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命的世界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单元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16 13:3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生命的世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
A.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都能自由运动
C.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近几年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绩。下列哪些是工作地点不在生物圈的范围之内的科学家( )
A.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科学家
B. 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海平面以下7000米的科学家
C. 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进行极地考察的科学家
D. 研制航空母舰的科学家
金鱼和菊都原产于我国,现在世界各国品种繁多的金鱼都来自中国;目前世界上的菊已有2万至2.5万个品种。如此繁多的金鱼和菊的品种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 )
A. 物种多样性 B. 生态系统多样性 C. 基因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
下列体现的生物特征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种瓜得瓜 B. 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C. 小蝌蚪长成青蛙 D. 蘑菇由小变大
下列生命现象中,与“明月别枝惊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相同的是( )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鲸鱼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
对于草原上的鹿群来说,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
A. 草 B. 水和阳光 C. 空气和土壤 D. 温度
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里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态因素是指( )
A. 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 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 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D. 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同素
下列四项中,能够体现同种生物之间合作互助关系的是( )
A. 一群蚂蚁搬运叶片 B. 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
C. 梅花鹿因求偶而争斗 D. 狮子捕食斑马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这直接说明了( )
A.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人为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下列哪一项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 )
A. 秋风扫落叶 B. 鱼儿离不开水 C. 雨露滋润禾苗壮 D. 蚯蚓松土
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湿度时,以下方法不准确的是( )
A. 每个实测地点若测三个数据,应取其平均值
B. 实测时要防止阳光直射干湿计
C. 测草地湿度时可将干湿计直接平放在地面上
D. 测灌木丛湿度时,干湿计应悬挂于枝叶茂密处
下列实例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沙漠中的骆驼体温升高到46℃时才出汗
B. 热带雨林地区,年降雨量很高
C. 槭树的果实有翅, 可以借助风力传播
D. 企鹅体表浓密的羽毛能抵御零下60℃的严寒
依靠昆虫传粉的花一般具有鲜艳的颜色, 这说明( )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物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如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绘制的简图,请据图答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 。
(2)该生态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有: 。
(3)图中直接影响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
(4)为了获得高产,人们使用更多的化肥,使水域中的有机物增多,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5)鹰视觉敏锐,爪和喙呈钩状,适于捕捉小动物,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
(1)为什么测定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相对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裸地、草地和灌木丛中空气湿度会有何差别 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
(3)测量时,为什么每次要多记录几组数据,而且求平均值呢
四、资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某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狸等野生鸟兽168种,水杉、紫椴、赤松、杜鹃(映山红)等植物600余种,还有近千亩江北最大的淡竹和毛竹林。每到5月杜鹃花开时,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花。
(1)该国家森林公园中, 影响金雕、花面狸、杜鹃等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栋树和赤松,造成这种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国家森林公园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而且使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紫椴、赤松之间是 关系;所有生物的生活不仅受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 的影响,如水杉、赤松、杜鹃等能影响紫椴的生存。
(5)资料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鸦、马能运动,树不能运动;树通过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鸦、马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答案】A
【解析】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在海平面以下约11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乘坐“蛟龙号”和“雪龙号”的科学家及研制航空母舰的科学家的工作地点都在生物圈内;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科学家,其工作地点不在生物圈内。
3.【答案】C
【解析】不同品种的金鱼(或菊)都是一个物种,之所以表现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它们的遗传信息不尽相同, 体现了基因(遗传) 多样性。
4.【答案】A
【解析】“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小蝌蚪长成青蛙”“蘑菇由小变大”都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种瓜得瓜”体现的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5.【答案】B
【解析】“明月别枝惊鹊”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叶子受到触碰后会合拢,也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生物特征.A选项体现了遗传现象,.C选项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的生物特征,D选项体现了能进行呼吸的生物特征。
6.【答案】A
【解析】水、阳光、空气、土壤、温度等都是影响鹿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草是影响鹿群生活的生物因素。
7.【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田野里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只是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缺少了非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阳光、空气、土壤、温度等只是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缺少生物因素、B不符合题意;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缺少了除这只蝗虫以外的其他蝗虫这个生物因素,C不符合题意;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不仅包括所有的生物因素,还有非生物因素,D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一群蚂蚁搬运叶片,能够体现同种生物之间的合作互助关系;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海葵借助蟹的运动扩大取食范围,蟹得到了海葵的保护,二者是不同种生物间的合作互助关系;梅花鹿因求偶而争斗,体现的是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狮子捕食斑马,体现的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9.【答案】B
【解析】鼠雀吃粮食属于捕食关系;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缺乏食物而死亡,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0.【答案】D
【解析】“秋风扫落叶”“鱼儿离不开水”“雨露滋润禾苗壮”都不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蚯蚓松土"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
11.【答案】C
【解析】测量草地湿度时干湿计应直立于地面,不能平放在地面上。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影响环境,解题关键是学会判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答】
选项A、C、D都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选项B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
13.【答案】C
【解析】依靠昆虫传粉的花一般具有鲜艳的颜色,可吸引昆虫为其传粉,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4.【答案】(1)植物: 禾谷类、水草; 动物: 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微生物: 细菌、真菌 (2)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3)禾谷类、鹰 (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5)生物适应环境
【解析】本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环境能影响生物,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影响环境。
15.【答案】(1)因为这三个地域只有植物不同,其他因素基本相同,如光照、温度等,这样,测量的湿度若存在不同,则是因植物不同引起的
(2)在相同条件下,灌木丛的湿度>草地的湿度>裸地的湿度
(3)多次测量,可以有效地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使实验数据准确,更接近实际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过程,解题关键是理解科学探究,理解如何确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
(1)裸地没有植物、草地有矮小的植物、灌木丛植物相对高大且茂密,若三处都无水洼,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木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因为这三个地域植物的湿度不同,其他因素基本相同,如温度、光照等。
(2)植物类型和分布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在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茂密的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最大,裸地的空气湿度最小。可作出假设:相同条件下,灌木丛的湿度>草地的湿度>裸地的湿度。
(3)测量时每次都多记录几组数据,而且求平均值,是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即每次要多记录几组数据,而且求平均值的原因是多次测量,可以有效地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使实验数据准确,更接近实际。
故答案为:
(1)因为这三个地域植物的湿度不同,其他因素基本相同,如温度、光照等,这样测湿度若存在差异,则为植物引起
(2)假设在相同的条件下,灌木丛的湿度>草地的湿度>裸地的湿度
(3)多次测量,可以排除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通过多次测量,且求平均值,可以使实验数据更准确,更加接近实际
16.【答案】(1)生态因素 (2)温度 (3)生物影响环境 (4)竞争 生物因素 (5)物种
【解析】(1)在生物学上,把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从山谷到山顶温度差别较大,因此,造成植物在海拔上分层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3)国家森林公园的周边环境气候温和、空气优良,说明生物影响环境。(4)紫椴、赤松相互争夺阳光、空气等,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又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水杉、赤松、杜鹃等都是影响紫椴生存的生物因素。(5)资料中列举了多种植物和动物,体现了生物多样中的物种多样性。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