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3)生产生活: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 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4)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主要在大江大河附近。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生产生活:石器打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3)代表性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原始社会组织 (1)原始人群: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2) 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拓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社会,再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反映。二、从部落到国家1.原始部落时代 (1)三皇传说: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2)五帝:五帝事迹较为具体,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 ” (3)遗址: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有些邦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最早的国家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政治制度 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国家管理 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夏朝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3)遗址: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 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拓展】王位世袭制下,王位的继承既有父子相传,也有兄终弟及,但均注重父系血缘关系。“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三、 商和西周 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 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2)概况:①迁都:都成多次迁移,后定于殷,也称殷朝。②文字:殷墟出土大批刻有龟甲、兽骨的文字,称“ ”。③商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 制度。④商朝的政治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3)灭亡:公元前 年,周武王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拓展】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部落的活动区域,称“王畿”,由商王直辖,是中央政权。外服是商部落以外的臣服部落,称“方国”,是地方政权。王畿与众方国的联合体称“方国联盟”。2.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史称西周。(2)分封制:目的加强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内容①周王将王畿之外广大地区,封授给 、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②诸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个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影响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辨析】西周“封帮建国”中的“封建”指分封诸侯国,是一种政治统治;封建社会中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拓展】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从分封对象看,分封对象多元化,王族是主体;从分封地域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同姓诸侯多分布在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3)宗法制:含义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内容① 继承制。②层层相宗,即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但周王是天下绝对的大宗。影响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拓展】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①积极弘扬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②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③重修家谱、祠堂有利于维护和延续中国传统姓氏文化。(4)“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 暴动”。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辨析】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的内部斗争,分别由夏桀和商纣的暴虐无道引起的。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国人暴动是因周厉王的暴政引起的,“国人”是平民,举行暴政的是平民和奴隶,所以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5)灭亡:公元前 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是基本土地制度。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2)手工业: 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拓展】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A4%E4%BB%A3%E7%A4%BE%E4%BC%9A" \t "_blank )的土地国有制度。无论是贵族占有的公田,还是劳动者占有的份地(私田),都属周王所有,是国有土地。因此,井田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图说】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左图为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右图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出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演变,工具更加光洁、精细。【P2思考】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地城极为广泛,从东北辽河流城到广东珠江流域,从西藏到台湾都有先民活动的迹,说明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有多元发展的趋势,这奠定了中华文明宏伟博大的基础【释义】氏族:氏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经历母权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F%8D%E6%9D%83%E5%88%B6" \t "_blank )和父权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8%B6%E6%9D%83%E5%88%B6" \t "_blank )两个发展阶段。【拓展】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7%E7%A6%B9" \t "_blank )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水患之苦。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图说】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拓展】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图解】内外服制度【拓展】分封制的实质——等级制度 【图说】宗法制的含义【图说】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宗法制确立的原则,只有嫡长子传宗继统才是合法的,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庶子是妾室生的儿子。【图说】“国人暴动”国人暴动 又称国人起义,是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是西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5%BF%E5%91%A8 / 510056" \t "_blank )、春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8%A5%E7%A7%8B / 982807" \t "_blank )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图说】井田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故称做“井田”。公田为贵族占用,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归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
【重难突破】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①满天星斗一新石器时代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②中原核心—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2.源远流长
(1)历史久远的旧石器文明遗存,为中华文明奠定深厚根基。
(2)悠久深厚新石器文明遗存,推进中华文明起步。
(3)数千年古国历史,促成中华文明形成。
