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 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
C.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D. 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下列各组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 海葵和水稻 B. 海带和紫菜 C. 蘑菇和水草 D. 玉米和蚯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落花化春泥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阳光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是( )
A. ABCE B. ABE C. AD D. ABC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B. 能量流动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
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
A. 淡水生态系统 B. 陆地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 北极冻原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据报道,我国现在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 农村地下水资源50%不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下列所述情况可能引起水污染的是( )
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日本福岛核电站将处理受损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直接排入大海
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任意排放
A. 只有 B. 只有 C. 只有 D.
下列行为能有效保护环境的是( )
A. 在田间燃烧农作物秸秆 B. 毁林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 回收废旧电池,废旧塑料等 D. 大量使用农药,消灭害虫
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阳光、空气和水都是其组成成分 B. 包含食物链:阳光稻虫蛙
C.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D. 农田中的腐生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如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45 0.024 0.003 0.145 0.009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你分析,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A. A→B→C→D→E B. E→D→C→B→A
C. D→A→B→C→E D. C→E→B→A→D
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
A. 增加 B. 减少 C. 先少后多 D. 先多后少
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
A. B. C. D.
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 氧气 B. 水 C. 足够的有机物 D. 太阳能
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 )
A. 第五 B. 第二 C. 第三 D. 第四
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 缺少生产者
C. 没有消费者 D. 分解者很少
研究人员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级消费者。若两生态系统的其他因素都一样,则( )
A. 甲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总能量
B. 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总能量
C. 甲、乙两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相等
D. 甲、乙两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的总能量
今年全球遭遇了7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 近期,起源于东非的蝗灾正在迅速向中东和南亚蔓延。当地的农田被毁,农业部门已拉响灾情警报!这说明( )
A. 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要保持固定不变,否则就会影响生态平衡
D. 自然因素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麻雀食性很杂, 常以小昆虫、谷子、小麦、碎玉米、草籽等为食。为防止麻雀偷食稻谷,人们常采取措施剿灭麻雀,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 对生态系统没有不良影响 B. 生态系统必定会全面崩溃
C. 生态系统中昆虫的数量将会急剧上升 D. 有利于谷子、小麦的增产
如果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的短期效应是( )
A. 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 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 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有鼠和蛙
B. 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为猫头鹰
C. 此食物网中,由植物到鼠,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D. 此食物网中包合3条食物链
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B.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C. 生态平衡是一个绝对平衡,因为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总是不变的
D. “三北”防护林是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它比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更稳定
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定时间内,a和b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B. 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 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 a、b的数量变化关系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国蛟龙号开创了深海资源高效勘探的新模式,已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大国重器”,进行潜水作业时水深能超过6000米;2017年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以下活动是在生物圈中进行的是( )
迁徙的鸟类飞越泰山②马里亚纳海沟 3 000米深处,有少量微生物活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A. B. C. D.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以CO 2形式从D传到A和F
B. 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 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D. 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 图中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体内积累得最多
C. 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等
D. 图中乙、丙、丁三者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二、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四大家鱼”混合养殖是世界公认的生态养鱼杰作。如图是“四大家鱼”混合养殖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水草属于 ,“四大家鱼”属于 ,淤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 。
(2)将含草鱼的一条食物链补充完整: 人。
(3)“四大家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里,其优势是充分利用水域的 ,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4)若气温升高,藻类等植物增加,会引起植食性鱼类增加,随之又导致藻类等植物减少,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A属于 成分,G属于 成分的 者。
(2)该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用字母表示)。
