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夜书所见》,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两首古诗。
2.运用学习古诗的“四法”学习《夜书所见》,并感受“知诗人”、“晓背景”对领悟诗人感情的作用;
3.理解诗意后,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体会叶绍翁借秋景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古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2.通过诗歌学习及延伸,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1. “书”是何意?(书写)
2. 生自由读古诗。(最短时间,读正确,读流利)
3. 请生读。
4. 学多音字“挑”,这里为什么读tiǎo(根据意思确定读音)
5. 理解“促织”。(看注释知道促织即蟋蟀)(师板贴“看注释”)
6. 齐读古诗
二、圈景物、想画面
1. 圈景物
师: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若让你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会在这幅画中画上哪些景物呢?请从这首诗歌中找。
生1:梧叶、灯、江、儿童、促织、篱笆(看注释知篱落即篱笆)
生2:秋风。(师:秋风不好画,要找看得见的景)
生3:画诗人,即诗句中的客。
师:有句诗叫“独在异乡为异客”,客即诗人,他也成了诗中一景。其实联系我们读过的诗句,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师板贴“联系诗句”)。这就是这首诗中所写的景,也是诗人的所见,(师板书“景”)。
2.边读边想象画面。
3.生交流脑海中看到的画面
4.师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配乐)
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夜深了,天很黑,江边的一切都模模糊糊的看不清。诗人一个人坐在江边,望着黑黢黢的江面,若有所思,也许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官,也许他要远游,他离家已经很久很远了。
5.一个词猜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1:思乡 生2:寂寞 生3:孤独。
师:有一个字就传递了这样的感情,这个字是有温度的。
生:寒。(课件出示)
三、学一、二句
1.诗人是看到了哪些景,心里才有寒意呢?(梧叶)
2.为什么看到梧叶就感到寒了呢?
3.秋风和春风一样吗?
师:有句话叫“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一起就格外寂寥;“洛阳城里见秋风”联系这些诗句,我们就知道诗人为什么一见秋风就觉得冷;“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古代人写诗的时候,梧桐就是传递孤独、寂寥心情的一种景。
4. “萧萧”什么意思?
师:萧萧是一种声音,有时候形容风声,有时候又形容马蹄声,给人一种悲凉,悲壮之感。
齐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齐读: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5.请生读一、二句(朗读传递情)
师点评1:江上秋风停顿非常好,让人感到了愁绪。
师点评2:“动客情”,一字一句读,非常有味道
师点评3: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6.齐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四、学三、四句
1.齐读三、四句,诗人看到了什么?
师:正当诗人满怀愁绪的时候,他的目光从江边移到江岸,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
生:灯。(灯亮了,猜测儿童在捉蟋蟀。)
2.为什么猜得这么准?(想起童年经历)
3.一个词表达作者此时心情。(明)
4.自读,读出欢乐心情。
5.生展示读,师点评。
6.齐读出特定的情。
师:这一切又勾起了诗人的情。(板书情)
五、拓展延伸
1.学做小诗人,吟诗“____动客情”。
师:引起诗人的情感的何止是秋风,其实这么多景都牵到了诗人的情。
生1: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2:儿童促织动客情。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诗人的所感,所见就有所感,对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他们见景就会生情。(补全板书“见景生情”)
2.迁移运用“____动客情”
师:其他诗句,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触动了什么情?用“____动客情”来描述。
生1:举头望月动客情:。
生2:明月春风动客情:。
生3:月落乌啼动客情。
3.配乐读整首诗。
4.指导读最后一句诗,聚焦“夜”
5.齐读在“夜深篱落一灯明”。(视频定格在“一灯”)
总结: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夜书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