典例1[辽宁锦州2022一模]下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 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材料两幅图片显示两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文物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B项正确;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不是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无法体现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排除D项。
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在巩固周王室统治的前提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后代 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制度
目的 进行有效的统治 保证统治的稳定
特点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诸侯享有地方实权,等级森严;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作用 巩固了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结果 由于诸侯拥有地方实权,分封制逐渐趋于崩溃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但宗法观念得到传承
相同点 都利用礼乐制度来维护其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此后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
典例2 [山西怀仁2022四模]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发生了一定变化。该变化说明
时间 主题
西周初期到中期 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 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
A.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 B.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
C.文献表述呈世俗化倾向 D.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由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到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反映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项;王臣、诸侯、贵族等事迹,也是属于统治上层,不是呈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排除D项。
三.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 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典例3 【河南汝州2022模拟】如图为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裘卫四器之一,裘卫四器的铭文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土地所有制度松动 B.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C.荒地得到大量开垦 D.血缘政治得以强化
【答案】A
【解析】根据“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可得出该记载反映出当时已经可以允许私有买卖土地,因此该贵族才能积累大量的土地,说是有井田制有所瓦解,土地所有制有所松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荒,排除C项;材料与血缘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典例4【山东济南历城第2022一模】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就有了国家性的典礼,像祭天、祭山川等。仪礼有严格规则,有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也是伦理的秩序。这反映了
A.分封制度的由来 B.家国一体的实质
C.儒法之争的根源 D.道德形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殷周以来的仪礼由家庭祭祀转向国家性的典礼,并且形成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反映的是当时对家国一体政治格局的构建,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道德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模拟测试】
1.【四川泸州2022仿真(三)】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据此推知当时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水利工程系统完善 D.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2.【重庆涪陵2022押题卷】在半坡及周边的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河姆渡、青莲岗、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B.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和蔬菜
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D.我国是最早具有完备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
3.【海南海口2022诊断】下图是陕西省西安高陵的杨官寨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发掘的髙颈彩陶壶,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同类器具十分相似。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属时代
A.处于母系氏族早期 B.用打制石器进行渔猎
C.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D.开始形成群居的聚落
4.【辽宁丹东2022二模】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A.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B.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C.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D.中华文明根源于游牧经济
5.【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一联】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 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 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6.【山东济南2022调研】据考证,商朝青铜文化不仅出现于殷商统治的中心地区,在北起辽宁、南到江西、西至甘肃、东抵江浙的边远方国也出土了许多相似的青铜器。这反映出
A.华夏文明逐渐形成 B.青铜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C.礼乐制度开始出现 D.商朝政治中心变动频繁
7.【河北邯郸2022二模】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据此可知商朝
A.民本思想开始出现 B.天命观念不断弱化
C.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8.【广东深圳2022一模】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文字: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
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B.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
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 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
9.【河南商丘2022三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所谓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此;西周建立后,往往将同姓子弟或王室成员分封至远离王畿的地方,形成以藩屏周”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 )
A.周朝对王畿地区的统治削弱 B.原本宗族聚居状态被打破
C.血缘政治的观念逐渐被淡化 D.贵族集团的利益得以平衡
10.【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如图是西周早期青铜斧,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上铸铭文“康侯”(周武王同母弟姬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对象 B.青铜斧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C.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礼乐制度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11.【河北石家庄2022模拟】西周各诸侯国的统治区域有国与野之别,其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事项,国君会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材料反映出西周各诸侯国
A.带有集体统治和部族色彩 B.未真正实施宗法制分封制
C.使西周政权趋于松散状态 D.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
12.【云南曲靖2022三模】《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13.【吉林吉林2022三调】殷商后期,各部落侯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数量增多,种类增加。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占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商王每日必定占卜,以人作为祭品,敬酬鬼神。上述这些现象体现出商朝
A.分封制度的推行 B.皇权和神权的密切结合
C.国家王权的加强 D.对方国的控制日趋严密
