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6 16: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练习题
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3.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4.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知新报》
C.《湘学报》 D.《国闻报》
5.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中国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下列属于材料中“志士”的代表的是( )
①严复 ②康有为 ③梁启超 ④邓世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7.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多达100万人被突然中止生计,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这段话反映了戊戌变法过程中( )
A.光绪皇帝软弱无能 B.资产阶级妥协让步
C.改革措施操之过急 D.顽固势力发动政变
8.戊戌政变后,除下列哪项措施外,各项变法措施均随之被取缔( )
A.奖励创造发明 B.改科举,废八股
C.取消旗人特权 D.设立京师大学堂
9.“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其中的“我”是( )
10.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1.某校为了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开展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一道题目问:“领导戊戌变法的人物是谁?”答案应该是( )
A.康有为、梁启超 B.孙中山、黄兴
C.陈独秀、李大钊 D.曾国藩、李鸿章
12.“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3.1895年,一群读书人发起了“公车上书”。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与读书人密切相关的措施是( )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14.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5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16.《时务报》于1896年创刊于上海,其创刊号刊载了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指出:“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由此可以看出,《时务报》本着各个学科无所不包的办刊宗旨来进行其传播的,并且多为传播“新义”。此种“新义”是指( )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7.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变法维新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18.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
C.维新派缺乏经验
D.顽固派反对变法
19.2018年是旧历戊戌年,我们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进行改革变法的先辈们。在120年前的戊戌年(1898年),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领导戊戌变法最终被杀害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有(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20.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变法措施当中,体现了维新派宣扬民主平等思想的内容是( )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李鸿章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变法维新。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维新变法的主要历史作用。
答案
1-5BCDDA 6-10BCDBA 11-15ACCBA 16-20BBCCB
21、(1)局限性: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的落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3)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