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再塑生命的人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再塑生命的人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7 21:0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同学们,你们认识海伦·凯勒吗?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顽强成长的足迹,去认识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导入新课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揣摩文中重要词语,加深阅读体验。
2.掌握记叙文中先叙后议的好处;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学习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体会莎莉文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艺术。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学习目标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她在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学会了阅读、写作,上了大学。一生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曾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主要作品有《我的生活》《我的老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李汉昭译。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想向常人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创作背景
搓捻 企盼 繁衍 迁徙
遐想 拼凑 绽放 截然
花团锦簇 疲倦不堪
cuō niǎn

yǎn

xiá
còu
zhàn
jié

kān
字词梳理
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截然不同:界限分明,完全不同。
疲倦不堪:非常疲乏,难以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为“我” 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有了求知的欲望,心中充满喜悦。
第一部分(1~5):写莎莉文老师来“我”家任教的第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第二部分(6~13):写莎莉文老师教育“我”,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事物都有名称。
感悟文本
1.在莎莉文老师到来前后,海伦·凯勒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愤怒、苦恼、迷茫、对生活失去希望
学会了正确拼写单词,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感受到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感到自己是幸福的孩子。
精读文本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塑造小海伦的?
逐步引导她认识具体事物
莎莉文老师送“我”布娃娃,教“我”拼写单词
启迪“我”的求知欲
教“我”学会写“水”
3.在第11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说明了什么?
去井房之前,作者处在黑暗而沉寂的世界中,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去井房后,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了“水”这个词表达的具体内容,也让她第一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说明老师的教育艺术的成功。
4.课文详写了“再塑生命”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一说。
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水”的过程并不顺利。海伦总是把“杯”和“水”搞混。莎莉文老师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的游戏,分散海伦的注意力,平息她烦躁的心情。然后带海伦·凯勒到井房散步,让她把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面,感受水在手上流过,在她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次次拼写“water”,使她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就是流过手上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样才让海伦认识了水。
5.读了本文,你认为莎莉文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海伦是怎样的一个学生?
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出色的老师。
海伦是一个聪明、好学、坚毅而又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女孩。
1.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字面: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内容:文中指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意义: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合作探究
(1)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才能像航船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一样,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2.品析句子。
(2)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说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哑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幸福,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3)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强烈抒发了“我”在求知中获得的幸福体验。“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了强烈的爱,对生活有了幸福的感受,从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写作特色
1.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作者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文章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以“我”的感受来刻画人物,展开描写,挥洒自如,行文自然流畅。
2.文笔精美,感情真挚。
本文语言精美而流畅,感情真挚而深沉。文章的每一句话都饱含作者的爱和感激,诗一样优美的语言是她内心真情的流露,也因此而感动了读者。
再塑生命的人
莎莉文老师
教“我”认识事物
爱心博大
教育有方
海伦 凯勒
热爱生活
敏而好学
坚韧不拔
主观努力
共创奇迹
文章结构
海伦用自己坚强不屈的精神昭示了残疾人的尊严,她是残疾人的榜样。请大家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苦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例。
贝多芬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谱写《命运交响曲》,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失聪……
——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
拓展延伸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海伦·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