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8-16 17: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他们”的历史功绩是(  )
A. 创办近代工业
B. 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C. 矢志为变法献身
D. 兴办大生纱厂
2. 史学家蒋廷黻(fú)认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列能印证“相当的成绩”的是(  )
①创建北洋水师  ②创办京师大学堂 
③创办轮船招商局  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这个“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辛亥革命
4.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反省:“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材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的目的
B. 洋务运动的背景
C. 洋务运动的结果
D. 洋务运动的作用
5. 1894年3月,日本外相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此话说明(  )
A. 发动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
B. 日本想发动侵朝战争,独吞朝鲜
C. 日本想赶走驻朝清军
D. 发动侵朝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6. 在我国近代的反侵略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与下表中爱国将领英勇事迹相关的战争是(  )
姓名 籍贯 官职 阵亡地点
邓世昌 广东番禺 副将加提督衔 黄海大东沟
李仁党 湖南桂阳 副将加总兵衔 辽宁盖平
杨用霖 福建闽县 副将 山东刘公岛
A. 甲午中日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鸦片战争
7.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  )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8. 据所学知识,给下表反映的史实选择一个贴切的标题(  )
国家 俄国 法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租借地 旅顺、大连 广州湾 台湾地区和澎湖列岛 胶州湾 新界和九龙
势力范围 长城以北等 两广和云南 福建地区 山东半岛 长江流域和西藏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甲午侵华日军在旅顺屠城 D.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9. 某校为了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开展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其中有一道题目问:“领导戊戌变法的人物是谁?”答案应该是(  )
A. 康有为、梁启超 B. 孙中山、黄兴
C. 陈独秀、李大钊 D. 曾国藩、李鸿章
10. 如图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辛亥革命
D. 虎门销烟
11. 《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从材料看,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无能
B. 变法内容不完善
C. 改革触动了清朝贵族的切身利益
D. 缺乏人民群众支持
12.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阶段(1840—1905)……④赞赏阶段(1937—1945)……⑥敌对时期(1949—▲)。在“②轻视阶段”,美国直接参与了下列哪一次侵华战争(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 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下列两本连环画反映的主题是(  )
A. 列强侵略 B. 民族抗争
C. 民族复兴 D. 民族崛起
14. 如图是20世纪某漫画家的作品《小磨香油》,漫画反映了(  )
A. 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 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15.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条约,清政府偿付赔款最多、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二、材料解析题(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 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哪一不平等条约?三个条约分别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什么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两个条约的相似之处。(不得照抄材料,3分)
(3)材料三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爱国人士,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2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三 梁启超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主要原因。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直接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是什么?鉴于这一局限性,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什么运动?(6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图存——公车上书】
材料一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举人们为何会“群情激愤”?这一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大展宏图——百日维新】
材料二
洋务运动 建立军事和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建立海军;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戊戌变法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6分)
(3)梁启超认为:“(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为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请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说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6分)
【曲终人散——戊戌政变】
材料三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答出一点即可)(7分)
答案
1-5ACBCA 6-10ABBAB 11-15CDBBD
16、(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都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3)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17、(1)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农民起义(或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他较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率先创办了洋务企业。
(2)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18、(1)公车上书。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相同: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都主张发展工业、建立新式军队、重视教育;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不同: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主阶级领导的,侧重于经济领域,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侧重于政治领域,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3)政治上的措施,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经济上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教育上的措施,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传播;军事上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总之,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或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历程)。
(4)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爱国知识分子等。(任答一点即可)