话是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虚写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图。如果删掉,就变成实实在在的画面,与实际不符,也没有丰富的想象意味。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运用拟人,将蜜蜂人格化,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运用拟人、引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
4.作者写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描绘。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什么?
从触觉的角度来描写春风,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
5.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烘托了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气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