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溪边》。
2.运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
2.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及写法,运用收集的素材尝试写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水墨画”的特点
同学们,有人说:儿童是诗,诗就是儿童。是呀,每一个儿童,天然就是一首诗!你看——(出图,配诗,读诗)请你读诗——也傍桑阴学种瓜;怕得鱼惊不应人;忙趁东风放纸鸢;不是遮头是使风。这几幅水墨画用笔简约凝练,诗句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古代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爷爷为我们儿童写的诗——齐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目。
导入课题《童年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乐于参与的读诗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读着熟悉的诗句,宛如老朋友相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以三幅图片,直观形象地将组诗这一儿童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化难为易,润物无声。
二、读出诗中画,品味诗中乐
(一)初读,整体感知《童年的水墨画》里有三首小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己读)诗句中藏着一些难读的字词,你会读了吗?
1.《林中》第一首诗,谁来读?(指生读)同学们认真听。
(1)师评价:真好,你读好了“当”这个多音字。我们一起读——“当作”。把它放在诗中读:“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2)同学互评:他把“扑腾”读得特别好!教师引导:具体说说哪里好?预设:扑腾,读好了拟声词,后面的轻声读得好。师指导朗读:“扑腾”读得轻又短,读好这个词,诗句就活起来了。请你读: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多么欢乐!
2.《江上》第二首诗,请你来读。读得真流利!“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来试试——多么顽皮!一起读:“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3.《林中》第三首诗,谁可以读好?(生评价,自评)看这个“爽”字是本课的一个难写的生字,首先要注意这个字的笔画笔顺(动图),老师准备来写这个字,你想提醒老师注意哪个关键笔画?(师范写,生书空)古人是这样写的(出示甲骨文)你看它像什么?(像一个人左右腋下夹着两盏煤油灯)这两盏灯代表明亮,雨后的松林阳光照耀,连空气仿佛都明亮起来了。来读这个词“清清爽爽”。第二个“清”和第二个“爽”,读得轻一点、柔一点,再读这个词。接着读这个词——“明明亮亮”。放到诗句中读(指生读)读得真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检测,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同时教师也对学情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多种形式随文识字,指导书写,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效链接,便于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找特点读了这三首小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这三首小诗都是用地点做题目。(板书:溪边、江上、林中)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把题目读亮、读美,请你读。它们的美各有不同。该怎样读呢?(指读,一起读)你还发现了什么?都写了不同的事。(具体说说,随机板书:钓鱼、戏水、采菇)每首诗都是六行、三句。(句式相同)每首诗都是句末押韵。(《江上》押 a 韵;《林中》押 ang 韵;《溪边》押 ing 韵)句末的字标红这首儿童诗的独特之处?(同一诗题,下有几首小诗,我们称这样的诗叫“组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三首小诗的共同之处,让学生对儿童诗这种题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总结概括三首小诗的内容,整体感知所描写的画面。
(三)品画面
同学们刚才的发现都是这首诗的特点。诗人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首先让我们跟随诗人走进第一幅童年的水墨画《溪边》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生读,说说看到的画面。(有对着溪水梳妆的垂柳、像绿玉带似的山溪、绿色的人影、红蜻蜓、鱼儿、钓鱼的小孩儿)
2、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水墨画?(色彩明丽的、绿色)
(1)为什么是绿色的?(垂柳、山溪、人影都是绿色的)
(2)人影为什么也是绿色的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中有一个神奇的字——染。(我们先来看一看“染”字的来源——播放视频)染的原意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着色,这里是人的影子落在绿绿的水面上,像是给染绿了一样。这个染字多么富有动感,在溪边这幅水墨画中都有什么会被染绿?
(蓝天、白云、花的影子都染绿,风、笑声)继续想象,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小孩钓鱼时很专注。一个“立”字用得多么传神,静静的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仿佛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一切都是安静的。)
(3)读这句诗,(“碎了”变红),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说什么碎了?(影子、镜子)诗中说“人影碎了”是怎样的画面?生活中的“碎”让人心惊,诗中的“碎”却充满乐趣。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来说)这一染,就染出了一幅由静到动的溪边水墨画,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相映成趣多么传神(图,音乐起)想象着画面,一起读——美丽的水墨画染出了童年无边的快乐!
(四)品童趣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理解了难懂的句子。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江上》,边读边想,江上这幅水墨画又活跃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中写了谁?他们在干什么?(自读后交流)在宽阔的江面上,小朋友是怎么戏耍的?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动作,“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怎么拨?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看这浪花溅得多欢,你再听,你听到了什么?那是怎样的笑声?这笑声都飞起来了,这笑声传到了哪里?这笑声飘到了江面上,随着江水传得很远很远。就在你拨我溅笑哈哈时,你看(图,后两行诗)你看见了什么?(你读出了开心。还能读出什么?读出了自豪,读出了美好的童真童趣)音乐起,读《江上》。这快乐的画面是童年抹不掉的记忆,化作一幅鲜活的水墨画。从溪边到江上,满满的开心,满满的童趣,你听一声欢叫又把我们的视线引入雨后的林中。请你读学习要求:继续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说说你在林中看到最有趣的画面是什么?
(自读后交流)
(1)生读,他们在欢叫什么?他们怎么欢叫的?听到了这欢叫声你看到了什么?这欢叫声叫得开心啊,读——(后两句)这欢叫声叫得响亮啊,读——(后两句)
(2)诗中出现一顶斗笠、一个个斗笠,(出示图片、文字)看,这就是斗笠,用来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是用竹篾或竹叶等编织而成。诗中的斗笠都指的是什么?都指的是小蘑菇吗?(具体说说哪个指的是小蘑菇,哪个指的是小朋友)这雨后的蘑菇多,采蘑菇的小朋友多,这会动的小蘑菇在不会动的小蘑菇中动来动去,多有趣啊!来,读出这动静之美。童年就像一首跳动着快乐音符的水墨画。这童年的水墨画里有溪边的欢笑——这童年的水墨画有江上的欢闹——这童年的水墨画有林中的欢叫——张继楼爷爷像这样同一主题且句式相同的小诗一共有 6 首(街头、花前、树下),它们有一个题目就是——童年的水墨画
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读出了诗歌中的画面,更读出了这幅水墨画中藏着孩子们童年的快乐和美好。板书:快乐美好
【设计意图】:
教师努力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层层递进,解决困惑,进一步感受儿童诗想象丰富、巧用修辞、语言精炼、充满童真童趣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读诗句想象画面,抓住关键字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发现《童年的水墨画》的独到之处——巧妙捕捉镜头中的人与景,在人景交融的镜头描写中体现儿童的快乐之情的写作特色,激发学生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五)作业
1、同学们,在你的童年记忆里也有这样快乐的画面吗?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仿照刚学过的这三首小诗里的句子写一首儿童诗
2. 课后继续阅读《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街头》、《花前》、《树下》。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儿童诗,感悟儿童诗特点,了解儿童诗写法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机结合,给学生创造练说与练写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垂钓
江上 戏水 快乐
林中 采摘 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