(3)在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用字母表示)。如果土壤受到重金属铅的污染,经过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铅最多的生物是 (用字母表示)。
(4)该生态系统中,C与D之间的关系属于 关系。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近年来, 我国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低碳行为, 低碳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下图表示目前某市碳循环的实际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正常情况下,当碳以有机物的形式通过图中食物链进行流动时,甲、乙、丙三类动物中得到碳量最少的是 ;伴随着碳的传递,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
(3)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作用。
(4)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生物圈中 的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如图所示的农业生态系统中,鸡、人、猪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可以进行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按照能量流动传递效率计算,若人增重1千克,至少消耗玉米 千克。
(2)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人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 营养级。
(3)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4)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够将粪便、玉米秸秆等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营 生活,它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 。
(5)若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该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 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受毒害最大的是 。
三、资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蛇是田鼠的天敌,是农田作物的卫士。20世纪末期,一些地区的人们以蛇等野生动物作为餐桌上的美食。由于过度捕杀,蛇等野生动物的数量锐减,农业生产因鼠害而减产。下表是某农田有关鼠和蛇相对数量的部分调查数据。请回答有关问题。
年份 鼠的数量/(只/公顷) 蛇的数量/(条/公顷)
1998年 60 40
2000年 76 20
2002年 未知 10
2004年 76 20
2006年 66 30
2008年 60 40
(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 等植物,消费者是上文中提到的 等动物,分解者是 。
(2)当人们大量捕食蛇等野生动物时,农田中鼠的数量就会发生变化。分析表中数据,推测2002年该农田中的鼠的数量最可能( )
A.为60只/公顷
B.多于76只/公顷
C.为70只/公顷
D.少于76只/公顷
(3)上述资料说明,一种生物的生存与数量常常会受到其他 的影响。
(4)如果该农田的某次灌溉用水受到了污染,那么挽救措施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A错误。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B错误。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能看成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如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D正确。
2.【答案】B
【解析】生产者一般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海葵是消费者,蘑菇是分解者,蚯蚓是分解者,海带和紫菜是生产者,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花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
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营养级越多, 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包含E在内的最短的那条食物链,即ABE。
5.【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是单向的,但能量可以通过生产者的作用由无机环境进入生态系统。
6.【答案】D
【解析】和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北极冻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结构单一,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最差。
7.【答案】D
【解析】水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质恶化,降低了水的功能及其使用价值的现象。题述四种情况都可能引起水污染。
8.【答案】C
【解析】A、在田间燃烧农作物秸秆,杂草,会造成大气污染,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不利于生物圈的保护,A错误;
B、毁林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造成气候恶化,水土流失,不利于生物圈的保护,B错误;
C、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如:回收废旧电池,废弃纸张和塑料等,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有利于生物圈的保护,C正确;
D、大量使用农药,消灭害虫,会导致农药残留危害其他生物,不利于生物圈的保护,D错误。
故选:C。
9.【答案】B
【解析】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不包括非生物成分。
10.【答案】D
【解析】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依题意,由表可知:C表示生产者,E表示初级消费者,B表示次级消费者,A表示三级消费者,D表示四级消费者。选项D正确
故选:D。
此题考查对生物富集作用的理解。解此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信息中寻找解题线索,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
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不应该随意把有毒物质排放到生态系统中。
11.【答案】C
【解析】答:A、大量捕杀鹰后,兔由于天敌的减少会迅速繁殖增多,兔增多会使草减少所以不可能使草增加。为错误项。
B、后来兔因缺乏食物、栖息地等而大量死亡,随着兔的减少草又会逐渐增多。所以草的数量又增多,不可能一直减少,为错误项。
C、通过对A和B选项的分析草的数量是先减少后增加,符合题意,为正确项。
D、通过对A和B选项的分析草的数量是先减少后增加,不可能是先多后少,为错误项。
故选:C。
由所学的知识知道:(1)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相制约,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题干中如果大量捕杀鹰后,兔由于天敌的减少会迅速繁殖增多,兔增多会使草又减少,那么兔因缺乏食物、栖息地等而大量死亡,随着兔的减少草又会逐渐增多。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问题。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正是由于这种制约,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才会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答案】D
【解析】解:草、兔、鹰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鹰。由于能量沿着食物传递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而在此食物链中草中的能量最多,其次是兔,能量最少的是鹰,因而这些生物的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草、兔、鹰。
故选:D。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食物链中各生物中的能量关系。
在食物链中,起始端生物的数量最多,越往食物链的末端,生物的数量越少。
13.【答案】D
【解析】解: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有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正好供动物和自身呼吸利用,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因此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中,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光能.故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据此作答.
关键点:在光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自身和其它生物呼吸利用.
