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同步练习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传统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大多以“右”为尊。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D.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襁褓”。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报道,我才知道今年的电视剧《都挺好》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3.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③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却也不能退缩。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④②①
C.③⑤①④② D.①④②⑤③
4.青春正是读书时,经典名著尤其值得一读再读。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B.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作途中化斋之用。
C.沙悟净在流沙河拜唐僧为师,成为唐僧的三徒弟。
D.过火焰山时,猪八戒大战红孩儿,为最后降服红孩儿做出很大贡献。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6.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诱惑(yòu) 殉职(xùn) 渺小(m o)
B.瞬间(shùn) 热忱(sh n) 坍塌(tān)
C.凝成(níng) 狭隘(yì) 派遣(qi n)
D.痴想(chī) 屡次(lǚ) 鄙薄(b )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含羞草默默地收拢叶片,那是在教我们切莫张扬!
B.父母对待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C.此地由一块荒秃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
B.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C.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练笔,使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D.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任务终于基本完成了。
二、综合性学习
11.综合性学习。
班级要开展“趣话‘叶’字”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积累知识]请写出两个含“叶”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艺展示]根据“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的意境描绘一个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感悟]古人咏叶常以“木叶”替代“树叶”,以此来传达更加沉郁的情感,如屈原《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意是:秋风裘袅,洞庭湖水生波澜啊叶飘落),请你试着从以下角度辨析下面两组词语,体会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
词语角度 树叶 木叶
颜色 ( ) ( )
触感 ( ) ( )
疏密 ( ) ( )
(4)[实践运用]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请谈谈这种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天,市民易先生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池塘,不善游泳的他来不及脱衣服,就纵身跃进池塘将小孩救了上来。孩子平安无事,而当筋疲力尽的易先生被别人拖上岸时,孩子的妈妈却已经带着孩子离开了,连声“谢谢”都没说。易先生对此感到有些伤心。
如果见到这位妈妈,你会这样对她说:“阿姨,_______________”(含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现代文《纪念白求恩》(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⑶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⑷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3.文章思路清晰,文脉分明。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完成你的理解。
段落 结构、段意 写作思路
1 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叙
2 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
3 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总结全文:叙述往事,阐述学习白求恩的③___________。 颂
14.第2、3段对比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请以第2段为例,评析对比写法的作用。
15.文末划线句子连用5个“一个……的人”,形成排比,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 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闪着一双绿光的狼、碗口粗的蟒蛇、吸血的蝙蝠,各种千奇百怪的野兽,还有……
儿子想哭。儿子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到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了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种: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钱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6.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7.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18.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1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0.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五、填空题
21.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
(2)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
(3)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
22.文学常识填空。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国籍)国作家______________(名字)。
2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3)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夫君子之行( ) (2)非淡泊无以明志(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遂成枯落( )
25.《诫子书》的作者是___时期____国的_____,字_____,______家,______家。
26.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这一句中,“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是两对反义词,用在一起使句子前后矛盾,显得不合适。( )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A
6.D
7.D
8.D
9.D
10.B
11. (示例)叶落归根 叶公好龙 [才艺展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诗人行于崎岖的山路,看见槲叶飘落,因天未大亮,道旁的白色枳花似乎照亮了驿墙。 绿(或“红”) 黄(或“褐”) 柔软(或“湿润”) 硬(或“脆”,或“干燥”) 绵密 疏朗 [实践运用]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绿叶’’比喻在取得成就的人物背后付诸帮助、默默奉献的人。
12.示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没有那位先生的舍身相救,你孩子会性命难保。你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13. ①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②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意义(或作用、必要性等) ④论(或议)
14.通过白求恩和“不少的人”在“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两个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白求恩“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的高贵品质,暴露了“不少人”的问题差距。通过对比,突显差距,更有力地阐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意思到即可)
15.①连用5个“一个……的人”短语,多角度阐释“大有利于人民”,内涵丰富、具体精微;②连用5个“一个……的人”短语,形成排比,语气流畅,富有气势,议论热情洋溢,收束全文,铿锵有力。(能从“内容”“形式”2个方面回答,简析到位即可。)
16.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17.(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18.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19.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有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走出森林。(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
20.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1. (1)比喻 (2)比喻 (3)比喻
22. 《当代少年》 美 莫顿·亨特
23. (1)景物(环境)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24. (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达到远大目标 (4)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5. 三国 蜀 诸葛亮 孔明 政治家 军事家
26.×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