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选择填入横线用词最恰当的一项( )
我曾想,初到这片________的土地,牧羊人心中是否感到________?然而,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播下树种终使荒漠变成绿洲,这份________让人多么________啊!
A.贫瘠 惆怅 坚持 敬重
B.贫乏 怅然 坚持 敬重
C.贫瘠 怅然 执着 钦佩
D.贫乏 惆怅 执着 钦佩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 “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 )
A.慷慨(kài) 帐篷(péng) 废墟(xū) 薰衣草(xu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迷人的春天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7.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A.hé dòng rén dān
B.gù dèng rèn dān
C.hé dòng rèn tān
D.gù dèng rén tān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9.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文章的末尾写得最美,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母亲离开了我们,“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看菊花既是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是对母亲遗愿的达成,还是“我”新生活的开始。“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无尽的嘱托,也是“我”明白的“我”生命的真谛,“我”要照顾好妹妹,和妹妹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活得更加精彩。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B.老舍《济南的冬天》中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C.《猫》写了“我”们一家养猫的故事,其中详写第二只猫。因为第二只猫有趣、活泼,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很多快乐,并且能够抓老鼠。它的亡失让我们伤心了很久。这只猫集中表达文章热爱动物的主题。
D.《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他通过自身的经历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的方法——爱让生活充满阳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二、综合性学习
11.请以“他是一个的人”开头,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三、语言表达
12.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能以“无题”为题,不能超过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这幅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陈西村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60多岁的木匠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穿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同辈人陶子树递过红红的烟头。“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功夫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他叼着烟,继续他的活计。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桑伯的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桑伯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儿子。儿子大了,娘死得早,虽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桑果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只是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的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4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在中午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越喝话越多:“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上八府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渓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柔时如抚儿头发,刚时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他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院内的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在雕完那朵梅花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桑伯的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郑家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乘车回家,桑果嘟囔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家里又不缺钱花。”水妹再次提出建议。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干的缺德事让爸知道了,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低声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较以前白了很多。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3.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功夫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14.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15.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柔时如抚儿头发,刚时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他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16.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乔诺
①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②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④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⑤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7.根据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从“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的环境写起?
18.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的理解。
19.选文第③—⑤段是对牧羊人的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五、填空题
2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帐篷( ) 废墟( ) 坍塌( )
呼啸( ) 干涸( ) 富饶( )
21.文学常识对对碰。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2.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坍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6)_________:刨出根子追出底细,比喻追究底细。
23.认真阅读课文,指出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2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4)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
25.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_____(扰乱 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_____(游荡 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____(猛烈 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_ __(舒服 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B
6.D
7.C
8.A
9.C
10.A
11.示例:他是一个非常平和、乐观的人。他原来“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能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幸,以平和、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
12. (1)示例:守株待“伐” 示例:呼吁人们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3.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信任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②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14.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15.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16.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17.从环境写起,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到处的干旱与杂草”与后文生机勃勃的绿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18.示例:这句话是“我”初次见到牧羊人的印象,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牧羊人给这荒野带来的生机(寓意了他将给荒野带来滋润和丰饶)。
19. 正面(直接) 热爱生活、一丝不苟、坚韧执着。(答出两点即可)
20. péng xū tān tā xiào hé ráo
21. 让·乔诺 法
22. (河流、池塘等)干枯无水。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身体健壮。 培育练就。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23.时间先后顺序。第一部分写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很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最后一次见面写得较详,文章材料的详略,按照表现人物的需要合理安排。
24. (1)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语言描写
25. 扰乱 转悠 猛烈 舒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