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6 16:5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温故知新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技术)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制度)
仅有的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寻找真理,在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一场运动
③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想)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6-58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圈画好。
01
02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p57-58)
03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概况? (P56-57)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P58)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的冲突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的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P56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①时间
②兴起标志
③代表人物
④口号
⑤阵地
1915-1923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民主与科学
P56-57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陈独秀
胡 适
李大钊
鲁 迅
代表人物
兴起
《新青年》的发行量从创刊初期的1000册,1917年以后发展到一万五六千册。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
中华书局1954年版,p316.
同学原来知道《新青年》的人“非常少”, 自1917年初以后,“才引起同学们广泛的注意”,“每期出版后,在北大即销售一空”。 ——张国焘回忆
重要阵地
蔡元培
(1868—1940)
兴起
原名《宽容》,现名《北大钟声》
胡适
陈独秀
辜鸿铭
蔡元培
鲁迅
李大钊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重要阵地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资产阶级的道德,提倡人权、自由、平等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文言文:“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白话文:“干不了,谢谢。”
材料研读
现象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现象二:“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
——1919年的《新诗年选》
沉重打击专制主义和守旧势力
动摇封建传统礼教的正统地位
材料研读:
现象三:《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毛泽东说看的谈的讨论的都是《新青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现象四:中国存亡,就在这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1919年五四运动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节选)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何老六。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祥林嫂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冻饿中死去了……” ——鲁迅《祝福》(节选)
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说。
新道德:资产阶级新道德,追求自由、平等。
旧道德
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内容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孩子还没吃过人罢!救救孩子!
——摘自《狂人日记》


民主
科学
内容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专制独裁,缺乏民主思想
迷信、愚昧,缺乏科学思想
提倡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胡适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陈独秀
旧观念
重形式
难理解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中有物”。
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与评价
意义(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2、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4、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总结: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器物
制度
思想
魏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 李大钊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对祖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果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感受新时代先声,争做新时代青年
李大钊:前中国之新青年,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
孙中山: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学生是读书明理的人,是指导社会的。
习近平: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提炼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对我们有何启示?
爱国、民主科学、勇于革新、责任担当……
当堂检测
D
D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八荣八耻”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也曾提出过类似思想主张(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4.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是指( )
A.自强与求富 B. 民主与共和 C. 民主与科学 D. 民族与民生
C
C
5. 金冲及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助于使文字的表达能力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并且明白易懂……这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大功绩。”开创这一功绩的是( )
A. 胡适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蔡元培
6. 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不包括( )
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国最大规模农民战争的覆亡
C. 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A
D
7. 下面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北洋政府尊孔复古的逆流下发起
B. 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 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
D.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新文化运动
原 因:①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②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开 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口 号:民主 科学
代 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主阵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内 容
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 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启 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背景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阵地
内容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提倡民主科学
文学革命
影响
积极性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
概况
动摇礼教,五四宣传
传统文化 片面性
板书设计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