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秦的统一1.历史条件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④ 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⑤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2.过程①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 第一个统一王朝一秦朝,定都 。 ②秦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③北击匈奴: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修筑万里长城。【解读】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目的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以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其修筑不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统洽阶缀滥用民力的产物,容易激化阶级矛盾。3.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建立 制度 ①确立皇帝制度:赢政将君主定名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建立中央与地方官制 中央:设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负责具体事 务的诸卿。 地方:废除分封制,将 制在全国推广,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拓展】秦朝官僚机构的主要特点:①中央行政体制以皇权为中心。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是为皇帝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秦半两),发行全国(3)文化:统一文字,颁行法律。 (4)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5)社会: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6)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 阴山至辽东。4.统一意义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二、秦朝的暴政1.表现 (1)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刑法严苛: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3)思想禁锢: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4)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2.结果: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概况: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3)结果: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四年的 。(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图解】从诸侯称霸到秦朝统一【图解】秦灭六国示意图【图解】皇帝玺印【图解】中央与地方官制【辨析】郡县制出现时间 郡县制不是秦始皇首创,郡县制萌芽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已经建立起县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图史】《荆轲刺秦王》《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再现了这一场景。【解读】楚汉战争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重难突破】
一、全面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产生条件
(1)经济方面: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持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2)政治方面: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方面: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从理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为这一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实行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
(2)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3)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始终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典例1[天津河东2022一模]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A.“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图片内容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建立起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这些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方面,排除A、B两项;C项太绝对,排除。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典例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2022(5月)二联]“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中“前221年的改革”表现在
A.六王毕,四海一 B.伐匈奴,筑长城
C.开灵渠,平岭南 D.废分封,行郡县
【答案】D
【解析】秦朝吸取西周分封制引发诸侯割据的教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题干内容相符,D项正确;A项指的是秦的统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C两项是维护边疆稳定,与割据无关,排除。
三、先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1.最高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实行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
3.政治体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
典例3[河北邯郸2022一模]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
A.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彰显了“大一统”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对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辖,同时,迁移民众对由游牧民族统治的疆土进行农业开发,这些做法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D项正确;秦朝在边疆和内地实施同样的管理政策,并不能体现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地方的风俗变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前,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纷争,加之秦国的暴政,全国各地的人地矛盾并不尖锐,排除C项。
【模拟测试】
1.[湖南常德2022三模]秦始皇统-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下表为部分碑文节选。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熊,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A.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2.[广东广州华南师大附中2022三模]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3.[湖南2022新高考考前二模]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
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 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
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 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
4.[湖南2022模拟(二)]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5.[浙江湖州2022选考模拟]根据考古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立即)行之;不急者,日蹙(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出秦朝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行政管理的严格高效
C.文官政治的确立 D.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
6.[山东潍坊2022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7.[福建漳平、永安2022联考]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
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
8.[福建龙岩第一中学2022四模]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配“逋亡人、赘婿、贾人”到岭南三郡戍边。次年又“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后秦始皇还征发一万五千汉族女子赴岭南“为士卒衣补”。此举旨在
A.促进岭南地区的开发 B.推动民族交流融合
C.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9.[四川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一模]秦朝在中原人多地少的狭乡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而在南方“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面积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说明秦朝
A.经济制度尚需完善 B.注重稳定边远地区
C.南方经济更具活力 D.南北地方制度有别
10.[河北石家庄2022三模]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 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11.[辽宁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上会稽山,祭大禹,命李斯立《会稽刻石》。刻石上有: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一夫一妻制等内容。这反映出秦朝
A.提倡儒家伦理道德 B.强化政治认同以扩大统治基础
C.开始调整治国思想 D.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
12.[山东泰安肥城2022仿真模拟(三)]“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13.[辽宁铁岭六校2022联考]有人认为,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了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这反映了秦朝
A.开始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B.实现了从世官制向流官制转变
C.制度的统一不利于民族的团结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4.[江苏如皋中学2022适应性考(三)]据下表所列评论, 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柳宗元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张居正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梁启超. “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时代变迁决定评价差异
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立场不同导致褒贬不一
15.[湖南2022衡阳联考(三模)]《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
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 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
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
16.[湖北2022考前押题密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戍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
A.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 B.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
