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烛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谷梁传》(战国鲁人谷梁赤所著)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并称作“春秋三传”。同属“十三经”行列。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关于《左传》1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积累语文小知识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春秋·孔子)
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春秋·孔子)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春秋·孔子)
《烛之武退秦师》语境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2.烛之武被请求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语句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 做人要有智谋,还要有仁义,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夫晋,何厌之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讨论:分析烛之武身上的传统文化
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知识点回顾与总结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通假字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13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朝济而夕设版焉
军:名--动 驻扎
夜:名--状 在夜晚或连夜
亡:使动, 使……亡
鄙:以…为边境
远:形--名 远方
朝:名--状 在早晨
夕:名--状 在晚上
封:使......成为边境
词类活用
与郑人盟
阙秦以利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共其乏困
因人之利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且贰于楚也
(订立盟约;建立同盟,名作动)
(使动,使…得利)
(恩惠,好处,动作名)
(缺乏的物资,形作名)
(损害,形作动)
(使….退却)/说退、智退
(使…受损)/侵损
(使…灭亡)
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实词·一词多义
1、师
①师必退 齐师伐我,公将战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老聃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名词,军队
动词,学习
名词,榜样
名词,有某种专长的人
名作意动,以......为师
名词,老师
2.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君子博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是寡人之过也
(经过,通过,动词)
(过于,过分,副词)
(错误,过失,名词)
(犯过错,动词)
(过错,名词)
4、薄:1、如: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邻之厚,君之薄也。
5、鄙:1、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2、越国以鄙远
6、辞: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2、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3.公从之。辞曰
迫近,接近。
轻视
变薄弱
鄙陋、目光短浅
把…当作边境。
推辞
语言
推辞
3、从
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公从之
⑥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跟从
顺从,听从
顺着,随着
依从
听从
使......跟随
4、道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③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道路
道义
方法
说,讲
道路
名作动,取道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3、若使烛之武退秦师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6、若何:
7、若…何
如,似,像
第二人称代词,你,
假如,如果
如,及,比得上
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怎么办,怎么样
“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1.若
虚词·一词多义
2、且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而且,并且
将近
暂且,姑且
尚且
将要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且焉置土石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杀鸡焉用宰牛刀
⑦盘盘焉,囷囷焉
(语气词,啊)
(句末语气词,啊)
(代词,他,指老师)
(疑问代词,哪里)
(兼词,于此)
(疑问副词,何必)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之
①烛之武 是寡人之过也
②公从之
③臣之壮也/行李之往来
④许之
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垄上
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的
动词,到
代词,活用做第一人称,我
代词,代人或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代词,指佚之狐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4
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行李之往来
3、供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外交使者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那人
今:一般人的妻子
古:把……作为
今:认为
以为
行李
夫人
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乏困
古:缺乏的东西
今:精神不好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乱易整,不武。
判断句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何厌之有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许之
辞曰:“臣之壮也……”
许君焦、瑕
夜,缒而出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敢以 烦执事
(烛之武)
(晋惠公)
(烛之武)
(烛之武)
省略句
(于)
(于)
(省略主语)
(省略介词)
(省略宾语)
(之)
特殊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
(3)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______________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译文___________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____________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1.这是我的过错。
2.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3.因为郑国没有用应有的礼遇对待晋文公。
4.如果使郑国灭亡能对您有好处。
5.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特殊句式
头脑清醒,理智判断,
随机应变,隐忍不发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晋文公
郑 伯——善于纳谏(礼贤下士),勇于自责,精于言辞
秦 伯——善谋利益,善于决策,亦敌亦友,政治手腕了得
“霸主”
慧眼识才
“伯乐”
亡郑
无利有害
对秦
舍郑
无害有利
对秦
亡郑
将有大害
对秦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表面为秦-----实质为郑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表面)
(深入)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
2、援古例今----“有理”
3、逻辑清晰----“有节”
4、语言适当----“有体”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