1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2022三联】殷商政治强调“德位合一”,实际上是把“位”的正当性归于由血缘所传递的“德”;周灭商后,周人挑战了殷人对“德”的垄断,周公认为“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一挑战旨在( )
A.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B.适应社会形态转变的需要
C.维护宗法制度的稳定性 D.践行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15.【重庆2022模拟调研】巴国,地处长江上游,多鱼盐之利,形成于商周,灭亡于战国。下图是出土自重庆涪陵小田溪M12号墓巴国晚期巴王玉组佩。玉组佩常见于中原文化礼乐制度,该玉组佩还包含楚国图腾元素玉鸟形牙饰。该随葬品可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巴国晚期等级制度严格 B.巴楚之间经贸往来频繁
C.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D.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16.【江苏南通泰州2022二模】《诗经》中将周主奉若天神之类的语言只在西周前期作品中出现。西周后期的《诗经》作品中,多有为贵族祝福、祝寿场面的描写,"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等强调本宗族兄弟团结与联合的诗句屡屡涌现。这一现象折射出
A.统治集团更加团结 B.周王不再居于宗法体系顶端
C.诸侯贵族势力崛起 D.分封制度中的等级规定森严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得出良渚古城已经能够组织进行修建水利系统,说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项正确;仅从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证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仅凭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说明水利工程系统完善,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而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A项正确;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种植粟,但不能证明普遍种植蔬菜,排除B项;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发现了粮食种植的痕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是最早具有完备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杨官寨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社会贫富分化,由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属时代出现社会贫富分化,C项正确;母系氏族早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D项中“开始形成”与史实不符。
4.【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夏、商、西周青铜器上也出现了兽面纹,其神态、形状较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有所变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多元一体,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体现不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B项;中华文明根源于农耕文明,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虎纹青铜器最为亮眼,前所未见”可知,江西地区崇尚虎纹,虎纹是其一大特色,由此可得出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江西地区的青铜文化,没有体现出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虎纹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是王权的象征,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商朝的青铜文化在各地都有出现,这说明当时商朝的影响范围已经扩展到上述地区,意味着华夏文明已经在不同地区形成,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青铜技术的变化,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而且材料本身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主旨是商朝的青铜分布范围,不能得出商朝政治中心变动频繁,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盘庚要把都城迁到殷,民众不愿搬迁,最后通过占卜的方式,要求大家遵从天命,在新都延续下去复兴先王的大业,体现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项正确;根据材料“重我民,无尽刘”可以看出是看重民众,不使我们受到伤害。有一定的民本思想,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从“恪谨天命……罔知天之断命”,可以看出遵从天命,天命观并没有弱化,排除B项;C项错在民主化,排除。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中“东土”“南土”“西土”等信息,可知商朝具备一定的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域基础,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也不能体现商代财政入的主要来源,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甲骨文是古代最早的文字,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商王的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而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则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这体现出周王室打破了地方原来宗族聚居的状态,扩大了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虽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但不代表其弱化了对王畿地区的统治﹐排除A项;周王室将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进行统治,“以藩屏周""体现了对宗室和同姓子弟的信任,没有体现周王室血缘观念的淡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原先宗族聚居的状态被打破,与贵族集团利益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康侯(周武王同母弟姬封)”和所学知识可知,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对象,A项正确;青铜斧是权力的象征,但并不能体现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排除B项;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C项;从材料中得不出礼乐制度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的结论,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国君会征询国人的意见;”可得出体现了集体色彩,根据“野人是被征服地区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可得出体现了部族色彩,A项正确;当时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西周初期国家并不松散,排除C项;民本并不是主流,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根据气候的寒暖燥湿,宽广的山谷或大河等地理条件,采取不同的建制。人民生活在其中有不同的习俗……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化,而无须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注重政令的统一,而无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以达到天下即地方, 地方即天下,体现出“因俗而治,天下一家”,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西周封建的出发点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神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贡品为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的物品;依据材料,各部落向王室缴纳的贡品呈现增多趋势,体现出各方部落对殷商王室的畏惧;商王占卜也是神化王权的体现,C项正确;分封制度的大规模推行是在西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的“皇权”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方国的控制情况,D项与材料的后半部分不相吻合,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灭商后,改变了殷商政治把“位”的正当性归于由血缘所传递的“德”的治国理念,强调德行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转变有利于缓和矛盾,构建文化认同,以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A项正确;商周时期社会形态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C项;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在巴国的坟墓中出现了常见于中原墓中的玉组佩,而且这些玉组佩上还带有楚国的图腾元素,说明巴国地区和中原以及楚国地区应该存在文化交流,C项正确;根据玉组佩信息不能说明巴国等级制度严格,排除A项;材料仅能说明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了,不能说明巴楚之间存在经贸往来,更不能说明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排除BD项。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前期把周王奉为妖神,说明对周王的崇敬,但后期多为贵族贺寿,且说宗族中的人莫如兄弟,说明西周后期诸侯贵族势力壮大,地位提升,C项正确;西周初期《诗经》推崇周王,后期多为描写贵族以及歌颂宗族弟子如兄弟,说明贵族势力逐渐崛起,未体现统治阶层更加团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法体系的内容,无法看出周王在宗法体系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到分封制的等级制度,排除D项。