C.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 D.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分别反映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秦国统治的安定繁荣以及对秦始皇的歌功颂德,秦始皇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塑造和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关东地区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秦始皇是为了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ABC项都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
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其监察权力,C项正确;提供保障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效监督丞相,体现不出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秦朝规定,命书及标注“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紧急的文书应在当日之内送完,这反映了秦朝行政管理的严格高效,B项正确;材料与皇权的至高无上、文官政治的确立无关,排除A、C两项;材料只说明对积压文书不送的行为要依法处置,不能体现严刑酷法的理念,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与移民至北部地区,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开发,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的结果,排除B项;移民北部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说明秦直道经常使用,来往车辆比较多。而秦 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北部边防,因此可知秦直道起到了加强北方地区边防的作用,B项正确;秦直道的修建是在大一统实现后,排除A项;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辖的是郡县制,排除C项;仅仅是秦直道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道路网,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体现出秦始皇通过发配“逋亡人、赘婿、贾人”、“筑长城及南越地”、“征发一万五千汉族女子赴岭南”等方式,让比较多的人员到岭南地区去进行开发或管理,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巩固中央集权,D项正确;促进岭南地区的开发是其影响,但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A项;推动民族交流融合,也是其影响,但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B项;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秦朝在南北方采取的授田有差异,是因为当时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于北方,秦朝采取因地制宣措施的体现,B项正确,排除C项;秦朝统一后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D两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完善了”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官员的行为,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一夫一妻制等内容”可知,反映了秦朝建立后进行的移风易俗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D项正确;秦朝奉行法家思想,而且材料中的举措的目的是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而非提倡儒家伦理道德,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治认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治国思想调整”,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源于《礼记 王制》的“县官”的含义是天子,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绩,于是将王朝和帝室由“公室”“王室”更名为“县官”,这里的“县官”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B项正确;秦始皇的的举措显然是一种新的天下观,排除A项;秦始皇的举措并非单纯针对王畿地区,排除C项;称号的更改并不仅仅针对基层官员,而且不属于管理举措,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通过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将整个国家开始糅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上的作用,A、B两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制度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A项正确;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而不是差异,排除B项;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没有体现褒贬不一,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可知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 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在秦朝败亡的过程中,有不少基层官吏加入反秦斗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材料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现象,C项正确;“意在”错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疆域治理无关,排除D项。
(二)教 师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秦的统一1.历史条件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④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⑤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2.过程①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 第一个统一王朝一秦朝,定都咸阳。 ②秦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③北击匈奴: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修筑万里长城。【解读】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目的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以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其修筑不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统洽阶缀滥用民力的产物,容易激化阶级矛盾。3.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确立皇帝制度:赢政将君主定名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建立中央与地方官制 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负责具体事 务的诸卿。 地方:废除分封制,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拓展】秦朝官僚机构的主要特点:①中央行政体制以皇权为中心。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是为皇帝专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秦半两),发行全国(3)文化:统一文字,颁行法律。 (4)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 (5)社会: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6)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 阴山至辽东。4.统一意义 (1)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二、秦朝的暴政1.表现 (1)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刑法严苛: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3)思想禁锢: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4)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2.结果: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概况: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3)结果: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1)时间:公元前206—前202年。(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建立西汉。 【图解】从诸侯称霸到秦朝统一【图解】秦灭六国示意图【图解】皇帝玺印【图解】中央与地方官制【辨析】郡县制出现时间 郡县制不是秦始皇首创,郡县制萌芽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已经建立起县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图史】《荆轲刺秦王》《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再现了这一场景。【解读】楚汉战争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重难突破】
一、全面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产生条件
(1)经济方面: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持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2)政治方面: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3)思想方面: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从理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为这一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特点
(1)皇权至高无上,实行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
(2)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3)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始终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典例1[天津河东2022一模]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A.“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C.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材料图片内容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建立起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这些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方面,排除A、B两项;C项太绝对,排除。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典例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2022(5月)二联]“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中“前221年的改革”表现在
A.六王毕,四海一 B.伐匈奴,筑长城
C.开灵渠,平岭南 D.废分封,行郡县
【答案】D
【解析】秦朝吸取西周分封制引发诸侯割据的教训,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题干内容相符,D项正确;A项指的是秦的统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C两项是维护边疆稳定,与割据无关,排除。
三、先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1.最高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实行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
3.政治体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
典例3[河北邯郸2022一模]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秦朝对南、北边疆的管理举措
A.蕴含“怀柔远夷”思想 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彰显了“大一统”意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对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都采用郡县制进行管辖,同时,迁移民众对由游牧民族统治的疆土进行农业开发,这些做法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D项正确;秦朝在边疆和内地实施同样的管理政策,并不能体现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地方的风俗变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前,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纷争,加之秦国的暴政,全国各地的人地矛盾并不尖锐,排除C项。
