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材名称:高中音乐鉴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题章节: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教学课型:音乐鉴赏课
教学设备:西沃电子教学白板
手风琴
15台平板电脑
教材与学情分析: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格林卡选用了两首强烈对比的俄罗斯民间歌曲和舞曲作为主题,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画面。这部作品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因为学生对民族乐派的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所以本课较难驾驭。所以,我在课堂上选用了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情的乐器手风琴来授课,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相关知识时,让学生用平板电脑,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自主探究学习,就这样把深奥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了。
在教学方法上,我运用了情感体验法、归类比较法、教师教授法以及形象直观法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学唱与听赏,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进而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通过有趣的音乐节奏游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对进一步体验、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再次,通过讲授作曲家格林卡而后自然地引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通过之前的启发和铺垫,为学生认识、了解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打下了学习基础。最后,浅谈俄罗斯民族乐派悲剧性风格的成因。这个环节注重学科综合,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逐步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经过之前各环节的层层铺垫,学生于无形中就掌握了本课的难点——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新课结束后,通过课外探究另一位民族乐派代表人物穆索尔斯基及他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欣赏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熟悉《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及《卡玛林斯卡亚》这两个音乐主题。
引导学生感受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情。
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风格特点,领悟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的内涵。
教学重点:
学唱《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卡玛林斯卡亚》两个主题,了解双重变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了解民族乐派的相关知识以及俄罗斯音乐悲剧性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领悟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的内涵。
教学方法:
情感体验法、归类比较法、自主探究法、教师教授法以及形象直观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新课开始前,学生观看俄罗斯风光片,教师演奏舒缓与欢快两首风格不同的手风琴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与 《喀秋莎》,引出新课——同样主题对比鲜明的交响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听赏老师的演奏,初步感受俄罗斯民族风情。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喜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为之后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新课教授
(1)初次聆听:欣赏交响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并思考问题,这首作品的两个音乐主题各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完整欣赏这首音乐作品,初步感受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2)学习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学生跟着手风琴学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为了准地体验音乐哀伤的情绪,所以要求学生用哼鸣的演唱方式来表现。熟悉主题旋律之后,带着问题聆听《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思考并回答这段主题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先听赏再教唱,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感受主题一的音乐情绪,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
(3)学习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舞曲:观看多媒体视频,听赏主题二并思考问题,这段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法。学唱主题二的旋律,学生跟随教师的演奏拍打节拍,在音乐情绪最热烈的时候,女生做舞蹈动作,双手在耳边击掌两下,男生跟着女生拍掌的动作欢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最后创造美,充分感知音乐带来的美好体验,并为下一环节的变奏曲式分析做好了铺垫。
(4)再次听赏:曲式分析,教师讲授双重变奏曲“整组交替”的创作形式,并请学生完整听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通过完整的听赏,学生不但明白了双重变奏的创作手法,而且对俄罗斯民族音乐与民族个性的关联有了准确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复听,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在听赏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5)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作者格林卡。他不但是俄罗斯音乐之父,还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因此引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作曲家,直观的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引出俄罗斯民族乐派,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6)拓展与探究:教师播放背景音乐俄罗斯民歌《山楂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运用教师里的网络资源,在平板电脑上查阅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创作风格。讨论结束后,通过平板电脑与教学白板屏幕同步的技术手段,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后概括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介绍强力集团的一位重要成员里姆斯基卡萨科夫并用手风琴演奏他的世界名曲《野蜂飞舞》,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俄罗斯音乐的魅力。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讨论,既加深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演奏不但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7)浅谈俄罗斯民族乐派悲剧性风格形成的原因。教师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以及人文环境这三个方面提示学生,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与讨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注重学科综合,旨在让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悲剧性音乐风格的成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探究民族意识与音乐性格之间的关联。
三、课堂小结(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版》)
对于一颗苦难的心,一曲悲歌是最美的音乐,对于一个苦难的民族,发自肺腑的悲鸣是这个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人类自身解放的心灵需求。人类追求的极致的境界是艺术的境界,而淳朴则是人性最高的魅力,它是最高艺术境界的标志。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
格林卡有一句名言,“人民的音乐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这句话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精髓,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精髓。俄罗斯民族乐派他们书写俄国的历史、现实和传说,提倡音乐要体现民族的个性。正是因为这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作曲家,在19世纪末,俄国的音乐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陈述总结使课堂得到升华,学生也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难点——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情育人,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对音乐的鉴赏,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课外探究
请学生课下去了解另一位民族乐派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鉴赏富有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把感受及想法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大家。
(设计意图)课下的探究,学生经过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俄罗斯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 穆索尔斯基 里姆斯基卡萨科夫 居伊 鲍罗丁
代表作品
《塔玛拉》 《荒山之夜》 《伊戈尔王》 《天方夜谭》 《东方曲》
浅谈俄罗斯民族民族音乐悲剧性风格的成因
地理环境
社会历史环境
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