(二)教 师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生活: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4)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主要在大江大河附近。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生产生活:石器打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3)代表性文化遗存(4)分布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原始社会组织 (1)原始人群: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由于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拓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社会,再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反映。二、从部落到国家1.原始部落时代 (1)三皇传说: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2)五帝:五帝事迹较为具体,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禅让制” (3)遗址: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专家认为有些邦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最早的国家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政治制度 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国家管理 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夏朝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3)遗址: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拓展】王位世袭制下,王位的继承既有父子相传,也有兄终弟及,但均注重父系血缘关系。“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三、 商和西周 1.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2)概况:①迁都:都成多次迁移,后定于殷,也称殷朝。②文字:殷墟出土大批刻有龟甲、兽骨的文字,称“甲骨文”。③商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度。④商朝的政治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3)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拓展】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部落的活动区域,称“王畿”,由商王直辖,是中央政权。外服是商部落以外的臣服部落,称“方国”,是地方政权。王畿与众方国的联合体称“方国联盟”。2.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史称西周。(2)分封制:目的加强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内容①周王将王畿之外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②诸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个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影响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辨析】西周“封帮建国”中的“封建”指分封诸侯国,是一种政治统治;封建社会中的“封建”是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拓展】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从分封对象看,分封对象多元化,王族是主体;从分封地域看,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同姓诸侯多分布在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3)宗法制:含义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层层相宗,即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但周王是天下绝对的大宗。影响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拓展】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①积极弘扬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②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③重修家谱、祠堂有利于维护和延续中国传统姓氏文化。(4)“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辨析】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都是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的内部斗争,分别由夏桀和商纣的暴虐无道引起的。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国人暴动是因周厉王的暴政引起的,“国人”是平民,举行暴政的是平民和奴隶,所以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5)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拓展】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A4%E4%BB%A3%E7%A4%BE%E4%BC%9A" \t "_blank )的土地国有制度。无论是贵族占有的公田,还是劳动者占有的份地(私田),都属周王所有,是国有土地。因此,井田制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图说】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左图为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右图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出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演变,工具更加光洁、精细。【P2思考】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地城极为广泛,从东北辽河流城到广东珠江流域,从西藏到台湾都有先民活动的迹,说明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有多元发展的趋势,这奠定了中华文明宏伟博大的基础【释义】氏族:氏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经历母权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F%8D%E6%9D%83%E5%88%B6" \t "_blank )和父权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8%B6%E6%9D%83%E5%88%B6" \t "_blank )两个发展阶段。【拓展】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7%E7%A6%B9" \t "_blank )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水患之苦。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图说】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拓展】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图解】内外服制度【拓展】分封制的实质——等级制度 【图说】宗法制的含义【图说】嫡长子继承制按照宗法制确立的原则,只有嫡长子传宗继统才是合法的,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庶子是妾室生的儿子。【图说】“国人暴动”国人暴动 又称国人起义,是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是西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5%BF%E5%91%A8 / 510056" \t "_blank )、春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8%A5%E7%A7%8B / 982807" \t "_blank )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图说】井田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故称做“井田”。公田为贵族占用,劳动者集体耕种,收获物归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
【重难突破】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
①满天星斗一新石器时代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
②中原核心—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
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2.源远流长
(1)历史久远的旧石器文明遗存,为中华文明奠定深厚根基。
(2)悠久深厚新石器文明遗存,推进中华文明起步。
(3)数千年古国历史,促成中华文明形成。
典例1[辽宁锦州2022一模]下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 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材料两幅图片显示两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文物具有相似之处,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B项正确;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不是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无法体现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排除D项。
