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推荐理由:此文是一篇集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作者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了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本文写落日,却从日出写起,是因为人们对日出是熟悉的,有日出引出日落,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 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引用和反问的修辞,强烈地表达古人对落日的惋惜和失落之情。】
日出与日落对比,引出下文对落日的赞美。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本段总写句,也是过渡句。领起下文对落日景象的描绘。】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描写。生动、形象,使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描绘落日的美景,为下文对“幻觉”的阐释做铺垫。
第一部分(1-2)先正反对比引出落日,之后描绘了落日的颜色、暗弧、亮弧、紫光等景观。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竟然”“出乎意料”“大都”,大部分,说明还有特殊情况,语言准确。】
过渡段。对落日的赞美引出对“幻觉”的阐释。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举例子、列数字,有力说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强得多。由此解释了天空总是蔚蓝色的原因。括号内的文字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说明。】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说明日出日落的颜色深黄或者殷红的原因。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具体诠释了暗弧和亮弧的产生。“由于”“接近”“所以”“再加上”“就”措辞严密,体现了变化的过程,科学性和逻辑性极强。】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说明暗弧、亮弧及紫光产生的原因。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 ∶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列数字,具体说明了落日“变扁”的原因。】
说明太阳变扁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打比方,形象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用事实证明,落日和中午时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再次验证了落日给人的幻觉。】
第二部分(3-7)具体阐释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第20课 落日的幻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个别字的正确读音;
②了解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基本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来欣赏几幅落日的画面(欣赏多媒体的落日画面)。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l "blogid=9a14540f01015w4i&url=http://s1./orignal/9a14540fhcff163dd5360"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l "blogid=9a14540f01015w4i&url=http://s3./orignal/9a14540fhcff163f80242"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面对这样的美景想不想借用古人的诗句来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慨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面对落日总是让人肝肠寸断。可见落日自古以来都成为文人墨客抒情伤怀的景物。其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落日很美,不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欣赏落日美景吧。
(二)检查预习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幻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变化多端 ,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2.作者觉得落日的景象如何?找出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
明确:第二段中的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作者眼中的日落)。
3.落日的幻觉有哪些?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落日景象的?
景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景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景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景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景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4.整篇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从描写落日的幻觉(事物的现象)到说明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事物本质)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
我们刚才看到的落日景象不真实的,只是幻觉。那些落日景象就成了落日的幻觉了。
2.落日的幻觉成因是什么?从4~7段中找到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理清本文结构。
示例:
第一部分(1—3):从日常生活写起,引用古诗文,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全文的重点,闸述了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五)精度课文,品析鉴赏。
体会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明确: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察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明确: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况,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作者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七)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