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重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
学习目标
你知道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这篇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天的。
新课导入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绿》《春》等,被视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作品。
走近作者
本文大致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此时,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春》这篇散文体现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背景资料
1.重难字词。
酝酿(niàng) 发酵(jiào) 黄晕(yùn)
应和(hè) 抚摸(mō) 散落(sàn)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鸟cháo(巢) hōnɡ(烘)托 抖sǒu(擞)
liáo(嘹)亮 wǎn(婉)转 朗rùn(润)
字词梳理
①朗润:明亮滋润。
②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③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④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⑤嘹亮:形容声音洪亮。
⑥黄晕:昏黄,不明亮。
⑦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⑧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⑨抖擞精神:振作起精神。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盼望、喜爱
(山、水、太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人)
1.文中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
2.作者直接或间接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是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春草图 3
春花图 4
春风图 5
春雨图 6
迎春图 7
(一)盼春 1
(二)绘春
(三)颂春
整体勾勒 2
8、9、10
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感知
本段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反复强调“盼望着”,表达了人们对春天殷切期盼的心情;将春天人格化,借“东风”报信让人感到春天似乎也有感情,懂得人们的企盼,使人感到春的亲切。第1段为全文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段。
精读细研
“偷偷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钻”写出了春草的韧劲和生命力;“嫩嫩的”“软绵绵的”写春草的质地;“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长势旺盛。
2.第3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描写春草?分别表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精读细研
3.作者在描写春花时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了由高到低(树上——花下——地上)、由实到虚(花——果)的顺序描写春花。这样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精读细研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春风的,分别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角度写春风里声音的悦耳。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精读细研
5.文章以“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结尾有什么用意?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结尾的“去”字,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文章以春天在人们的盼望中到来开始,以进入春天的行列结束,一“来”一“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精读细研
1.课文结尾三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调换。这三个比喻句不但比喻巧妙,意义深刻,而且分段排列,先后有序。作者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然后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最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不能调换。
疑难探究
2.本文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
作者在描绘春景图时,处处洋溢着自己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作者在具体描写“春草图”时,写草的萌芽和人们嬉戏游玩的情景,抒发了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写“春风图”时,写出了春风的温暖、芳香、和悦,赞美了它的柔和与温暖。这样,作者在景物描写中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让读者回味无穷。
疑难探究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通过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图画,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2.诗情画意相融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彩,情融于景。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式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写作特色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绘出春天风景的作品也很多,同学们也不妨自己来体验一下:
1.说一说春的诗句。
2.画一画春的美景。
3.写一写春的景色。
拓展延伸
教材习题
一 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课文描绘了五幅春日图景,分别是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迎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示例】我最喜欢春草图(草报春)。“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生长的情态;“嫩嫩的”“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的质地;“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了春草的长势;写人的活动,从侧面表现了春草的可爱和它带给人的欢乐。大量运用叠词和短句,极具节奏感。
教材习题
二 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
有。【示例】如第5段中“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角度写春风中的乐音,写出了春天带给万物的快乐。
教材习题
三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天是新生的,突出了春天“新”的特点;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春天娇美多姿,突出了春天“美”的特点;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春天有无穷的活力,突出了春天“力”的特点。同时,这三个比喻显示出人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这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材习题
描绘春天的比喻句:【示例】春天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用那神奇的魔法,变出绿草如茵的山坡、繁花似锦的花园,还有在枝头呢喃的小燕子,让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 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教材习题
1.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两个“盼望着”,语气是递进的,表达了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作者没说“春天来了”,只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本文的开头,一开篇就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欢快的心情和气氛。
2.“偷偷地”和“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小草仿佛有灵性、有个性。“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情。“嫩嫩的,绿绿的”是定语后置,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这样写,改变了正常的语序,达到了
教材习题
抑扬顿挫的效果,突出了小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而且句子变短了,有一种短而快的节奏感。
3.“像眼睛,像星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细小、明艳;“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花以人的特点,写出了野花的情态。
4.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雨的细密;用“密密地斜织”“薄烟”摹写春雨的细密、迷蒙,形象贴切。
教材习题
五 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