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黄山奇石》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黄山奇石》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6 16:5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黄山奇石》 课型 新课
教材及学科知识本质分析 (熟手) 《黄山奇石》讲的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景区,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全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用“尤其”一词引出本课主题——黄山奇石。第二至五自然段每段各介绍一块奇石,具体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几块奇石的神奇有趣。这几段都介绍了奇石的名字和形状,但每段写法各有不同。有的段落先介绍名字,再说形状,有的则相反,这样避免了重复单调。第四段用过渡句承上启下,使段落之间更连贯紧凑。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他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针对性学情(熟手) 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
课时 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闻、名”等15个字,正确书写“南、些”2个字。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图文对照等方法,理解并积累“石盘、陡峭、一动不动”等词语。
过程 与方法 1.运用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2. 通过看图介绍、借助关键词介绍、情境介绍等方式,背通第二、三自然段,初步体会连句成段的有序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1.运用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2. 通过看图介绍、借助关键词介绍、情境介绍等方式,背通第二、三自然段,初步体会连句成段的有序表达。
核心问题(能手) 黄山奇石“奇”在哪儿?
子问题串 (设计) 1、“奇”是什么意思 2、作者介绍了哪些奇石? 3、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有什么特点 4、从哪里感受到了“仙桃石”的奇特? 5、从哪里感受到了“猴子观海”的奇特?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序列)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导入:看图,介绍黄山风景区。 教师:黄山有四绝,云海、奇松、温泉和怪石,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前来旅行呢!今天让我们跟着课文去旅行,就去看看那黄山的奇石。(板书课题。) 2.解“奇”。教师:“奇”是什么意思 (奇怪、奇特、神奇、奇妙.....) 3.读题。教师:带着对“奇”的理解,读读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赏图 书空课题 理解“奇” 生读课题 课题质疑
二 尝试阶段 1. 初读课文。 过渡:作者介绍了哪些奇石呢 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吧!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请把它们的名称圈一圈。 2.关注词语,书写生字。 第一组词语:中外闻名、风景区、安徽省、南部、秀丽神奇、尤其。 (1)引导读准。关注“名、景、省”都是后鼻音。 (2)放入句子中读- -读。 第二组词语:陡峭、翻滚、金光闪闪、奇形怪状。 (1)引导读准。 (2)变成短语读-读:陡峭的山峰、翻滚的云海、金光闪闪的雄鸡、奇形怪状的岩石。 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圈出奇石的名称 读词,读准字音 读熟词语 ,识记生字。
三 探究阶段 (1)交流:圈出的奇石的名字。 预设1:课文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板贴名称。) 预设2:还有“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 (2)发现: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这些石头的名字很有趣。 预设2:许多名字跟动物有关。 预设3:很多名字都跟“仙”有关呢! 教师引导朗读:是啊,黄山“奇石”的名字取得多有趣、多神奇!“仙桃”“仙人”“仙女”都来了,“猴子”“狮子”“金鸡”也在黄山聚会啦。(识记生字:仙)学生齐读仙石的名字。 圈出奇石的名字 思考,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有什么特点? 读一读奇石的名字 培养学生圈划关键信息的能力
四 整合阶段 黄山奇石的名字有趣、神奇,作者写得也妙趣横生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仙桃石”。 1.学习第二自然段“仙桃石”。 (1)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说说从哪里感受到了“仙桃石”的奇特 预设1:形状像个大桃子特别神奇。 教师:好像一个大桃子,这块石头真是奇特!(板书:好像。) 预设2:桃子从天上飞下来,很神奇。 教师:大石头居然能轻松自如地从天上飞下来,刚刚教大石盘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随机板书:飞、落。) 预设3:山顶上居然有一个大石盘, 真有意思!图文对照,理解词语:石盘。 (3)梳理句序:这段话先介绍奇石的名字,再说它的形状,多有条理。教师指着板书梳理,师生合作读。 (4)介绍“仙桃石”,积累语段。 ①借助板书介绍。先自己练-练,再进行介绍。②创设情境介绍。 读第二自然段 与同桌讨论,说一说 梳理句序:这段话先介绍奇石的名字,再说它的形状,多有条理。教师指着板书梳理,师生合作读。 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
五 应用阶段 教师:有位小朋友叫文文,她第一次来到黄山,就被这些奇石吸引了。走啊走啊,哟,看到那个山头上的一块大大石头很奇特,它叫什么名字呢 请你给他介绍介绍吧。 学生介绍,评价。 2.学习第三自然段“猴子观海”。 (1)创设情境,引出语段。教师:一边走一边看,文文义看到了一块有趣的大石头,瞧,在那边呢! (出示图片。) (2)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出示第三自然段。)请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画面。(3)交流画面,朗读提升。 预设:我仿佛看到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①联系生活理解词语:陡峭。教师:你觉得“陡峭的山峰”指的是什么样的山峰 可以在图中指指,也可以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②想象画面,读好第一句。 预设:我仿佛看到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呢! ①引导圈画动词(板书:抱、蹲、望),做动作理解“一动不动”。 ②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翻滚的云海”。教师:猴子怎么能望到翻滚的云海呢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猴子在陡峭的山峰上.从上往下看到的云,就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云-样,像大海的波涛上下翻滚呢! ③做做动作,读好第二句。 (4)梳理句序:这段话先介绍奇石的位置,再介绍奇石的样子,最后介绍奇石的名称。不仅有趣,也很有条理呢! (5)男女生合作读。 (6)创设情境,介绍“猴子观海”。 教师:文文旅行结束回到学校,她的同学都很好奇,“猴子观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你是文文,你会怎么介绍呢 ①学生自主练习。(引导: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板书,也可以借助图片。) ②尝试介绍给伙伴听。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感受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的奇特之处。回去试着背诵第二至三自然段,也给家里人介绍一下。 书写生字:南、些。 ①仔细观察。发现相同点:都是上下结构;发现不同点:“南”字上小下大,“些”字上宽下窄。 ②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③学生书写,反馈评价。 用自己的话介绍仙桃石的特点。 看图 指名朗读 联系生活理解词语:陡峭。 想象画面,说一说 想象画面,思考 读出感情 生观察、生汇报、生练写。 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想象,理解。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猴子观海 名字奇 形态奇 位置奇 秀丽神奇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作业设计 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图片,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得不到保证,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