二.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在巩固周王室统治的前提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后代 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制度
目的 进行有效的统治 保证统治的稳定
特点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诸侯享有地方实权,等级森严;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作用 巩固了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促进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结果 由于诸侯拥有地方实权,分封制逐渐趋于崩溃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但宗法观念得到传承
相同点 都利用礼乐制度来维护其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此后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
典例2 [山西怀仁2022四模]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发生了一定变化。该变化说明
时间 主题
西周初期到中期 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 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
A.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 B.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
C.文献表述呈世俗化倾向 D.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从西周建立到东周初期的历史记载,文献表述的主题由周人的天命、族群及周王朝的发展史到王臣、诸侯的家族史、贵族个人的功业事迹,反映了周王室统治的衰落,世家贵族势力发展壮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项;王臣、诸侯、贵族等事迹,也是属于统治上层,不是呈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周人尚武精神得以彰显,排除D项。
三.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 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典例3 【河南汝州2022模拟】如图为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裘卫四器之一,裘卫四器的铭文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土地所有制度松动 B.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C.荒地得到大量开垦 D.血缘政治得以强化
【答案】A
【解析】根据“记录了一庶姓贵族卫快速积累土地、财富,成长为大贵族的过程,铭文中透露出卫对‘获取大量土地’的自豪感。”可得出该记载反映出当时已经可以允许私有买卖土地,因此该贵族才能积累大量的土地,说是有井田制有所瓦解,土地所有制有所松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开荒,排除C项;材料与血缘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认识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典例4【山东济南历城第2022一模】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就有了国家性的典礼,像祭天、祭山川等。仪礼有严格规则,有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也是伦理的秩序。这反映了
A.分封制度的由来 B.家国一体的实质
C.儒法之争的根源 D.道德形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殷周以来的仪礼由家庭祭祀转向国家性的典礼,并且形成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反映的是当时对家国一体政治格局的构建,B项正确;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道德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模拟测试】
1.【四川泸州2022仿真(三)】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据此推知当时
A.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C.水利工程系统完善 D.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1.【答案】D
【解析】根据“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得出良渚古城已经能够组织进行修建水利系统,说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项正确;仅从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证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仅凭庞大水利系统并不能说明水利工程系统完善,排除C项。
2.【重庆涪陵2022押题卷】在半坡及周边的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河姆渡、青莲岗、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B.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和蔬菜
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D.我国是最早具有完备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而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A项正确;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种植粟,但不能证明普遍种植蔬菜,排除B项;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发现了粮食种植的痕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是最早具有完备农业生产体系的国家,排除D项。
3.【海南海口2022诊断】下图是陕西省西安高陵的杨官寨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发掘的髙颈彩陶壶,与山东大汶口文化同类器具十分相似。据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属时代
A.处于母系氏族早期 B.用打制石器进行渔猎
C.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D.开始形成群居的聚落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杨官寨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社会贫富分化,由此可推知该遗址所属时代出现社会贫富分化,C项正确;母系氏族早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D项中“开始形成”与史实不符。
4.【辽宁丹东2022二模】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A.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B.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C.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D.中华文明根源于游牧经济
4.【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夏、商、西周青铜器上也出现了兽面纹,其神态、形状较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有所变化,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多元一体,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体现不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B项;中华文明根源于农耕文明,排除D项。
5.【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22一联】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 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 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虎纹青铜器最为亮眼,前所未见”可知,江西地区崇尚虎纹,虎纹是其一大特色,由此可得出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介绍了江西地区的青铜文化,没有体现出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虎纹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是王权的象征,排除C项。
6.【山东济南2022调研】据考证,商朝青铜文化不仅出现于殷商统治的中心地区,在北起辽宁、南到江西、西至甘肃、东抵江浙的边远方国也出土了许多相似的青铜器。这反映出
A.华夏文明逐渐形成 B.青铜制作水平不断提高
C.礼乐制度开始出现 D.商朝政治中心变动频繁
6.【答案】A
【解析】商朝的青铜文化在各地都有出现,这说明当时商朝的影响范围已经扩展到上述地区,意味着华夏文明已经在不同地区形成,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青铜技术的变化,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而且材料本身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主旨是商朝的青铜分布范围,不能得出商朝政治中心变动频繁,排除D项。
7.【河北邯郸2022二模】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据此可知商朝
A.民本思想开始出现 B.天命观念不断弱化
C.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D.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7.【答案】D
