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推荐理由:本文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全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文章开头突发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作者以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举例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令人信服。“稍微”“一小片”“毫无疑问”等词准确、严密。】
第一部分(1)开篇点出文章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互相影响的。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也都”“遍布说明恐龙确实无处不在,呼应文体。】
在南极洲及地球其他大陆上发现恐龙化石,这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设问质疑,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适应南极气候却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上句承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句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说。】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漂移” 和“迁移”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如果互换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其意,就体现不出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举例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恐龙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原因。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为解释恐龙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显然,一部分恐龙正式搭乘了这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四十多亿年”“ 2.25亿年”“ 数百万年”这些数字说明了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约在2.25亿年前形成,为解释恐龙能在每一块陆地上独立存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似乎”推测判断当时的地理环境。】
推想出恐龙在2.25亿年前曾经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介绍泛大陆最初的分裂形式,空间顺序。】
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随着时间的流逝,“四部分大陆”又各自分裂,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携带”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大陆互相分离,恐龙随之分部各地,所以现在每一块大陆才会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写出南极环境变化的趋势。】
随着南极板块向南漂移,气候逐渐变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包括恐龙在内的一切生物就几乎灭绝了。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说明南极洲冰雪覆盖的特点。】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南极洲冰雪覆盖。如果再薄一些的话,就可以找很多动植物化石。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这成了大陆漂移说地方佐证。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呼应文章开头,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
第三部分(15)表明南极洲恐龙化石发现的作用,照应第一段,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8.《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理解“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②了解“板块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
③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能力目标:
①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②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③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让我们到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穴》系列、《赤裸太阳》等。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1.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意。
褶皱、潮汐、遗骸、臀、劫难、 陨石、追溯、驮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劫难:灾难、灾祸。
②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③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2.用简洁的文字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和“泛大陆”。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板块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的理论体系。
“泛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3.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说说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提出说明的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展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
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示例证明开篇提出的主旨。
第三部分(15自然段):
得出结论,结束全文。“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列数字:
①“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③“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④“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⑤“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打比方:
此外,还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上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一句让人觉得形象可感。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作比较: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六)精度课文,品析鉴赏。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
示例: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3.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再如“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七)拓展迁移。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说出对“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八)作业:
以《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