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热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第16章第3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质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出物质的热学属性,从而提出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是热量计算的基础。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我确立教学目标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提出问题。
(2)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3)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现象。
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并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我确立教材的难点是:
比热容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比热容》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课题,学生们已具备基本的实验探究能力。
3、比热容是学生接触到的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学生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教师要抓住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适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4、学生已初步掌握了物理概念教学中由定义到公式再由公式推出单位基本思想。
三、教法、学法
教法分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法分析: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观察、讨论、分析获得新知。
下面我着重来分析一下教学程序,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从以下八个方面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为什么河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温度不一样?这说明什么?让学生做猜想…
(我认为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知物理来源于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提供素材、引导猜想
学生对问题的猜想是片面的,甚至盲目的,此时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来建立物质吸收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之间的联系。
1、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容哪个吸收热量多?
2、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烧热成温水,哪个吸收热量多?(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继续提问)对于不同的物质,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引出探究课题: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由于本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综合考虑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1、明确实验目的
2、讨论研究方法(根据实验目的如何控制变量)
3、选择什么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用什么工具加热?
4.怎样确定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5、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内容
(四)学生实验,收集数据
根据实验目的和观察内容我在探究报告设计以下2个记录表格:
表1 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比较升高的温度/℃
水 沙子(煤油)
升高的温度/℃
表2 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的时间/S
水 沙子(煤油)
加热的时间/S
(本实验属定性探究,只需学生将观察结果在下列表格中填“相等”、“不相等”、“多”、“少”等,同时验证猜想。
(五)分析论证,引入概念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广到其他物质,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一般性结论。然后向学生指出,为了表示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和温度变化量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的性质而引入比热容这一物理量。
(六)类比分析、理解概念
1、比热容的定义
提出问题:如何科学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性质呢?
引导学生分析: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也相同,而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类比密度、速度、功率定义方法引出比热容定义。
2、比热容的单位
教材直接给出比热容单位比较生硬,我是这样处理的: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得到表达式,根据表达式中Q吸、 m、 t 的单位,得出c的复合单位。这也是物理概念教学引出单位常用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单位由来和记忆单位。
3、查比热容表,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1)任选一种物质,让学生在表中查出它的比热容,并说明表中数据所表明的物理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看看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
(3)通过比热容表发现水的比热容较大,反映了水的什么热学性质?
设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大的含义:
①在质量和温度变化相同时,水比其他比热容小的物质吸热(放热)多
②在质量和吸热(放热)相同时,水比其他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变化小
学生明确了水的比热容大的含义后,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特性实际应用
(七)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1)散热器取暖,热水袋取暖
(2)发动机用冷水降温、电脑CPU水冷系统
(3)水稻育秧如何防冻
(4)让学生观看视频天气预报,比较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温差?
(5)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6)三峡大坝与气候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理念。)
(7)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体现学科渗透)
2.热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八)课外探究、实践创新
1、请同学们回去后,写一篇关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2、根据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尝试解答: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水烧开(一标准大气压下),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五、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三、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4.应用:(1)热水取暖 (2)冷水降温
六、教学反思
优点:
1、注重科学探究
2、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体现学科渗透
4、体现由定义引出公式然后根据公式推导单位的物理概念教学基本思想。
不足:
1、实验交流评估环节不够充分
2、学生在实验中操作有许多不规范之处,教师指导不够。
以上是我对《比热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有不足指出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