【解析】盘庚要把都城迁到殷,民众不愿搬迁,最后通过占卜的方式,要求大家遵从天命,在新都延续下去复兴先王的大业,体现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项正确;根据材料“重我民,无尽刘”可以看出是看重民众,不使我们受到伤害。有一定的民本思想,A项错在“开始”,排除A项;从“恪谨天命……罔知天之断命”,可以看出遵从天命,天命观并没有弱化,排除B项;C项错在民主化,排除。故选D项。
8.【广东深圳2022一模】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
文字: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
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B.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田赋
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 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
8.【答案】C
【解析】根据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中“东土”“南土”“西土”等信息,可知商朝具备一定的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域基础,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也不能体现商代财政入的主要来源,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甲骨文是古代最早的文字,排除D项。
9.【河南商丘2022三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所谓内服是指王畿以内地区,即由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此;西周建立后,往往将同姓子弟或王室成员分封至远离王畿的地方,形成以藩屏周”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 )
A.周朝对王畿地区的统治削弱 B.原本宗族聚居状态被打破
C.血缘政治的观念逐渐被淡化 D.贵族集团的利益得以平衡
9.【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商王的同姓或异姓姻亲氏族主要居住于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而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则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这体现出周王室打破了地方原来宗族聚居的状态,扩大了自己的有效控制范围,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周代王室及同姓子弟虽被分封到远离王畿的各地进行统治,但不代表其弱化了对王畿地区的统治﹐排除A项;周王室将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进行统治,“以藩屏周""体现了对宗室和同姓子弟的信任,没有体现周王室血缘观念的淡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原先宗族聚居的状态被打破,与贵族集团利益无关,排除D项。
10.【安徽合肥2022最后一卷】如图是西周早期青铜斧,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器上铸铭文“康侯”(周武王同母弟姬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对象 B.青铜斧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C.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礼乐制度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康侯(周武王同母弟姬封)”和所学知识可知,同姓贵族是西周分封的对象,A项正确;青铜斧是权力的象征,但并不能体现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排除B项;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C项;从材料中得不出礼乐制度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的结论,排除D项。
11.【河北石家庄2022模拟】西周各诸侯国的统治区域有国与野之别,其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事项,国君会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材料反映出西周各诸侯国
A.带有集体统治和部族色彩 B.未真正实施宗法制分封制
C.使西周政权趋于松散状态 D.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
11.【答案】A
【解析】根据“国君会征询国人的意见;”可得出体现了集体色彩,根据“野人是被征服地区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可得出体现了部族色彩,A项正确;当时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西周初期国家并不松散,排除C项;民本并不是主流,排除D项。
12.【云南曲靖2022三模】《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
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
12.【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根据气候的寒暖燥湿,宽广的山谷或大河等地理条件,采取不同的建制。人民生活在其中有不同的习俗……注重对他们进行礼义方面的教化,而无须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注重政令的统一,而无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以达到天下即地方, 地方即天下,体现出“因俗而治,天下一家”,C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西周封建的出发点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神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3.【吉林吉林2022三调】殷商后期,各部落侯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数量增多,种类增加。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占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商王每日必定占卜,以人作为祭品,敬酬鬼神。上述这些现象体现出商朝
A.分封制度的推行 B.皇权和神权的密切结合
C.国家王权的加强 D.对方国的控制日趋严密
13.【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贡品为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的物品;依据材料,各部落向王室缴纳的贡品呈现增多趋势,体现出各方部落对殷商王室的畏惧;商王占卜也是神化王权的体现,C项正确;分封制度的大规模推行是在西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的“皇权”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方国的控制情况,D项与材料的后半部分不相吻合,排除D项。
14.【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2022三联】殷商政治强调“德位合一”,实际上是把“位”的正当性归于由血缘所传递的“德”;周灭商后,周人挑战了殷人对“德”的垄断,周公认为“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一挑战旨在( )
A.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B.适应社会形态转变的需要
C.维护宗法制度的稳定性 D.践行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灭商后,改变了殷商政治把“位”的正当性归于由血缘所传递的“德”的治国理念,强调德行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转变有利于缓和矛盾,构建文化认同,以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A项正确;商周时期社会形态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C项;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15.【重庆2022模拟调研】巴国,地处长江上游,多鱼盐之利,形成于商周,灭亡于战国。下图是出土自重庆涪陵小田溪M12号墓巴国晚期巴王玉组佩。玉组佩常见于中原文化礼乐制度,该玉组佩还包含楚国图腾元素玉鸟形牙饰。该随葬品可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巴国晚期等级制度严格 B.巴楚之间经贸往来频繁
C.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D.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15.【答案】C
【解析】在巴国的坟墓中出现了常见于中原墓中的玉组佩,而且这些玉组佩上还带有楚国的图腾元素,说明巴国地区和中原以及楚国地区应该存在文化交流,C项正确;根据玉组佩信息不能说明巴国等级制度严格,排除A项;材料仅能说明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了,不能说明巴楚之间存在经贸往来,更不能说明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排除BD项。
16.【江苏南通泰州2022二模】《诗经》中将周主奉若天神之类的语言只在西周前期作品中出现。西周后期的《诗经》作品中,多有为贵族祝福、祝寿场面的描写,"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等强调本宗族兄弟团结与联合的诗句屡屡涌现。这一现象折射出
A.统治集团更加团结 B.周王不再居于宗法体系顶端
C.诸侯贵族势力崛起 D.分封制度中的等级规定森严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前期把周王奉为妖神,说明对周王的崇敬,但后期多为贵族贺寿,且说宗族中的人莫如兄弟,说明西周后期诸侯贵族势力壮大,地位提升,C项正确;西周初期《诗经》推崇周王,后期多为描写贵族以及歌颂宗族弟子如兄弟,说明贵族势力逐渐崛起,未体现统治阶层更加团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法体系的内容,无法看出周王在宗法体系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到分封制的等级制度,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