14.【答案】B
【解析】第二营养级一定是草食性动物。
15.【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南极温度低,分解者很少,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和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甲、乙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总能量相等,且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种类小于乙生态系统。各级消费者均会由于生命活动而消耗许多能量, 消费者级别越多,消耗的能量越多。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
17.【答案】B
【解析】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一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故选项C错误;自然因素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也能引起生态平衡的改变,故选项D错误。
18.【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常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大肆捕杀麻雀,虽然会避免麻雀偷食稻谷, 但麻雀除了吃稻谷外, 还吃昆虫, 如果没有麻雀,那么昆虫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加。
19.【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图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丙甲乙丁。当乙的数量增加时,由于乙是以甲为食的,甲因天敌数量增加,其数量会相应地减少;由于甲是以丙为食的,即甲是丙的天敌,丙的天敌数量减少使得其数量增加;又由于丁是以乙为食的,乙的数量增加,导致丁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
20.【答案】B
【解析】答:直接以生产者植物为食的食草昆虫和鼠是初级消费者,蛙吃食草昆虫是二级消费者,故选项A初级消费者有鼠和蛙不正确;
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大约有10%~20%的能量输送给下一个营养级。所以C是对的。
食物链的数量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不容易出错。从左到右: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共有4条故选项D此食物网中包合3条食物链也不正确。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猫头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用逐一排除法,故选项B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为猫头鹰,是正确的。
故选:B。
(1)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主要看它所在的营养级,直接以生产者植物为食的食草昆虫和鼠是第一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如蛙、食虫鸟是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依此类推越往后营养级别越高。处在食物链末端的消费者营养级别最高;(2)某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农药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的越多。猫头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3)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大约有10%~20%的能量输送给下一个营养级;(4)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一直到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从左到右: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共有4条。
本题主要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能量的传递,有毒物沿食物链积累。
21.【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但某种生物越多,生态系统越不稳定,A错误;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B正确、C错误;“三北”防护林是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因此它没有大兴安岭的生态系统稳定, D错误。
22.【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如果a灭绝,则b可能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
23.【答案】A
【解析】生物圈是一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在这个范围内。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相关知识。图中D为生产者,A、B、E为消费者,F为分解者,C为大气中的CO 2所以由D传到A和F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所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DABE。因为F为分解者,所以与B之间不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25.【答案】B
【解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减少,在丁体内能量积累得最少。
26.【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水草草鱼(或植物草鱼)
(3)立体空间和天然饵料(或空间或食物或饵料)
(4)自我调节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水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四大家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淤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含草鱼的食物链为水草草鱼或植物草鱼。
(3)将不同的鱼根据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混合放养在一个池塘里,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立体空间,也可以全面而又合理地利用各种天然饵料,提高人工饲料的利用率,还可以发挥不同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维持有利的生态环境,并达到高产的目的。
(4)若气温升高,藻类等植物增加,会引起植食性鱼类增加,随之又导致藻类等植物减少,但最后会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这一事实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7.【答案】(1)非生物 生物 分解 (2)2 FED (3)F D (4)捕食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A属于非生物成分,B、C、D、E属于消费者,F属于生产者,G属于分解者。(2)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FED;FBCD。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FED。(3)根据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且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在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F。营养级越高的生物, 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因此若该生态系统的土壤受到重金属铅的污染,那么体内积累铅最多的生物是D。(4)在该生态系统中,D捕食C,因此C与D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8.【答案】(1)植物(生产者) 有机物 (2)甲 逐级递减
(3)腐生细菌、真菌分解(分解者) (4)二氧化碳
【解析】略
29.【答案】(1)生产者光合作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
(2)3 二、三 (3)玉米人
(4)腐生 分解者 (5)生物富集 人
【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人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第三营养级,最短的食物链是:玉米人,所以按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若人增重1千克,至少消耗玉米120%=5千克。在此生态系统中,能够将粪便、玉米秸秆等废弃物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的微生物(甲烷细菌) 营腐生生活,它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若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该生态系统,这些有害物质可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受毒害最大的是人(最高级消费者) 。
30.【答案】(1) 农作物 鼠、蛇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2) B
(3) 生物
(4) 用无污染的水冲灌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等植物,消费者是上文中提到的鼠、蛇等动物,分解者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2)当人们大量捕食蛇等野生动物时,农田中鼠的数量就会发生变化。2000年-2002年,蛇的数量减少,推测鼠的数量应该增加,故推测2002年该农田中的鼠的数量最可能多于76只/公顷。
(3)蛇是鼠的天敌,由表格中数据分析,蛇的数量增多时,鼠的数量减少,蛇的数量减少时,鼠的数量增加。即一种生物的生存与数量常常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4)如果该农田的某次灌溉用水受到了污染,那么挽救措施有:用无污染的水冲灌等。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