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感悟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求知精神;
3.交流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感悟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求知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调查,导入新课
师:等会儿我提问,你们可要如实的回答。
1.你们有没有在课堂上对老师讲课的内容产生疑问?(生答:有)
2.当你心中有疑问,有没有勇敢的举手质疑,有的请举手。
3.当你在课堂上质疑,有可能会遭到责打时,你还有勇气吗?(仍有学生举手
师:从前,有个叫孙中山的学生,他在私塾求学的时候,冒着被责打的风险,勇敢地提出了质疑,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不懂就要问》。
(课题朗读的指导:第一遍不要拖音,第二遍课题要读得短促一点,第三遍“不懂就要问”的“要”字读重一点。)
师:四遍告诉我,等会儿的课堂上,不懂就要问。
二、关注课型,学生自读
师: 有 号表示的是略读课文。
1.了解略读课文的特点及学习要求;
师:你知道什么是略读课文吗?阅读课文有什么特点?
生1:略读课文,了解大概的意思即可。
生2:略读课文,没有要求会写的字。
生3:略读课文,是学生自己学。
师: 这篇课文,课题下方有一段话,谁起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师:略读课文,课题下方都会有一段话来提示我们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是我们接触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下方还有两个小泡泡,哪两位小朋友想来读一读。
【请两生读】
2. 按照学习提示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师:老师把自读提示稍微修改了一下。默读课文圈画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读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巡视,发现学生圈画了很多生字词,学生觉得不太熟悉的生字词就是新鲜感的词句。】
三、聚焦“新鲜”,交流比较
1.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有新鲜感的词语;
背诵,挨打:生谈经历
照例:联系上下文理解
厉声:先读后演。
糊里糊涂:谈经历,自行说句子。
摇头晃脑:做动作。
鸦雀无声:根据字义理解。
私塾:说说什么是私塾。
戒尺:资料袋。
2.比较古代私塾学习与现代学校学习的不同之处
师:古代私塾和现在的学校有何不同?
生1:私塾里要天天背书。
生2:私塾里读书的人不同,学生不多。
3.交流有新鲜感的句段;
比较孙中山的言行与同学的不同之处。
第一处与众不同:
a.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先生为什么不讲书中的意思?
b.默读课文用笔圈画出孙中山与众不同的地方。
生1: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
齐读这句话,理解意思: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没有意思。
生1:理解了,背书才能更快。
生2:要结合课文,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想象画面。
第二处与众不同:
段2: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讲讲吧。”
生1:其他人不敢提问,只有孙中山敢提问。
面对孙中山突如其来的提问,其他同学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竟然敢向先生提问,恐怕要挨打了。
生2:我真同情他。
生3:孙中山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师板书:敢于质疑)
第三处与众不同:
段9:“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也值得。”
理解“学问”
生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敢于提问。
生2:知识、学识,例如:博士很有学问。
(师板书:勇于探索)
四、聚焦事件,交流看法
1.古今中外小故事、名言:
师:学习上要有进步,要有收获,就要善于?
生:提问。
【生齐读】“学贵有疑,小姨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生说意思。
2.古代私塾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差异
师: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和背,是不是一无是处呢?
生1:古代以读和背为主的学习方法是有好处的。
生2:古代以读和背的教学方法就是在积累经典。
3.作业:
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两三句话即可。
总结:课后同学们复习巩固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