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三~六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植物主要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下列各项中与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无关的是 ( )
A.叶片表皮的气孔 B.根尖的成熟区
C.根、茎、叶内的导管 D.根、茎、叶内的筛管
2.所示是果实的形成过程,图中①和④分别为 ( )
A.受精卵、胚 B.胚珠、果实
C.子房、果实 D.子房、种子
3.做“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时,应选用带叶的枝条,才能观察到红墨水在导管内的运输情况,这是因为 ( )
A.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水分、无机盐
B.蒸腾作用是茎运输水分、无机盐的动力
C.叶片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是茎吸收和运输水分、无机盐的动力
D.茎细胞生活所需的有机物是由叶片供给的
4.正在结实期的黄瓜植株,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
A.光合作用 B.果实膨大
C.植株的生长 D.蒸腾作用
5.在移栽树木时,绿化工人往往会去掉一些枝叶并搭设黑色网罩遮阳。这主要是为了降低( )
A.呼吸作用 B.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 D.吸收作用
6.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以下对叶的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
A.叶片阔而扁平,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B.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大量叶绿体
C.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D.陆生植物的叶片上表皮气孔多,下表皮气孔少
7.如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菠菜叶的上、下表皮(a、b表示细胞),则( )
A.图甲所示为下表皮 B.a能进行光合作用
C.a、b结构上无差异 D.b一定成对存在
8.[2021·日照] 从同一植株中挑选长势相同、质量相等的2片叶片,编号为①②。将①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适宜光照下;将②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黑暗处。在相同的适宜温度下,向水中通入空气,6小时后取出①和②叶片,烘干称重分别得到a和b。叶片在6小时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 ( )
A.a B.a-b C. a+b D. a-2b
9.现有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10.在“小麦→田鼠→鹰”食物链中,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 )
A.田鼠食小麦后在体内合成的
B.鹰捕食后在体内合成的
C.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D.太阳制造的有机物
1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有机物制造者,是因为其能进行 (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2.在某株树的相同位置,早晨和傍晚各选取一片大小相同的叶片分别记为a和b,并将两片叶脱水后称重,其质量关系是 ( )
A.a=b B.a>b C.a13.种植黄瓜等蔬菜时,一般要使用支架供其生长,可有效增加产量,此措施的原理是( )
A.有利于传粉 B.摘果实方便
C.提高土壤肥力 D.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
14.甘薯根长得肥大,其中所含的大量淀粉是由 ( )
A.叶制造后通过导管运输来的 B.甘薯根自己合成的
C.茎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D.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15.甲、乙两个玻璃瓶中分别装有等量的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加盖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昼夜后,将燃烧的蜡烛同时放入甲、乙两瓶中,实验现象如所示。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种子的呼吸作用 ( )
A.分解有机物 B.消耗氧气
C.释放能量 D.消耗二氧化碳
16.“早穿皮袄午穿纱”说的是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但新疆瓜果却特别甜。这是因为( )
A.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B.白天光合作用旺盛,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C.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强烈
D.白天光合作用微弱,晚上呼吸作用微弱
17.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 ( )
A.光合作用的结果 B.呼吸作用的结果
C.大气中氧含量多的结果 D.氧大量消耗的结果
18.下列叙述与实验装置不符合的是 ( )
A.甲——收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B.乙——验证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C.丙——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丁——验证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9.表示一昼夜中二氧化碳、氧进出植物叶片的情况,你认为哪幅图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夜间 ( )
20.下列对我国植被情况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
B.我国人均森林面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C.3月12日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节
D.乱砍滥伐导致我国森林、草原严重破坏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4分)中,图一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作用示意图。图二、图三是与能量转换器有关的生理活动探究实验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物质或能量,a、b表示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a的名称是 ,1和4分别是 ,在b 中进行能量转换的意义是 。
(2)利用图二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首先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照光几小时,再分别摘取甲、乙装置中的叶片,经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利用图三所示装置探究小鼠的呼吸作用产物,B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的 是否全部被吸收。若将透明玻璃罩中的小鼠换成生长旺盛的绿色植株,需要将实验装置放在 环境中进行实验。
22.(11分)中图甲表示某植株叶片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的某种生理活动简图,其中A、B、C分别表示相应的物质,图乙是该植物叶片的切面结构示意图,图丙是一个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叶片中相应的细胞或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若A、C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则此叶片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B表示 ,运输该物质的结构位于图乙的[ ] 中。
(2)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图乙中的①和④属于 。
(3)在“制作与观察叶的临时切片”实验中,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图乙中的[ ](填序号)。
(4)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图乙中的[ ]散失到植物体外,此过程叫作 。该过程对植物本身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是
(写出其中一条即可)。
(5)若图丙表示一个烟草叶片上的细胞,则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主要存在于图丙的[ ]
中。
23.(20分)是关于植物的生理活动及相关实验的图解。图一中的A、B、C表示发生在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二表示一段时间内小麦叶片吸收二氧化碳相对含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三表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
(1)图一中植物在白天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填字母),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图一中的[ ] 散失到环境中。
(2)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间作套种提高了图一中[ ] 的效率。
(3)当图二中光照强度在 (填字母)点之后,小麦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4)请将图三中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 (填序号)。步骤③滴加碘液后,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不变蓝,由此得出结论: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② 。
(5)请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
24.(15分)取同一植株相同大小的三个枝条,分别标记为A、B、C。枝条A保留全部叶片,枝条B摘除部分叶片,枝条C摘除全部叶片,然后将它们分别插入三个大小相同盛有等量清水的量筒中(如图甲)。在每个量筒中滴加油滴,让油滴铺满水面。将这三个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后,观察量筒中液面的变化。
(1)以下哪一项可以作为该实验探究的问题 ( )
A.光合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B.油滴对植物吸水有影响吗
C.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D.呼吸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现象:A、B、C三个装置液面下降幅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连接)。
(4)实验结论: 。
(5)图乙是观察该植物叶横切面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蒸腾作用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图中标注的
(填数字)部位散失的。
答案
1.D 水分的吸收靠根尖成熟区的根毛,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导管,而筛管则是运输有机物的管道,水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2.D 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
果皮。
3.B 叶片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能够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向上运输。
4.D 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运送到叶肉细胞,其中的一部分被叶肉细胞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其余的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