【模拟测试】
1.[湖南常德2022三模]秦始皇统-六国后数次东巡,每次都立碑刻石,下表为部分碑文节选。
秦灭六国原因 《之罘刻石》: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熊,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秦王朝的统治 《碣石刻石》∶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秦始皇的形象 《东观刻石》∶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A.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 B.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
C.强调秦灭六国的正义性 D.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
【答案】D
【解析】材料分别反映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秦国统治的安定繁荣以及对秦始皇的歌功颂德,秦始皇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论证秦朝统治的合法性,从而塑造和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关东地区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D项正确;秦始皇是为了塑造和强化政治认同,ABC项都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
2.[广东广州华南师大附中2022三模]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
3.[湖南2022新高考考前二模]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
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 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
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 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其监察权力,C项正确;提供保障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效监督丞相,体现不出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排除D项。
4.[湖南2022模拟(二)]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浙江湖州2022选考模拟]根据考古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立即)行之;不急者,日蹙(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出秦朝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行政管理的严格高效
C.文官政治的确立 D.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秦朝规定,命书及标注“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紧急的文书应在当日之内送完,这反映了秦朝行政管理的严格高效,B项正确;材料与皇权的至高无上、文官政治的确立无关,排除A、C两项;材料只说明对积压文书不送的行为要依法处置,不能体现严刑酷法的理念,排除D项。
6.[山东潍坊2022三模]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与移民至北部地区,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开发,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的结果,排除B项;移民北部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
7.[福建漳平、永安2022联考]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
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
【答案】B
【解析】“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说明秦直道经常使用,来往车辆比较多。而秦 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北部边防,因此可知秦直道起到了加强北方地区边防的作用,B项正确;秦直道的修建是在大一统实现后,排除A项;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辖的是郡县制,排除C项;仅仅是秦直道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道路网,排除D项。
8.[福建龙岩第一中学2022四模]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配“逋亡人、赘婿、贾人”到岭南三郡戍边。次年又“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后秦始皇还征发一万五千汉族女子赴岭南“为士卒衣补”。此举旨在
A.促进岭南地区的开发 B.推动民族交流融合
C.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体现出秦始皇通过发配“逋亡人、赘婿、贾人”、“筑长城及南越地”、“征发一万五千汉族女子赴岭南”等方式,让比较多的人员到岭南地区去进行开发或管理,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巩固中央集权,D项正确;促进岭南地区的开发是其影响,但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A项;推动民族交流融合,也是其影响,但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B项;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排除C项。
9.[四川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一模]秦朝在中原人多地少的狭乡授田通常为一户百亩,甚或更少,而在南方“新地”,比如洞庭郡,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面积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说明秦朝
A.经济制度尚需完善 B.注重稳定边远地区
C.南方经济更具活力 D.南北地方制度有别
【答案】B
【解析】秦朝在南北方采取的授田有差异,是因为当时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于北方,秦朝采取因地制宣措施的体现,B项正确,排除C项;秦朝统一后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D两项。
10.[河北石家庄2022三模]秦朝时凡是地方上杂居有蛮夷的,就不设郡县,而设置道。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此外还有所谓的属邦,凡臣属于秦的国家,因其故俗而治,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A.绝对服从中央进而加强集权 B.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C.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 D.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它原来有什么风俗习惯,有什么领袖都得以保存,他们甚至不用像郡县的百姓那样纳税,只要象征性地进贡一些方物特产即可”“只要顺服,秦对其内部也不加干涉”可知秦朝地方管理制度给予道和属邦一定的自治权,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完善了”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官员的行为,排除D项。
11.[辽宁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上会稽山,祭大禹,命李斯立《会稽刻石》。刻石上有: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一夫一妻制等内容。这反映出秦朝
A.提倡儒家伦理道德 B.强化政治认同以扩大统治基础
C.开始调整治国思想 D.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禁止寡妇改嫁,提倡寡妇守节,男女都要洁身自好,保护一夫一妻制等内容”可知,反映了秦朝建立后进行的移风易俗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D项正确;秦朝奉行法家思想,而且材料中的举措的目的是通过整治社会风气来维护统治,而非提倡儒家伦理道德,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治认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治国思想调整”,排除C项。
12.[山东泰安肥城2022仿真模拟(三)]“县官”一词源于《礼记·王制》天子居县内(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论。睡虎地秦简和里耶秦简中记载:秦国国君及其家室称为“公室”“王室”,秦始皇下令将“公室”“王室”的称号改为“县官”。秦始皇此举旨在( )
A.继承先秦时期的天下观 B.彰显国家一统的丰功伟绩
C.恢复对王畿地区的统治 D.加强对地方基层官员管理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指出源于《礼记 王制》的“县官”的含义是天子,秦始皇认为自己完成了统一的丰功伟绩,于是将王朝和帝室由“公室”“王室”更名为“县官”,这里的“县官”代表统一天下后的秦始皇,B项正确;秦始皇的的举措显然是一种新的天下观,排除A项;秦始皇的举措并非单纯针对王畿地区,排除C项;称号的更改并不仅仅针对基层官员,而且不属于管理举措,排除D项。
13.[辽宁铁岭六校2022联考]有人认为,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了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这反映了秦朝
A.开始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B.实现了从世官制向流官制转变
C.制度的统一不利于民族的团结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通过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将整个国家开始糅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上的作用,A、B两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制度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排除C项。
14.[江苏如皋中学2022适应性考(三)]据下表所列评论, 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柳宗元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张居正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梁启超. “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A.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时代变迁决定评价差异
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立场不同导致褒贬不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A项正确;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而不是差异,排除B项;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没有体现褒贬不一,排除D项。
15.[湖南2022衡阳联考(三模)]《汉书》记述: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据此可知,秦筑长城
A.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 B.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
C.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D.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可知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解决来自边疆的威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是保障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秦筑长城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不 利于自身的社会稳定,排除D项。
16.[湖北2022考前押题密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戍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
A.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 B.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
C.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 D.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在秦朝败亡的过程中,有不少基层官吏加入反秦斗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材料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现象,C项正确;“意在”错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疆域治理无关,排除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