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推荐理由:本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争论不休”写出了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含量异常丰富的稀有金属铱为恐龙灭绝提供了依据。】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曾经”“可能” “也许”等词表明是在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用词很有分寸。】
引用报道说明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星球撞击地球导致。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大灭绝”“大劫难”等词表示强调,写出了灾难的危害程度大而广,语言生动形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举例说明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有人提出,恐龙灭绝也可能是由火山爆发导致。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总结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种:“撞击说”和“火山说”,承上启下。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括号里的文字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作者认为“撞击说”和“火山说”两个对立的理论的争论,已经超出了学术范围,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安危,足见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点明讨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的深远意义。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引出下文的例子】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为下全文做铺垫。
第一部分(1-6)科学家们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主要原因一直努力在寻找根据。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括号里的文字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被压扁的沙子比普通沙子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行文至此,才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1961年,原苏联科学家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照应题目。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说明斯石英保持时间长的原因】
说明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为下文它能引证外星撞击做铺垫。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举金刚石的例子是因为人们对金刚石比斯石英更加熟悉,可以比较容易地解释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恢复原形的特性。】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准确形象,令人信服。】(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括号内的句子运用了反问句,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金刚石和斯石英等物质,在高温下将返回原始状态。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具体而科学地说明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斯石英是在巨大压力下瞬间形成的。
以上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
(一)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二)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
作者讨论这些问题似乎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再看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根据。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肯定”连用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推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压力,而巨大压力存在于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用事实说明斯石英不可能出现在火山活动的地区。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明确说明火山活动的地区不存在斯石英,为下文埋下伏笔,排除恐龙灭绝原因中的“火山说”。】
得出结论: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恐龙灭绝的年代,曾有斯石英。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检测的结果,语言准确。】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思维推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星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第二部分(7-17)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成立。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据言知意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学奥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品析之前解决字词知识。
1、文章是介绍沙子的知识吗?(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原来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龙)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恐龙灭绝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产生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在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请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找出文中关键语句,思考作者得出结论的过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个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语句,在阅读中画出这样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提炼文章主要信息,快速准确的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所以说,圈点勾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组讨论,与周围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信息,并交流观点,让同学明白得出结论的原因及过程。[请几名同学展示]
作者运用严谨的思维方法,层层剖析了恐龙灭绝的原因(边总结边板书):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研成果→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指按照人们思维发展的顺序,进行合理的推论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写作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是通常会采用这种符合思维顺序的方法作为行文思路,这就使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共同成为说明文的三大说明顺序。
(三)顺意品言
同学们对逻辑顺序有了基本认识,可是将深奥的事理由浅入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方面需要缜密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语言这个有效的交流工具。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语言特点也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项基本能力。
1、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话: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点拨:“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使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是导致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客观事实,还是根据现象推出的结论?是科学家根据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得出结论。如果去掉“也许”,句子意思就成了一个科学的判断,与客观事实不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去掉“也许”,句意过于绝对化,与客观事实不符。)
虽然只是一个词的应用,却足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密的特点了。
2、请看这两句话:
(1)如果在850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2)如果在大约10000C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不行。因为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温度和时间是推测出来的,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客观事实?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数字必须采用经过科学验证后确定的数字,数字的运用同样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3、(学以致用)你在文中还能找出与前两个事例相似、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句子吗?尝试分析这些句子。
4、小结: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四)悟意会言能力尝试
阿西莫夫除了这篇文章提到恐龙灭绝的问题,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也与恐龙灭绝有关,《恐龙无处不在》跟《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异同点?
请大家阅读《恐龙无处不在》,就两文异同点互相交流。
(若时间充足,请大家齐读《恐龙无处不在》的第一句话,提示他们:生活中一些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着内在联系,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你肯定会有独到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寻找《恐龙无处不在》与《被压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科学结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课后反思:
1、我在进行本课的人教八上时试图凸显本文科学性特点,又因执教学生刚进入八年级,相关知识的教学还没有展开,所以确定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语言特点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以“导入新课”“据意知言”“顺意品言”“悟意会言”来逐层递进地深入研读文章。
2、新课改理念中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加入小组讨论,借以让学生自主理顺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能够用准确语言进行表述,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逻辑顺序的特点。
3、说明文语言特点是这一特殊文体必须掌握和品析的,因此,我用命题形式直观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以求达到印象深刻。
4、具体执教中,我由于经验不足、较为紧张,遗漏了“换题目”的内容,语言表达上也出现了较多疏漏。面对陌生学生的紧张情绪,我没有做到有效调控,致使自己语言罗嗦、偏离教学内容,同时影响了正常教学环节的进行,尤其是最后“悟意会言”部分无法具体展开。
5、今后在工作中,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以课改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多学习优秀教师的案例和课堂实录,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