5.B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时,植物的幼根和根毛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并搭设黑色网罩遮阳,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6.D 叶片是叶的主体部分,通常为一很薄的扁平体,有利于光穿透叶的组织以及最大面积的吸收光、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大量叶绿体。叶脉就是生长在叶片上的维管束,叶脉中含有机械组织支持叶片,使叶片在空中伸展,有利于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被称为叶片的“骨架”,叶脉中还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因此有输导作用。所以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陆生植物的叶片上表皮气孔少,下表皮气孔多。
7.D 甲中气孔的数量明显少于乙,说明甲是上表皮,乙是下表皮;保卫细胞呈半月形,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b表示保卫细胞,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气孔,调节气孔的开闭;a是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B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①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适宜光照下,6小时后烘干称重得a,因为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②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并置于黑暗处,6小时后烘干得b ,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设原叶片烘干称重得x,6小时内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为m,6小时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量为n,则a=x+m-n,b=x-n。可求得m=a-b。
9.B 本题要“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探究实验来说,实验中应有唯一的变量——二氧化碳,其他条件要相同且要满足光合作用需要。要想明确对照组,也就是满足光合作用需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的,应为③,那么与③有唯一的变量——二氧化碳的实验组为①(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除去瓶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①和③。
10.C 鹰吃田鼠,鹰体内的有机物来源于田鼠的体内;田鼠体内的有机物来源于小麦的体内;小麦体内的有机物是小麦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因此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小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11.A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蒸发到体外的过程。植物的吸收作用是植物的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过程。
12.C 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但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早上摘取的叶片,由于植物进行了一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淀粉,所以这时候叶片中的淀粉比较少,质量较轻;而在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体内的淀粉积累得较多,质量较重。
13.D 用支架可以避免叶片相互遮挡,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
14.D 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根、茎、叶都有筛管,并且是相通的,将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从上而下运输给植物体的各部分。甘薯根长得肥大,其中所含的大量淀粉是由叶制造后通过筛管运输来的。
15.B 蜡烛熄灭是因为瓶中缺少氧气,而氧气是被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
16.B 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积累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弱,分解有机物少,所以瓜果特别甜。
17.A
18.C 丙装置是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氧气有助燃的作用,若燃烧的蜡烛熄灭,则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19.D 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20.B 我国的森林资源尽管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少林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1.(1)叶绿体 水、氧气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甲不变蓝,乙变蓝 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 黑暗
(1)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可见图一中的1是水,2是二氧化碳,3是有机物,4是氧气,a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所以b是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实验前应将图二中的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照光几小时后,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乙装置的叶片,因为乙装置中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乙装置中的绿色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而甲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被小烧杯里的氢氧化钠吸收了,由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甲装置中的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滴加碘液不变蓝;比较甲、乙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3)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若要使图三装置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应将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目的就是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现象的产生。
22.(1)光合作用 有机物 ③ 叶脉
(2)保护组织
(3)②
(4)⑤ 蒸腾作用 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分、无机盐的运输
(5)⑥ 液泡
由图可知:①是上表皮,②是叶肉,③是叶脉,④是下表皮,⑤是气孔,⑥是液泡,⑦是叶绿体。(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作光合作用。在图甲中若A、C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氧气,则此叶片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B表示有机物,运输该物质的结构是位于图乙的③叶脉中的筛管。(2)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图乙中的①和④属于保护组织,具有保护的作用。(3)低倍镜视野下观察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②叶肉细胞。(4)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分、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防止叶片被太阳灼伤。(5)若图丙表示一个烟草叶片上的细胞,则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主要存在于图丙的⑥液泡中。
23.(1)ABC B 蒸腾作用
(2)A 光合作用
(3)N 大于
(4)②①④③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5)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光下,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可见图中A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生在活细胞中,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是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即图中的C。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到体外的过程,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即图中的B。所以在白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三种生理活动都进行。(2)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密植、间作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利用光照,因此提高了图一中[A]光合作用的效率。(3)当图二中光照强度在N点之前时,光合作用效率低,呼吸作用较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大于积累的有机物的量;而光照强度在N点之后,“小麦体内的有机物开始积累”,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比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所以有机物得以积累。(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选叶遮光、进行光照;脱色;漂洗;滴加碘液检验。故图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暗处理、①选叶遮光并光照、摘下叶片、④酒精脱色、③漂洗加碘液、观察。在滴加碘液后,发现遮光部分叶片不变蓝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5)光合作用是在光下,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所以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4.(1)C
(2)叶的数量
(3)A>B>C
(4)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5)5
(1)题中枝条A、B、C的变量是叶片,其他条件都一样,因此是一组对照实验。A的叶片多,B的叶片少,C没有叶片,观察三个装置中液面的下降情况。因此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进行的吗 (2)该实验中A枝条有较多叶片,B枝条有较少叶片,C枝条没有叶片,因此变量是叶的数量。(3)A、B、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叶的数量,A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得快,B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得慢,C所在的量筒中液面下降得最慢。原因是A枝条叶的数量最多,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散失的水分来自量筒中的水。(4)实验结论: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5)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5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的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通过5气孔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